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祖远 《传承》2009,(1):64-64
30年前也就是1979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那时候在家里"泡澡"十分不便,一个人洗澡,全家都要忙活。先要生炉子,家里的一个炉子是做饭用的,要烧洗澡水通常就得再生一个炉子。我们用的是12孔的蜂窝煤,炉子是托人专门从重庆买的,比煤球  相似文献   

2.
在圣彼得堡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在圣彼得堡住上一星期。他会说我已经非常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个月,他会说我已经有些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年。他就会说,我一点也不了解圣彼得堡。如此推理,像我等在圣彼得堡两脚生风暴走三天的家伙,就完全有资格当圣彼得堡的“全权代言人”了。  相似文献   

3.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在公安机关工作一晃就是十二年.不仅在城里娶妻生子而且单位还分给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到西北风刮起.我就催着父亲和母亲从乡下搬到我在城里的家里来住。在乡下.父亲和母亲舍不得生炉子取暖,每年冬天不是冻破了手就是冻肿了脚。即便这样,二老还是不愿意来城里久住。  相似文献   

4.
纠察员李健     
李健,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保安服务公司公明分公司纠察员。他个儿不高,微胖的身材给人厚实、稳重之感。但我却听说他是一个极其认真的纠察员,保安纠察员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专门查我们,给我们挑刺儿的”。在李健手里“栽”过的人不少,我就是其中一个。那天,他来得太突然了,惊慌失措的我终于栽在他手里:穿迷彩服带班、值班室卫生不好、内务卫生不佳、没有大练兵心得体会、练兵记录不到位、上班玩电脑……他竟然挑剔到连洗手间都不放过,天哪!我没有见过这样严格的人,以致于他在现场的纠正意见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终于,在大队通报批评的名单中…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王淦昌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似乎仍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声音还不时在我们耳边萦绕,扶着他老人家在院中熟悉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也历历在目地浮现于脑海之中……在事业上父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但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生活朴素,待人平等,帮助别人是他最高兴的事。对人真诚、胸无城府、直言不讳是他做人的准则。除偶而听听京戏外,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工作,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次去家中探望,他都是在伏案工作。有时想到一个问题会马上打电话请某某来讨论,而且要刻不容缓地马上来。他对我…  相似文献   

6.
龚育之同学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我知道龚育之这个名字已六十有一年了,那是1948年秋季,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新生名单中看到的,那一班新生只有9人,几乎都记得。可以说,我知道龚育之甚早,然而见他的面很晚,至少在五、六年以后,而且都是在各种讨论科学问题的会议上,见了面彼此知道,却没有说过几句话。但我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育之同学是一位很严肃、认真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寻炉记     
收到的第一个铜炉是个清代冲天耳炉,见到这个炉子,是2006年某一天,在湖南省文物总店。当时我还没有涉足古玩,什么原因去的,现在也不太记得了,只是记得自己应该是隐隐约约对这些有点兴趣吧,所以老是和同事去文物商店转,记得那时候文物商店的二楼有一堆炉子,里面有两个漂亮的,这个冲天就是其中一个,其他的都不好看,不足道矣。此炉标价3万,说实话,我可从来没有买过这么贵的东西,也不知道值不值,所以也只是觉得好看而已,一  相似文献   

8.
为求新欢 丢弃儿子 2004年11月 南京市发生了这样一 ,件事 有一个男孩不堪忍受爸爸和后妈 。吵架 自己穿着单衣跑了出来 后来冻 , 。得实在不行了 跑回去 但是爸爸和后 , ,妈就是不开门 小男孩没办法 只好请 。 , 110 帮忙 警察来到他家时 不管怎么“ ” 。 ,喊 他家就是不开门 其父还大声嚷道 , , : 小孩是我们家的 我们不要他了 我们“ , ,天天吵架都是因为这孩子 你们爱怎么 ,着就怎么着吧 反正我们不让他进家 ,门 我老婆说了 有他没我 有我没他 , , , ,我也没办…  相似文献   

9.
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从小就长得十分漂亮,且是最小的孩子,所以最受祖母和母亲宠溺,只有父亲严厉一些。 12岁那年,父亲患了重病,全家人都一起忙乱着,没有人管教他。他的学习一落千丈,且再无回升的迹象。等到父亲去世、大哥主家时,我们方才发现他的劣性已经扎根得相当顽固了。他贪玩,虚荣,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为了督促他学习,即将分娩的嫂嫂每日看着他让他做功课。就是这样也不行。他在她的眼皮底下频繁地上厕所,在厕所里偷偷吸烟,半夜甚至用烟头将被褥烧一个大洞……一起管教他,他和我们大声顶嘴,实在无奈,我和大哥将父亲的遗像抬…  相似文献   

10.
经验不等于关键词在岗位上干了十年八年,业务经验有了,领导经验也有了,来言去语、与人打交道的经验更是丰富。“不用准备,让记者来吧,保他满意”,这样的态度,说好听的是充满自信,说不好听的是满不在乎。结果常常是记者满意了,自己傻眼了,上级领导责怪下来了。记者采访,不就是你问我答、我说你记嘛,怎么说了那么多,那么精彩,可记者报道出来,不仅少,而且不精彩,甚至还有点负面味道呢?这不难理解,记者不是随便和你聊天来的,他在工作。如果你想到哪说到哪,记者会烦躁,而且他可能还会获得更有“价值”的新闻,不幸的是,这“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出…  相似文献   

11.
编辑: 我有一个女朋友,在外地工作时认识了一个男孩王某。王某追我朋友,但我朋友对他没有好感。一年后,我朋友调回赣州市工作,两年多来没再与王某联系,而且她已经谈好了男朋友。可今年3月以来,她经常接到王某的骚扰电话,不是骂声就是不讲话。最初我朋友对其好言相劝,但没有用,王某还是照打不误,而且经常半夜三更打电话,吵得她全家不得安宁。现在上班时他把电话  相似文献   

12.
我的班长     
我的班长是山东人,他有着山东汉子的直爽和豁达。第一次见到班长是在我培训完被分配下去的时候,记得当地很多班长都不愿意接受我这个小个头儿的队员,直到走到一个很精神干练的班长面前时,他不加犹豫的指着我说:“就是他了!”于是,这个干脆利索的人就成为了我的班长。班长一切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睡觉爱打呼噜。刚去的几天里,我发现班长晚上看书很晚才睡,第二天又早早的起床上班。开始我还以为班长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和工作呢,但几天下来,班长因睡眠不足两眼布满了血丝,又红又肿。终于有一天,他熬不住困倦早早地倒床睡去,可不一会儿,鼾声大起…  相似文献   

13.
先讲一个跟浪漫有关的故事。一个男孩已经有了一个谈了多年的女朋友,两个人的感情好到就快要结婚的程度了,但是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很有智慧,但是却不是那种把机灵劲都写在脸上的那种,她似乎连一句整话都不愿意说……就是这样他与她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 这是所有恶俗浪漫故事的开始,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一部香港电影《梦中人》。才华横溢的指挥有一个相恋  相似文献   

14.
中外有别     
“我是外国人!”一个口齿尚不十分清楚,带着浓重奶气的声音。但这声音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粗壮,在不停地重复着,敲击着我的耳膜,使我整个身心都感到了颤栗——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我带着刚过周岁的外孙女在草坪上玩耍,这是连续阴天后难得放晴的好天气。这是一片小人儿们的天地,大都不超过进幼儿园的年龄,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愿,玩得十分开心,偶尔也有泪流满面的时候,但很快就会雨过天晴的。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非常惹人注意,样子憨直可爱,像一头笨拙的小熊,他已经能讲话了,可以回答人们的提问,但口齿尚不十分清楚。他走路常因冒冒失失而跌跌撞撞。不知谁问他:“你是哪国人?”  相似文献   

15.
徐征 《半月谈》2003,(2):53-55
中国向来不赞同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在2002年许多中国人都在为一个人而兴奋,他就是姚明——一个以拍着皮球往篮圈里扔为生的年轻人。只要在著名的搜索网站google.com上输入姚明的名字,你就会得到超过195000条的结果,在新浪网,有关姚明的新闻也达到了2万多条,而且,这些数字每天都在以上百条的速度增加着。这个22岁的上海小伙,在篮球运动的圣地NBA甚至还没有露面就受到媒体的追捧,一场球未打就当上了状元秀;当上状元秀没几天就有美国球迷办起了“yaomingmania.com(为姚明疯狂)”这样的网站;江泽民主席在美国访问时接见了他;上海市长陈良宇在他临行前也谆谆叮嘱他要打好球,做好人;还有人说,姚明是中国近几年来最大的一宗“出口”。不管如何描述姚明,他都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运动员的价值,成为推动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一面镜子,他的文化意义将远远超过体育本身。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05,(1):43-43
我觉得,你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这就是辩证法。——针对国家部委的审计报告曝光后的各方反应,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如此解释他的官场哲学。“我并不认为法律越多越好,但是我主张要具有很高的法治理念。即使某一部法律不完善,甚至这部法律本身已经落后了,我们仍然可以依照这个理念来从事一个国家的管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在第二届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上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尊严的价值     
农民工激情杀人,已非一例两例。对此,媒体关注的焦点都在老板的欠账赖账上,这当然是对的;但我却发现,真正导致他们举刀杀人的直接动因,其实倒是因了他们的人格被侮辱,尊严被剥夺。比方说王斌余的连杀四人重伤一人,根本原因固然是因了工资被包工头拖欠并克扣,但他过后对记者说的却是,一个被害人骂他像条狗,另一个被害人打了他一个耳光,于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当时实在忍受不了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06,(Z1)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毛泽东表明了不同意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也不同意他“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观点。于是赫鲁晓夫就用原子弹进行刁难——我有原子弹,你敢离叛我?毛泽东毫不畏惧地说“:我说一切所有号称强大的反动派,统统不过是纸老虎。原因是他们脱离人民。你看,希特勒不是被打倒了吗?美帝国主义没有倒,还有原子弹,我看也是要倒的,也是纸老虎!”赫鲁晓夫仍不服气“:亲爱的毛泽东同志,你这样的观点使我很吃惊。在原子弹面前,双方军队的数目对真正力量的对比和战争的结果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谁的军队越多,他的炮灰也…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20.
尼采在《苏鲁支语录》中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其血写下的。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商务印书馆译本,第34页)这意思很明白:一个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更进一步,甚至是用他的生命和鲜血,完成他的著作,这当然是极有价值的书,会得到尼采这样的读者爱重。这是尼采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的。比如,鲁迅就在《三闲集·怎么写》一文中这样简省的转述说,“尼采爱看血写的书“。话说简省了,就可以发生歧义:是作者用自己的血,还是用别人的血写的?如果是用别人的血来写,我看还不如用墨水好。我怕读的,就是用别人的血代替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