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版权法中明确将作品的众多利用方式,例如复制、传播和改编等等,列举为版权人的专有权利范围,任何人未经版权人授权且没有法律豁免,对版权作品实施了专有权利范围内的行为,就会构成直接侵犯版权。但是,版权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有些当事人虽然没有亲自从事复制、传播或改编等直接侵权行为,但是由于他们与直接侵权行为或者直接侵权人的关系,也应当对直接侵权行为承担一定法律责任,这就是侵犯版权的间接责任或者称为问接侵权。根据国际版权界主流观点,间接责任主要包括辅助侵权和转承责任两种形式:辅助侵权是指当事人在知道或有理由知道直  相似文献   

2.
论版权法中的间接责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迁 《科技与法律》2005,2(2):50-59
版权法中的“间接责任”是指未直接侵犯版权专有权利者基于某种特定行为,或与直接侵权者之间的特定关系而承担的责任。本文梳理了外国版权法中有关“间接责任”的立法体例,对“帮助侵权”、“替代责任”、“从属侵权”和“许可侵权”等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间接责任”与各国的国情和立法政策密切相关,缺乏国际通行的规则,我国应在完善版权立法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成败经验,建立适合中国的“间接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版权司法和理论界,间接责任作为网络服务商归责原则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但对其中某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在系统研究版权间接责任中的转承责任制度,包括转承责任的法律渊源和实践意义,以及具体案件中常有争议的"监督侵权的权利和能力"、"直接经济利益"等构成要件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经典判例,进一步分析了转承责任的实践运用,并提出对我国建立转承责任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MP3.com到Grokster——析网络服务商版权侵权责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服务商(ISP)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中介,但由于网络版权侵权的广泛性和侵权者的隐蔽性,ISP被拉入了网络版权侵权纠纷的漩涡中。本文分析了美国从MP3.com案到Napster案再到Grokster案中对ISP责任认定的发展:即从直接侵权责任到间接侵权责任再到积极诱导标准的发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条科技发展与版权法律保护的博弈之路。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ISP责任认定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法律对工伤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规定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混乱。工伤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包括竞合关系和非竞合并存关系。工伤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应以补充原则处理,即受害人在不重复取得的前提下获得工伤补偿与侵权损害赔偿项目的并集;工伤责任与侵权责任非竞合并存时,责任人应各自承担责任,即以受害人兼得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6.
版权间接责任是指未直接实施侵犯版权专有权利的第三人基于某种特定行为,或与直接侵权者之间的特定关系为他人实施的直接侵权行为承担的赔偿责任。美国判例法将该责任的来源划分为两种:帮助侵权和替代责任的情形,分别界定了二者的适用条件;而且规定对于前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后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本文从经济学"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法律安排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2010年iiNet案是澳大利亚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的最新案例.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间接侵权责任的前提是"授权"侵权.认定是否"授权"有三个要件:阻止版权侵权能力的大小;与侵权人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是否采取了合理措施来防止或避免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一审法院判决认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合法传播设备",不构成"授权"侵权,无须对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间接责任.而且,网络服务提供商因符合"安全港"条款要求而免责.  相似文献   

8.
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我国《侵权责任法》确立了侵权补充责任制度,这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绝无仅有的立法例,是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亮点。但应当理性地看到,我国侵权立法和理论领域的这一制度创新,司法实践还显不足,理论研究还不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其中侵权补充责任追偿权是重点内容之一。一、关于侵权补充责任追偿权的主要观点侵权补充责任追偿权涉及侵权补充责任的对内效力,是指补充责任人于赔偿后,对于直接责任人的求偿关  相似文献   

9.
回顾整个版权法历史,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一直处于不断的矛盾与冲突之中。在这一背景之下,版权法如何为技术提供商设定责任边界就成为重要课题。从间接侵权责任、索尼规则到引诱侵权责任,司法实践的发展建立了技术提供者版权责任的基本理论架构。而优朋普乐诉TCL一案的出现,使技术提供商的责任问题进入国内的司法视野,引发了对现行法的深刻反思,也凸显了建立中国技术提供商责任条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张景良  黄砚丽 《人民司法》2012,(15):103-108
侵权补充责任作为一种新的侵权责任形态,为侵权责任法所肯定。正确适用侵权补充责任形态,以发挥其在保护权利人,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关系方面的应有作用,需要我们对侵权补充责任作出恰当的性质定位和类型界定,并妥善解决司法适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中,笔者拟就相关问题所作思考中的疑惑略作探究,以期于侵权补充责任形态的正确理解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