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青年领袖"群体的崛起及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领袖是崛起于中间阶层的一群青年俊杰。他们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评价等,使这类群体的职业声望较高,其言行、兴趣、爱好以及行为方式等,对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年领袖及其理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领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精英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涌现了大量的青年领袖人物,他们在社会组织中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角色,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在对青年领袖群体的内涵和特质进行简要说明基础上,透过精英理论、领导角色理论与青年领袖的内在关联阐释青年领袖的群体崛起与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青年群体依靠自身的技术与智慧,向中国社会展示着他们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地.青年意见领袖群体伴随着国内的政治与社会环境而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意见领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意见领袖呈现出身份来源平民化、活动领域广泛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等特征.青年意见领袖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引导着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逐步壮大以及信息社会的不断推进,使得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异军突起.传统意见领袖多由政府人员、知识分子和媒体从业人员等精英分子担当,而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则主要由传媒圈青年才俊、青年商界精英、青年文体明星、青年专家学者、青年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以及青年政治精英群体构成.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热点问题、争议问题等涉及公共性的问题始终是他们最为关注和最为聚集的领域.网络青年意见领袖来源广泛,而且善于收集信息;能够敏锐地发掘社会信息,而且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善于通过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影响公众的行为; “显性化”趋势明显.网络青年意见领袖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包括反映网民诉求、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形成舆论压力和影响青年网络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民间青年领袖是指那些在某种时空范围内对青年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力主要非来源于其所在单位科层制的组织赋权,而是依靠青年本身能力及其市场、社会行动而获得的青年个人和群体.目前民间青年领袖的产生渠道越来越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共青团组织在凝聚民间青年领袖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新时期民间青年领袖的崛起,共青团要加大工作的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6.
网络化社会背景下,民间青年意见领袖的突起自有其本身的特性.相对体制内青年意见领袖发展的滞后,民间青年意见领袖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在诸如话语表达、信息传递、公信力等方面会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将民间青年意见领袖纳入共青团工作的视野.强化共青团对民间青年意见领袖的凝聚引领工作.  相似文献   

7.
青年群体是催生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的弄潮儿.这些现象和事件体现着青年群体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屌丝文化、青年娱乐文化、青年意见领袖、青年社交文化和女性热点事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别对这些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解社会现实和青年群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少年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公民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整体;个体公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高素质公民,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年轻的公民来说。能亲手建设中国人的公民文化,对于所有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独特贡献的当代青年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幸运。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建设与青年工作■潘逸阳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时期,青年面临着一个...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拒绝"问题青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缘起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事关每个人的全民事业。和谐社会的和谐可以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区域和谐。同理,构建和谐社会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区域和谐的累积成长过程。如果个体或局部不能实现和谐,那么很难会出现整体的社会和谐,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常识。因此,当代社会离不开当代青年,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青年。然而遗憾的是,现代的社会生活催生了不少的问题青年,而这类问题青年又诱发了一些社会不和谐,正是这种不和谐,在加重着家庭负担,滋生着社会隐患,简言之,和谐社会不欢迎问题青年。问题青年和…  相似文献   

11.
韩宇 《传承》2012,(9):20-21
青年信仰的抉择及价值取向,关系着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长,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发展为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2.
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培养敢于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加强青年的责任教育,深化青年群体的责任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对此,我们要优化道德教育环境,为青年责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追溯不同时代青年的定义出发,对青年运动、青年领袖等概念进行了探讨,并以在非洲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代际社会和青年的权利责任行为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更包容的态度对青年的角色进行界定,思考适合21世纪秩序的代际关系、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青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状况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认同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集体认同,表现为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政治效忠、责任意识、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文章从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国家意识3个维度,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精神状态积极务实、社会认同讲求平等互动、民族认同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在、国家意识良性理性.同时,也指出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传统的贫困问题、宗教问题和部落意识等因素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广大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15.
黄子纯 《创造》2021,29(4):54-59
在网络空间中,"泛娱乐化"思维入侵了新闻、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正处于价值观塑造重要阶段的青年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a为避免青年在娱乐中迷失自我进而形成不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理性分析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现状与归因,立足现实提出可行性引导策略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世界青年运动与"青年危机"为切入点,探讨全球化下"被牺牲的一代"的发展境况,分析了青年危机的内因、青年生命历程的断裂与政策建构中将青年看作是"问题"还是"资源"的根本定位,指出对青年发展的承诺已经成为世界青年政策、区域性青年政策和国家青年政策的重要原则和出发点,同时也都面临着从纸上承诺到政策实践的现实困境。在借鉴世界青年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下我国青年政策建构需要参考世界经验,不断完善新时代国家青年政策体系;鼓励青年参与,强化青年政策中的青年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丧文化"的产生不能简单归因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其形成拥有复杂的原因。国家应该重视青年的利益诉求,出台相关向青年倾斜的政策和制度,媒体还应发挥好新时代意见领袖的旗帜作用,及时洞察社会矛盾、疏导社会负能量。  相似文献   

18.
吴庆 《青年探索》2017,(4):21-27
本文研究了国家青年发展规划执行中的青年问题。青年发展规划的特殊性在于青年发展和青年充权。对规划青年年龄的界定要强化需求服务导向而不是固守着一个统计年龄生搬硬套。要加大在青年中的政策宣传力度,特别是创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社会环境,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推动青年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团组织在推动规划中要完成全领域的链接、全景链接、全程链接,处理好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和青年群众工作的关系,要更加重视青年自身利益,更加积极地推动规划实施中的青年参与。  相似文献   

19.
周润 《青年论坛》2014,(2):65-68
研究青年的本质,是青年学之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为研究青年的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青年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二者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青年学学科视阁下对青年本质的研究关键在于要从一般意义上青年的本质属性背后探究青年的特殊本质属性,即“日益突变”的自然属性,“渐趋拓延”的实践属性,“日渐成熟”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基础,实践属性是中间环节,而社会属性是前两个属性的制约条件.青年的三个特殊本质属性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