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见与媒体     
美国《时代》杂志2004年8月30日封面文章:《颠倒乾坤》 中国体育代表团迄今为止获得的成绩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但是如果你就此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超水平发挥,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雅典奥  相似文献   

2.
英国伦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东亚安全事务高级研究员亚当·沃德认为,在过去两年中,中美两国关系在两个不同层面发展。一个层面,华盛顿和北京双方都一直持续强调他们作为反恐战争伙伴以及处理国际混乱增多时关系中的合作方面。但是在短期合作层面下面存在根本性分歧。中国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反恐深入亚太地区,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遏制和战略包围的一部分。当然,美国解决朝鲜危机政策,鼓励日本发挥更大政治作用,以及积极介入台海两岸争端,都被许多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对"单位"感到陌生,尤其对于那些在1990年代之前度过青春期的城市居民来说,那几乎和他们的生活世界重合:许多大型国营单位甚至开办幼儿园、学校(常冠以"某某子弟学校"之名)、电影院、商店、乃至电视台,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几乎所有生活需求.这种无所不包的、行政化的单位体系,常被认为是1949年后出现的典型社会主义组织模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4.
切尼的主要中国问题顾问斯蒂芬·耶茨和其他几个人(包括利比)在20世纪90年代为加州参议员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工作,调查所谓中国支持克林顿竞选一事。他们提交的长篇报告坚持认为,由于中国对中东石油的日渐巨大的需求和对台湾的威胁,它正日益成为美国的威胁和对手。美国前驻华大  相似文献   

5.
<正>4月4日,是马丁·路德·金的去世周年纪念日;1968年的这一天,他被刺身亡。对于中国公众而言,马丁·路德·金可谓家喻户晓,成年人知道他是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领袖,与被压迫民族在同一条战线上;90后则从"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晓得他——般的英语听力教材上都有收录,金博士成了他们的励志导师;最近的新闻是3月21日,以7票优势通过的美国医改方案,被赞同者认为是对1960年代民权运动的深  相似文献   

6.
李北方  杨军 《南风窗》2012,(21):39+38
中国工业化成就的最大功劳理应属于中国工人。3年前,中国工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4位女工作为他们的代表登上了这本杂志的封面。这种笼统的表述方式无助于理解中国工人问题的复杂性。新中国的前后两个30年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工人"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很多学者引入了"新工人"这个概念,但这一概念尚未规范化。为了讨论的方便,本专题采取了狭义的"新工人"概念,即通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期以后,中美两国学者对双边关系中的舆论和形象问题给予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本文认为,90年代中国国内对美国的看法总体上爱恨交融,“精神分裂”,并且一度反美声浪高涨。中国人对美国的羡慕向往和反感痛恨历史上曾潮起潮落,而造成这种起落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以及两国关系中的偶然事件成为中国民众对美看法起伏的引发因素。文章认为中国人对美看法的公开、多样化对塑造理性的公众舆论未必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8.
章剑锋 《南风窗》2008,(18):40-42
并没有多少人对AEG进入中国市场抱以积极评价,他们将之视作扔钱之举——因为中国存在"体制问题"。不过,AEG早就习惯了质疑,他们总会被认为是发疯了。"所以,这一次当别人又开始说我们疯了,我们觉得可能这样做(在中国投资)是对的。"  相似文献   

9.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哈佛大学中国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费正清认为,不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主义是美国对华政策接连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失去中国"的根源。费正清希望美国政界、学界、社会公众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50年代中期,他带领史华慈、布兰特、赵国钧等年轻学者在哈佛大学开创了系统的中共学,提出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的重要观点,积极主张承认新中国。费正清等人的中共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政治影响。哈佛大学成为比较共产主义研究和"国际中共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0.
2007年5月16—1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耐马克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史教科书国际研讨会上提交了关于美国"世界史"的教学与研究的论文,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经历了一个逐渐淡出的过程,世界史、全球史、国际史、跨国史在美国此消彼长,这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和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于学科整合的要求,文章也探讨了美国"世界史"研究和教学中的新动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是美国著名的宪法学家和政治学家,现为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美国宪政史,其多卷本的代表作品《我们人民》被认为是"过去半个世纪在整个宪法理论领域所进行的最重要的工程"。2010年,阿克曼因《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一书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国内学者已经在系统  相似文献   

12.
媒体     
《南风窗》2010,(22):9-9
<正>1来自中国的挑战[美]《时代》10月18日温家宝总理登上了新一期《时代》杂志的封面,封面文章由CNN的主持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法瑞德·扎卡里亚撰写,后者在10月3日专访了温总理。文章认为,9月29日,美国众议院的民主共和两党议员,以压  相似文献   

13.
田磊 《南风窗》2010,(26):30-31
批评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社论,在中国科学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文章的作者施一公和饶毅,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们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科研体制:"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以及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张天潘 《南风窗》2012,(21):14-14
近些年,精英主义似乎在"叫兽"、"砖家"的称谓之下,在中国掀起了另一种的反智主义高潮,精英主义也被污名化。当人们以"草根"为荣、以"民间"为文艺创作寻求正当性和政治正确、迎合所谓的"民意"的时候,精英就好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他们从各自专业视角的观点与研究,往往很容易被嗤之以鼻。但事实上,真正的精英,他们的精英意识跟责任感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有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担当,有自己一套成熟而稳定的价值观与理念。美国文化评论家威廉·亨利的著作《为精英主义辩护》就认为,精英主义就意味着向高标准看齐,只有精英主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处不在,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都是最天才的演员,永远隐藏着自己的真实面孔。"龙潭三杰"中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还有熊向晖、潘汉年、沈安娜、阎宝航……他们是我党情报战线上的英雄,为我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李克农情报战线上的神秘将军1955年国庆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受衔仪式,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第一批授衔的57位上将中唯一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诙谐地说他"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后来又说,"没  相似文献   

16.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31-33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外交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有所作为"上面了。多年来,中国在外交上一味处于守势,对美国和美国支持的其他国家的进攻缺少实质性应对。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半个世纪前提出了"人际距离"理论,该理论认为,根据关系亲疏程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是不同的,具体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其距离"等。当舒适距离被突破后,人就会感到不舒服。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借用这一视角呢?2011年12月2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泰国期间,出席了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在致词中,习近平称:"欢迎域外国家在促进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他们尊重本地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注意兼顾各方舒适度。"这是中国领导人首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7-8月号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成员乔治·J.吉尔博伊撰写的《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一文。文章集中考察和分析了最近十年(1993-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并认为美国执行对华"战略性接触"的政策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虽然该文的目的是为了给美国政府出谋划策,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示。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河西 《南风窗》2012,(18):87-89,86
第一个站出来,说社会的螺丝钉也要歌唱自己,也有爱情的,是中国第一代民谣歌手。到了第二代,他们不再关注象牙塔里的自己,而是更接地气,说的更多是这片土地上的事。"每一代人都怀念青春"。从握一把琴歌唱"白衣飘飘的年代",到坐在各大选秀节目评委席上月旦年轻的面孔和嗓音,高晓松从瘦子长成了胖子,从校园诗人长成了自诩的"40多岁老江湖",他还在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里,但已经是另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南风窗》2013,(23):15-15
1"据我所知,他们很可能在监听(美国)总统。"——兰德·保罗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称,美国国安局可能在监听奥巴马。保罗还认为,意大利媒体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监控罗马教皇的报道可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20.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8):92-94
从"恶魔"和"敌人",到代表"蔚蓝色文明"的典范,再到调动民族情绪的"竞争对手",美国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想象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而"美国梦"的色彩也随之幻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图景中不断地生产着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1980年代主流思想界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1990年代初期讲述中国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再到2013年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而实现美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热映,可以说,美国成为这30年来中国人从自卑、屈辱到获得自信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从1990年代中后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5·8"轰炸大使馆事件到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