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隋丽丽 《奋斗》2023,(1):48-4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红色法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拥有独特厚重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传承与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对法治黑龙江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传承发扬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综合产物。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时代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唐晓红 《世纪桥》2023,(11):73-75
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许多高校都积极引入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并将其融入自身的理想中,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基于当前大学中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挑战,强调了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深入探讨红色文化的历史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制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色。高校班级建设引入红色文化,是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新思路,也是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的另一重要途径。本文着重从班级建设的精神引领、基本载体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红色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充分弘扬红色文化,加强高校班级建设。  相似文献   

5.
红色精神沉淀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不懈探索和长期奋斗的精神底蕴,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统一,观照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6.
冯旭颖  赵明 《世纪桥》2011,(23):70-71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已成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的提出,分析了目前我国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使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不断完善和创新红色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7.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传承发扬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综合产物。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时代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南梁精神作为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旗帜,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加大红色遗产的保护力度、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创新红色文化的产业模式等措施来传承、弘扬南梁精神。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发挥大别山老区"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大别山精神",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地生根,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0.
刘洋 《学习月刊》2023,(1):50-53
<正>地方公立美术馆作为官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承担着实现人民群众审美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现阶段,全国各地公立美术馆正积极开展红色艺术作品展览,借助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宣传红色精神、开展红色教育。探索这一教育形式的运作将有助于地方公立美术馆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更好地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牢记革命历史、培育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政治导向、思想教育、精神动力等功能。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五个维度深入思考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不仅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能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将于2020年10月在合肥联合举办第一届红色文化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征文。一、征文主题弘扬红色文化决胜全面小康二、征文选题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1,(6)
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精神传承和信仰赓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号召全党要弘扬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传承革命精神。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将包括南梁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等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的结晶,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精神涵盖的红色基因,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深入挖掘这笔红色精神财富,对于弘扬和传承西柏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全国人民的殷殷嘱托,更是南昌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彰显省会担当的内在要求。南昌市作为英雄城,有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记忆,孕育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特性鲜明的红色文化,在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红色家风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即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有利于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应构建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实现"五推进":推进红色家风教育走入思政课堂,推进红色家风教育渗透校园文化,推进红色家风教育进军网络阵地,推进红色家风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推进红色家风教育取得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将于2020年10月在合肥联合举办第一届红色文化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征文。一、征文主题弘扬红色文化决胜全面小康二、征文选题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研究;2、红色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它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功能、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高尚道德教育功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9.
陈伟  杨丽可 《党建》2023,(3):57-5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红色故事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电子科技大学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将红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研学、文化建设和互联网络,引导青年学生争做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高度重视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对"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三山一坡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的论述中,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精神内涵,形成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原则、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勇于革新、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精神为主要精神内涵的红色革命文化思想。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对革命先烈崇高献身精神的深切缅怀,也是奋力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