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国家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社会性是其法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西方的法学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通过对宗教与法律的实质加以区别和联系,伯尔曼将整个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呈现在世人眼前,其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文化基础的剖析,以及运用现实的逻辑研究方法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二者相互依赖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法律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人类正义的终极体现;而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潜移默化的习惯。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人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解读和对法律精神的一种理性情感,这种信仰的实质在于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并通过与宗教的融合进一步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方式。  相似文献   

2.
三十五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理沦,为我们制定了一条完整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毛主席深刻地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精辟地论述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今天我们重新学习毛主席这方面的指示,对于揭发批判“四人帮”、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宗教》一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的著作。这本书不仅简要地讨论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联系。一些精彩的语句,简洁且深刻,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看法,法律信仰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入手,从东西方的史实角度出发探讨法律和宗教的关系,进而从理论上对法律如何信仰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检察风云》2013,(3):85-85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沃夫冈·布雷钦卡通过对宗教教育、世界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分析,从规范的角度上探讨了欧洲一些具体国家的信仰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曾经热议的“宗教生态失衡”现象,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问题之一。表面上,这一问题源自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它实际上却是宗教信仰方式以及神人关系与社会结构间彼此互动机制的差异造成的。正是这些差异影响到了不同宗教及其信仰方式、不同信仰行动者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宗教的发展程度。以往学界基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的概念之争、集中在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强弱大小之间宗教生态关系的讨论,实际上掩盖了中国宗教信仰方式的社会本质。以法治化的处理方式来平衡或协调不同宗教间的互动关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周茜蓉 《政法学刊》2005,22(3):124-127
哲学通常被当作世界观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并不根本.它没有追问世界观之成为世界观的源始根据,即世界观通过什么而成其为世界观的问题蔽而不明,这使得哲学之思与科学之思等同,并使哲学陷入二元论.哲学史表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都不是世界观,而是世界观的前提条件,决定这个前提条件的是世界历史起源的奠基行为,哲学在此奠基行为中展开,并获得其本质的规定性,人生和历史在奠基行为中得以定向和敞开.因而,真正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对人类历史奠基行为的细心看护.  相似文献   

7.
王燕琴 《法制与社会》2010,(19):184-185
伴随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不少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盲目从众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对策,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恋爱观,从而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及人生。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宗教活动、宗教情感及其剧作文本里的宗教意蕴,存在着一方面迷醉宗教,一方面又怀疑乃至否定宗教的矛盾。论文对矛盾的特质和生成缘由作了具体剖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宗教心理特质的折射,又是与曹禺的深层心理动因———排拒佛教而与基督教发生共鸣———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负罪”意识、现世情结、“末日”感受三个方面。但是,曹禺毕竟没有把宗教,即便是基督教作为其心灵的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开始选择信仰宗教。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六个方面讨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陈阳 《法制与社会》2011,(5):291-291
宗教自产生以来就对法律影响,这是基于法律与宗教的核心都在于统治。法律主要是行为上的约束,而宗教主要是心灵上的指引。但是要实现二者的目的,都要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本文以印度法、希伯来法、伊斯兰法受到宗教的影响为视角,论述宗教是如何开始影响法律的。  相似文献   

11.
《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这本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立宪政府的理论和实践可能是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最大的政治成就。这一成就既不是一个世纪也不是一个民族所造就的。因此,我们可以不带任何沙文主义色彩自豪地期望,这一政治成就可能成为全人类永久的遗产。但是,立宪政府的生成是否以存在一种宗教的和哲学的支持为先决条件?当一种原先培育其成长的宗教和哲学的意向消亡时,该立宪政府是否还能够生存下去?仔细思考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也就是宪政的根本问题——即宪政本身的合法性或者宪政的根基是什么?弗里德里希教授写作《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格言解析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处罚这一罗马法格言的基本含义是,思想是自由的,国家不能将任何人的思想作为刑罚处罚对象;反过来说,只有行为才能构成犯罪,才是刑罚处罚的对象.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确存在将思想作为处罚对象的现象,即在刑法上意图被视为行为.这是由于法律没有与宗教、道德分离.而这一现象,必然导致过剩犯罪化,即刑罚处罚范围过于扩大,从而导致将思想作为处罚对象.  相似文献   

13.
屈舒阳 《法制与社会》2013,(18):105-10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宗教事业发展至今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积累与信教群众的捐赠有很大关系。所以,对捐赠性宗教财产的监管实际上是对信教群众财产权利的保护。本文在明确了捐赠性宗教财产的概念和范围后,对现有制度下宗教财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对策的提出是在现有立法体制下进行的修正与完善,而并非对整个宗教立法体例的改变。这样的措施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之成效,以维护宗教财产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从宗教的文化渊源看当代邪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作为一种化形式,在人类社会与体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传统价值与历史地位。宗教同科学的历史关系并非绝对对立。当代邪教的产生有其一定的时代与背景。从宗教在历史上的化表现分析,现代明发展这一先天环境的我,决定其必然具有反科学反政府反社会的根本特征,尚不具备传统宗教在化上的价值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私建滥建宗教活动场所的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一般采取打击和取缔的办法,但成本高、人为因素影响大、容易反弹。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农村大量宗教精神产品供给主体的存在是由于农民有大量的宗教精神产品的需求。最后,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别提出短期治理之道和长期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德意识系统化的思想家。他熔法律和伦理于一炉,确立了伦理法律思想,对我国封建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法系能比世界上其他法系更早地甩开宗教和神学的束缚而独树一帜,这与孔子伦理法律学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看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法轮功”这一邪教组织的被揭露,邪教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事实上,我们同“法轮功”的斗争,不仅是两种思想的交锋,同时也是一场尖锐的法治与反法治的较量。在防范和治理邪教的过程中,我们亟需加强法律上的应对措施。一在人类历史上,“邪教”常伴随“正教”而生,而且往往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一种或几种正统宗教的某些成分,或者是正统宗教的极端主义的异端教派。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不同的宗教、不同性质的政权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邪教”观。而且邪教问题历来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相似文献   

19.
张晋藩 《法学杂志》2020,(3):1-6,9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法文化的历史发展也证实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中国法律的起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反映了法是表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国家意志;二是中国法制历史的发展体现出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需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四是红色政权与法制的发展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仇富现象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之时,对于仇富现象的探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点话题。本文将根据社会各界对仇富这一现象的理解,简要探讨何为仇富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即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出发,对仇富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本文创新地看待仇富这一社会现象,并探讨仇富现象将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