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杜甫湖湘诗不到百首,但却是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甫晚年生命历程的忠实记录。杜甫湖湘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但却与湖湘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湖湘文化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两大特点,在杜甫湖湘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突出地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的诗,由于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种种现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诗的基本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杜诗的这种基本风格表现在不同的内容、不同诗体的作品中。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或铺排叙事,或述怀抒情,或大笔挥洒,或精描细摹,都能曲尽其妙,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才能。杜甫的组诗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这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三苏与杜诗     
杜诗对三苏的影响各具特点。苏洵的诗古质朴拙,木讷少文,受杜诗的诗歌影响很小。苏轼推崇杜诗,并继承了杜甫的写实传统,他的一些诗歌在风格上接近杜诗,其出蜀纪行诗和《荆州十首》等诗歌都直接模仿杜诗。苏轼学习杜诗,而又自成一格。苏辙对杜诗有较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用杜诗方面。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教科书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蜀相》、《秋兴》和《登岳阳楼》。其中《蜀相》“锦官城外柏森森”和《秋兴》“寒衣处处催刀尺”二句使用了叠音词“森森”和“处处”,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诸葛孔明的缅怀和由于时序变迁秋日来临引发的人生感慨。通过进一步研读《杜少陵集详注》和《杜诗镜诠》等著作发现,在杜甫现存的一千多首中。  相似文献   

5.
杜甫陇右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颇具个性化特征,在杜诗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少文学史教材对此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没有给予恰当的评价.因此,本文拟对杜甫陇右诗在杜诗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简作论述,以期引起文学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杜诗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陇右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颇具个性化特征,在杜诗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少文学史教材对此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没有给予恰当的评价.因此,本文拟对杜甫陇右诗在杜诗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简作论述,以期引起文学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用意象说话的圣手。诗人在客秦期间创作的 10 0余首陇右诗 ,是杜诗中一枝绚丽的鲜花。从意象的角度审视 ,陇右诗具有典型的意象化创作现象。其诗歌主体意象有田园意象群、羁旅意象群和边塞意象群三大系列。它们是诗人独特的人格、个性、审美情趣及客秦期间特殊心境的知觉化和对象化 ,也颇能代表杜诗沉郁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王红 《理论前沿》2001,(24):21-22
(一)首先要弄清国家权力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是什么权力现象从古至今的客观存在 ,说明人类社会需要权力 ,权力也是人类组织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国家和法律的产生、存在与发展 ,本身就表征着权力的客观属性 ,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因此 ,权力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而不断演化的文明形态之一。从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权力现象的发展演变看 ,权力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有多种多样 ,有所谓“神授权力”、“天授权力”、“君授权力”、“世袭权力” ,也有以篡位、政变、暴力、掠夺等方式取得权力 ,这是权力的非法治状态。近代以来 ,随…  相似文献   

9.
秦州是唐乾元二年 (75 9年 )诗圣杜甫的流寓之地 ,自北宋始即有刊刻杜诗传统。明成化十九年 (14 83年 ) ,秦州知州傅鼐主持重刻《老杜秦州杂诗》碑。本碑在 2 0世纪 5 0年代后湮灭无闻。 2 0 0 2年整修文庙 ,诗碑重见天日。本文对诗碑内容 ,涉及人员 ,所刻诗作个别字句和通行杜诗版本的异同等详加考证 ,并对其价值作出了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仁爱思想与企业安全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道德人格形象,威胁着人的生命健康权利、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整个市场秩序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传统文化的仁爱伦理精神,主张“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杀身成仁”等道德思想,可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提供新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大学危机”的本质并不是社会对教育信任的缺失 ,而是社会无法接受的教育“全盘商业化”倾向。在整个高等教育学术界 ,“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应被理解为“一种向前的发展模式 ,它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要 ,也不剥夺未来人类的这些机会”。高等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安排应得到改进 ,但首先应该对高等教育的基础性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主义”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所代表的文学现象的一种概括。“诺贝尔主义”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以爱国主义为基点,在作品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要求其作品首先必须是民族的,必须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艺术和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它以仁爱...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是人类社会中并驾齐驱的双胞胎孪生兄弟,一体两翼,不可分割。贝尔纳面对战后现代科学对社会各方面深刻的冲击曾经总结到:“从物质方面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文明,如果没有科学,是不可能的。从知识和道德方面说,其与科学的关系亦同样深重。科学思想的扩展对人类思想的全部形式的改造已成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自十八世纪以来短短的三百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它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的大的飞跃,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大飞跃。正如萨尔顿所说的,“科学是我们精神的中枢;也是我们文明的中枢。”因此,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行政公共性”是“公共性”这一哲学范畴被引入到行政领域收获的理论成果,也是人类共同体演进和社会公共领域分化的结果.从共同体的视角来看,公共性反映的是人类共同体实现内部平等交往的基本属性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趋向,它集中体现在人类公共活动领域之中.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公共活动领域分化为“公共权力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两大部分,相应地,公共性也呈现出“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和“非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两种情况.这样,“行政公共性”就从人类普遍主义视野下的“公共性”中被剥离和引申了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用于描述政府这种强制性共同体在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关系状态和对其进行价值确认的学术概念,并且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以“他利性”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如果论及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我们应首先注重儒家伦理中所蕴含的人类共生主义的道德理想.所谓共生主义.就是谋求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在世纪之交.在回首世纪人类走过的历程.展望21世纪人类发展的前景的时候,我们最需要提出和最应该珍视的是儒家人类共生主义道德理想中的群体主义、和平主义、仁爱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一) 政治学是以研究政治这种特殊社会现象为基本内容的一门科学。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政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上。顾名思义,政治学是以研究“政治”这种社会现象为对象的专门学科。这里所讲的“政治”,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追求社会共同利益的特殊活动方式,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类为解决集体生活中那种亟待解决的特殊问题--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同时也产生着人与人之间冲突、从而  相似文献   

17.
“殡葬”,一个非常独特的行业,似乎是一个不会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字眼,但它绝对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业。“自古有生必有死”,有人类社会,就有了殡葬,也只有人类社会才会有殡葬。因而它又构成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18.
中美家庭道德伦理观与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家庭注重情意至上,传统的中国家庭属于“义子型”,强调仁爱与服从,现代中国家庭呈现出“远离”倾向;而美国家庭注重理性主义,属于“夫妻型”,强调公正与自由,而且越来越呈现“感情回归”倾向,导致中美道德伦理家庭和教育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鑫 《理论前沿》2001,(15):22-24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本质有对立的两方面。首先 ,科学技术有恶的一面 ,即科学技术先验地具有奴役、控制、异化这样一种“原罪”的性质 ;其次 ,科学技术又有善的一面 ,即科学技术又具有促进人类解放的性质与潜能。他强调科学技术恶的本质导致了“病态社会”的出现 ;而科学技术善的一面又将促使“健全社会”的产生。本文对他的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进步意义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老有所为”的精神支柱。它既是生物自然规律赋予人类特有的社会功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人口老龄化给予老年群体的重要使命。“老有所为”作为五个“老有”的中心环节,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把“老有所为”问题解决好,就能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老有所为”就是老年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做贡献。也就是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