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突破贵州省当前一系列人口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制约,本文提出以“和谐人口”战略作为“和谐贵州”构建的人口战略抉择。全面分析了“和谐人口”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谐人口”建设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我们提出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命题,目的在于将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论相结合,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构建。通过新型团队的理念建构,催生出优秀的人才群体和丰硕的工作成果,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要最大限度地排除那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就要高度重视哲学意义上的对策研究。主要是: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应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现实土壤。具体来说,应以传统文化原创的人生理想主义、生态比例主义、个体结构主义三大认知法法则为基本的哲学范式;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建立团队的“共同愿景”;同时,还要使团队的“和谐”与“学习”自然融合,相互补充,达到高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红线”.从九个方面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昭示着我国正处在一个和谐提升、历史跨越的极为重要时期。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而全会为我们精心设计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印刻在13亿中国各族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4.
杨晶 《世纪桥》2008,(4):30-31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建设”与“四个文明”,以及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与“文明”关系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内在统一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事业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按“和谐”理念去育人,按“和谐”理念去治校,构建和谐机制,创建和谐校园,把我国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优秀成果、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积极成果基础上综合创新而形成的现代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关系,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价值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创造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仁民爱物”的自然和谐观、“人和”的社会和谐观以及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是没有剥削。当代中国国情的首要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突出社会和谐内涵,弱化阶级冲突内涵,“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向全世界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障。当前,南北差距扩大,新干涉主义大行其道,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对和谐世界的建设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厘清东西方文化对和谐世界的理解差异,正确认识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冷静对待“中国责任论”.妥善统筹软硬实力的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确立与维护离不开对大自然价值的正确认识。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根源,是生命存续的基础性前提,是人类文化的“底基”,我们应该从“根”和“源”的意义上定位大自然的价值。自然具有其内在价值,也具有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等诸多表现形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让“荒野”显“朴”,让大地留“白”,让祖国大地更“绿”,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绿色底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1.
当前北京汽车工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结合北汽控股公司提出的“走集团化道路”和“构建和谐北汽”两大战略任务。今年初,公司党委提出了“两个建设”的工作思路,即“建设坚强、团结、和谐的领导核心;建设创新、务实、高效的党组织”。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地球等生态价值主张。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当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价值主张,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地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表现。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习近平自觉地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作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负责任大国的领导人,习近平将建设美丽地球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地球的哲学基础,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建设美丽地球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扩展版”。  相似文献   

13.
乡镇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而文化建设是和谐乡镇建设的重要切入口。三道堰镇被评为成都市“和谐乡镇”示范镇,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应当积极探索和谐乡镇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和谐乡镇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推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和谐青海建设进程中,着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产物,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崇尚廉洁的社会,和谐青海也应当是一个“官正民清”的青海。因此,构建和谐青海,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发挥廉政文化在构建和谐青海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观念,扎实推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和谐青海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8):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简论当代和谐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学馨 《探索》2007,(1):153-155
和谐精神作为整个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和谐精神的基础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协调”、“有序”、“发展”、“共存”、“共荣”为特征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它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部分。和谐精神的构建需要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系统中,并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等的和谐作为重要的机制基础和机制回应。  相似文献   

17.
徐姗 《世纪桥》2009,(3):58-59
“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中国外交新理念,它内涵丰富,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对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民世纪,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了“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两大战略。新世纪,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确立“和谐文化”战略,对内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建构“和谐世界”,坚持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构筑和谐温馨的人类精神家园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曹文君 《党史文苑》2008,(12):50-52
“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和谐”是思想家追求的理想信念;“和谐”是政治家追求的理想统治;“和谐”是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生活。因此,对“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以及未来,都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0.
龙长春 《当代贵州》2011,(15):25-25
黔西南州政府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要与当前深入开展的“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求真务卖、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