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主体结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的特征考察,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考察,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一般性特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殊性要求;发展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科学论断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出发点 ,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和必然归宿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论述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更加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点和政治方向 ,能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并对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与战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文明是人类在阶级社会,基于阶级统治需要,为建立公共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对公共权力所形成的价值规范和制度安排。人类政治文明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表着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其核心价值就是使民主共和国成为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在党的领导下走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与建设途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经验,同时合理继承传统政治文明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大发展。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密不可分。政治发展实质上就是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 ,中国政治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国政治发展就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阶段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 ,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我国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海新 《行政论坛》2009,16(3):66-69
现代民主政治主要包括平等、选举、多数决定、监督等要素,这构成了当代各国政治文明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它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继续深化改革,加速社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一定结合自己的国情,借鉴而不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走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反腐倡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以广泛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公开和透明、科学合理高效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为反腐倡廉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思路 ,反腐倡廉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逐步深入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必将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的政治成果。中西方政治文明体系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 ,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 ,主要应向西方学习宪政、法治、民主和分权的精神与体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资产阶级民主,以洛克为主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为出发点,揭示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基础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设计所做的理性思考.其目的是试图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从资产阶级政治文明中汲取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宪政文明是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主体文明的结合体。它要求良宪、民主、法治与人权四者的结合及在实践中的运作,进而形成具有实践的制度安排与价值追求。宪政文明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目标性指向和规律性要求,具有合作、妥协与平衡的优良品格。宪政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着内在的暗合共通之处,为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条现实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管理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受到政治文明的规制和导引,即它必须体现和弘扬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而公共管理则是体现和促进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现状与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在现代政治文明的规制和导引下重构中国公共管理,即它必须注重公共性、民主性、法治性、公平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15.
党务公开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是走向权力文明进而促进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党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其目的是增加党内工作和党内生活的透明度,保证广大党员的主体地位和知情权,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封建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党组织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以传统管理方式和经验从事党务工作以及上下级党组织党务公开互动管道不顺畅是阻碍党务公开和权力受监督制约的重要因素。只有以党内民主的文化价值观颠覆和清除封建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协调好党组织自身利益与广大党员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将党务公开的经验管理和常规管理转变为信息管理和科学管理,畅通上下级党组织党务公开的互动管道,才能以权力文明促进党内民主发展和政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悠久的协商思想为基层协商民主奠定了政治文化之基,而新时代则赋予了基层协商民主以新的内涵和实质。基层协商民主的演进发展之路,不断凸显出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体现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把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有:坚持党对基层协商民主的领导,更好发挥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执行力;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积极参与基层协商的意识;建设高素质基层协商人才队伍,为把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试析政治文明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探讨政治文明的属性,有利于正确地理解政治文明的内涵,加深对政治文明的认识,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no obvious and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vincia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c level of village elections. There is a great disparity in the level of rural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llage self-governance among and within provinces. The modernization model alone cannot explain why village elections work well in some provinces but not in others.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political elite’s ongoing efforts at provincial level to conduct village elections and implement village self-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 These efforts include the strategies for crafting village democracy employed by provincial elites: elite cooperation, local legislature,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political programming, and the art of balancing party leadership and village elections. 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on China’s village elections and local governance. He is author and coauthor of several book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non-state, local governanc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author gratefully acknowledges the anonymous reviewers, Professor He Baogang of Deakin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Zhong Yang of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for their suggestions on an earlier draft. My special thanks to Professor Joseph Fewsmith of Boston University, Professor Tan Qingshan of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and three anonymous reviewers for their insightful comments, as well as to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China’s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has led to extraordinary economic and societal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One aspect of this progressive, incremental change has been the remarkabl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both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The CCP, recognizing that political reforms must accompany economic reforms, began to pursue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path to politic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a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pired by leadership from Deng Xiaoping to Hu Jintao, Chinese citizens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ownships have held competitive elections for local leadership for over a decade. This paper posits that the rise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popular local elections is indicative of how the CCP, in foster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created a viable, Confucian, and uniquely Chinese alternative to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in loc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20.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quires a new type of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and deliberative governance.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examin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and deliberative governance. Moreover, despite a growing literature that has examined a diversity of concepts of Chinese citizenship, the newly emerging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has not been studi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ll these two gaps by studying the role of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in deliberative governance practice. Drawing on an experiment this author organized in 201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can be harnessed to solve a particular social problem and how deliberative forums can become a new form of delibe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It examines what kind of conditions help or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and deliberative governance, and identifies the limitations of local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