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霎时间,天摇地动,墙倒屋塌,满目疮痍。时隔4个月,笔者再次走进地震重灾区,感受到了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创造新生活的努力和信心。帐篷区里有温暖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一直是鲁甸地震灾区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在这里的帐篷区,每个帐篷上都贴着"包保"  相似文献   

2.
<正>时至鲁甸6.5级地震发生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中对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的叮嘱不断回响在耳边。重建后的新鲁甸不仅仅是恢复震前模样,俨然已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块厚重砖石。兼顾当前和长远,达成"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的重建目标,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凝神聚力、统筹协调、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3.
正鲁甸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央到地方迅速反应,各方救援力量紧急出动。在震后8小时内,为了生命的希望,全国上下吹响了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集结号"。鲁甸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出动。在震后8小时内,为16:30—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16:35——武警昭通支队巧家县中队30名官兵携带地震救援装备向灾区进发。  相似文献   

4.
易水 《创造》2017,(11):36-37
<正>光山秃岭是昭通乌蒙山区常见景象,贫困而房破、无林而山崩,是2014年鲁甸"8.3"地震灾区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然而今天,如果你走进龙头山,从山脚河边到高山坡头,处处可见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花椒林;山坡上,被花椒林簇拥的房屋露出点点青瓦白墙。"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到鲁甸地震灾区考察工作时对鲁甸青花椒的赞誉。目前,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6.8万亩,今年产值3亿元,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将首次离京考察的第一站选在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在视察时,习总书记要求当地一定要做好扶贫、救灾双重任务。如今,地震发生已经快一周年了,灾区恢复重建情况如何呢?为了详细了解具体情况,采访组一行跨越千里,来到了鲁甸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群众满意最重要采访组到来时,恰逢鲁甸县民政局副局长戚祥辉给生活困难的群众发放物资。他告诉记者,虽然震后已经过去快一年的时间了,但一些特困  相似文献   

6.
《前进论坛》2014,(9):10-11
<正>编者按: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农工党中央领导对鲁甸灾情和灾区群众极为关切,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致电农工党云南省委会,询问灾区情况,向灾区人民表示亲切慰问,并指示农工党云南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全力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工作。8月5日,农工党云南省委会发出倡议,号召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支持鲁甸县抗震救灾工  相似文献   

7.
鲁甸记忆     
《人民公安》2014,(16):38-45
<正>进入鲁甸县城,已是2014年8月5日的上午。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种种原因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使我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因为经历过同样发生在昭通地区的2012年9月7日彝良地震,我预感这次"8·03"鲁甸6.5级地震会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伤害。在起初知道地震发生的几小时后,死亡人数还停留在数十人。然而一天后,死亡人数迅速攀升过百,而且还在不断更新。8月4日晚间,一位  相似文献   

8.
<正>"大寒节令送大爱,龙头喜降丰年雪,千户万户曈曈日,十万乌蒙尽开颜"。这是云南鲁甸民众连夜为习近平总书记创作的"大寒"诗。1月19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大寒"的前一天。而正是在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了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的第一站——平均海拔近1700米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土地上。"有没有房子住?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孩子有没有学上?老人有没有安置?生了病能不能治  相似文献   

9.
正鲁甸地震发生后,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第一时间组织了41人的应急医疗救援分队赶赴灾区。在这41个人里,有一位叫谢樵的武警中士,作为卫生员被编入救援队。1990年5月,谢樵出生在福建宁德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到大都是家里骄傲的他,一直向往军营。2008年12月,谢樵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边防武警战士。2014年8月4日上午,鲁甸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谢樵所在的救援队到达灾区,成为第一支进入重灾区龙头山镇光明村  相似文献   

10.
<正>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需要大量的救灾物资,因此,救灾物资调运十分关键。灾情就是命令,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救灾物资的调运事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考验着各级民政部门的救灾能力。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物资调运速度不断加快,及时高效地完成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物资调运任务。下面我们通过2015年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0  相似文献   

11.
正生命不息,救援不止。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相信生命一定会以它最顽强的姿态回报给我们惊喜8月6日16时30分是云南鲁甸"8·03"6.5级地震"黄金救援72小时"的结点。李克强总理在赶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飞机上曾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抓住灾后黄金救援时间,争取在48小时内挨村进户,抓住一切可能把伤亡减少到最低,不到  相似文献   

12.
重返鲁甸     
本刊采访组在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来到鲁甸,见证了鲁甸方方面面的新变化。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追逐打闹,老人们在树阴下谈论着家常,年轻人在工地上不停地忙碌,一台台起重机、塔吊发出阵阵轰鸣,灾区建设如火如荼……龙泉中学、龙头山镇卫生院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已初步建成,超过99%的民房修复和重建已开工,新鲁甸的雏形已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3.
新年的灾区     
<正>新一年的脚步声已然响彻在耳,所有的一切都将拥有一个新的开始。那么那些曾经的伤痛和破败呢?灾区的人民忘不掉的,我们也忘不掉,但是时间之轮总是向前,我们需要前行,也正在前行。灾难已过,恢复重建中的海南"威马逊"台风灾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气息,到处是为创造美好新生活而默默奋斗的身影,民政工作人员、施工队工人、受灾群众无不展现了一种乐观向为员  相似文献   

14.
丁朋 《中国民政》2014,(12):30-32
<正>"政府帮我们渡过了灾难,社工帮我们走出了灾难。你们走在哪里,哪里就是风景,你们就是中国力量的代表。"作为灾区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重要专业力量的广大社会工作者,在满足灾区需求、抚慰灾民情绪、链接社会资源、引领志愿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化解灾民心理社会问题、再造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灾区恢复重建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月3日云南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民政部即着手研究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方案。9月5日,为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  相似文献   

15.
正鲁甸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灾区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社会各界纷纷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支援抢险救灾工作,部分社会组织和单位自发开展了救灾募捐活动,支持灾区抗震救灾。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8月5日提醒,捐赠物资应提前与灾区有关机构确认需求后再实施,且目前暂不建议非专业救援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前往灾区,向地震灾区献爱心需有序、有效。  相似文献   

16.
秦斌 《中国减灾》2015,(3):10-11
<正>2014年,我国干旱、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并先后发生了新疆于田地震、云南鲁甸地震、云南景谷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主动协调、配合民政等部门,调整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5,(3):5
<正>1月18日—22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率工作组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督查调研受灾群众过冬生活安排、恢复重建、救灾款物管理等工作。窦玉沛副部长一行先后深入四川省天全县、芦山县和云南省鲁甸县受灾乡镇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与受灾  相似文献   

18.
<正>熟识丁艳琴的人,都会称她为"女汉子",这不仅因为她做事认真、干活利索,给人一种踏实可信赖的感觉,更因为这个扎着马尾、一笑便有甜甜酒窝的姑娘有着不同于外表的坚强。云南是个灾害多发的地方,丁艳琴作为民政救灾人,从不知艰苦为何物,多次进入灾区开展灾情查勘等工作,尤其在2014年鲁甸地震发生后,她更是26天坚守在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线,不仅创下了云南省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鲁甸6.5级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准确掌握地震灾情、科学做好地震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专家组赶赴灾区开展灾害损失现场调查评估工作。现场调查评估工作组由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专家组部分专家,部委、高校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组长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  相似文献   

20.
今天 ,省政府在这里召开鲁甸“8·10”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现场办公会 ,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听取鲁甸“8·10”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相关方案的情况汇报会精神 ,研究部署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 ,确保民房倒塌和重损的群众在 2 0 0 5年春节前全部搬入新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