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8月底,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9部委(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全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相关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指导意见》围绕救灾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储备网络、主体责任、储备方式、调运时效、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江西省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积极协调、主动作为、高位推动,全力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全省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三个强化",高效推动定好位江西省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后救助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弥补近年来储备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不足,省委、省政府和各个部门都对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救灾物资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提升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要求,推动实施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8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积极拓展救灾物资储备方式的要求,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在目前储备库自储实物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试点运行不同储备方式,逐步推广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将政府物资储备与企业、商业以及家庭储备有机结合,将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浙江省结合自身灾害特点、社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八月底,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第一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因此,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当地需要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十分必要,湖北省、甘肃省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资储备库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自然灾害救助任务十分繁重。为提高全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湖北省从加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政策创制入手,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着力加快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目前,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加强政策创制,完善顶层设计。湖北省将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纳入《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2月15日,山东省减灾中心委托省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对"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进行论证评审。参审专家经过审查、质询和讨论,最终形成一致评审意见。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充分调研了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现状,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的相关要求,符  相似文献   

8.
<正>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灾害应急救助的重要内容,是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救灾减灾工作中贯彻人本观念的重要举措,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救灾减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为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湖北省对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一、湖北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正甘肃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近年来,甘肃省以满足新常态下救灾物资保障需求为核心,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统筹规划布局加快物资储备设施建设针对甘肃省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匮乏、仓储能力不足的情况,综合考虑甘肃省灾害特点、人口分布、辐射范围、交通条件等,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在省政府出台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甘肃省实施方案》中,明确实施救灾物资储备库工程,推进省市县及部分乡  相似文献   

10.
<正>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民政部门依法行政、履行救灾职责的重要任务。近日,本刊记者就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等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胡晓春。  相似文献   

11.
聚焦     
正民政部救灾司主办2014年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座谈会4月9-10日,由民政部救灾司主办的2014年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座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会议主要围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编制、中央救灾物资储备调运管理系统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生产厂商参考名录》修订等内容进行了研讨。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罗万荷到会致辞,17个中央救灾物资  相似文献   

12.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灾害应急救助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为加快湖北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我们对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我们对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牧灾物资储备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灾害应急救助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为加快湖北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我们对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甘肃是全国自然灾害高发易发省份之一,素有"无灾不成年"之说。近年来,甘肃省坚持应急救灾与常态减灾相结合,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安排部署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政策制度体系近年来,甘肃省一直坚持以政策创制为抓手,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标准化建设,夯实备灾制度基础。一是注重安排部署。作为甘肃省"十二五""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重点项目,实施救灾物资储备工程持续推进,救灾  相似文献   

15.
王晓峰 《中国减灾》2013,(11):28-29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重要内容,是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完善、有效、可靠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是成功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前提和基础.以天津市近年来的储备工作实践为基础,全面深入地研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探讨救灾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完善天津市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建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储备库建设标准、救灾物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机制。但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灾害形势,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还存在基层储备库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需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科学规划储备网络、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等,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愿 《中国民政》2013,(6):59-59
福建省将乐县民政局五条措施做好汛期防灾备灾工作。一是完善机制。完善《将乐县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将工作人员按照综合协调、后勤物资保障、灾民安置转移、灾情核查进行分工安排,明确工作职责和主要负责人。二是加强值班。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公布值班电话。三是物资储备。加强县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点的救灾物资的配备,实行动态管理,明确保障职责。  相似文献   

18.
<正>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日益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下,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自然灾害的救助水平,对当前我国的民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近年来,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丰富的救灾物资品种和高效  相似文献   

19.
李保俊 《中国减灾》2013,(10):10-11
救灾物资储备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民政部门依法行政、履行救灾职责的重要任务。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救灾物资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发生自然灾害后,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衣、食、住等生活保障,是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素有"无灾不成年"之说。针对多灾易灾的省情实际,甘肃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注重规划引领,扎实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甘肃省积极抢抓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