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批研究成果的面世,沦陷区文学主体的性质和面貌得到肯定.新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华文学通史>大多增加了沦陷时期的内容.张爱玲、梅娘、袁犀、关永吉、爵青等一批被冷落近半个世纪的沦陷区知名作家的重要作品,重新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但对于沦陷区文学的怀疑、贬低和曲解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仍坚持从政治上否定沦陷区作家进而否定沦陷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研究.本文通过张爱玲个案说明产生上述偏颇的原因,是客观层面上第一手材料的省缺以及主观层面上认识论的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2.
沦陷区文学评价中存在"三大分歧".本文认为,对沦陷区文学要作具体分析;张爱玲不是"远离时代与政治"的人,她的作品也不是"时代的艺术";对张的评价既要谈文,还要论人,讲究民族大义和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3.
自90年代以来,作家对人性之大欲进行了毫无节制、毫无边际的张扬。这些过去作为文学主要批判与否定的东西,如今却成为作家们热衷的对象。作家走向自身的反面,进入到了文学所斥责对象的丑陋行列,失去了羞耻感,作家的作家意识--角色意识和道德意识--被放弃乃至被抛弃。作为文学命运的担当者,作家为文学的义务与责任的使命意识异变为谋权谋利谋欲的生存意识。这正是作家良知的消失。作家良知的消失主要体现在作家欲望书写中艺术良知的消失,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社会良知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苏青的小品文记述女性的庸常生活,打破了沦陷区周作人一路"冲淡"文字盛行的单调局面,也一反"五四"以降感伤主义的文学传统.关注庸常生活对主流文学忽视人的感性生命和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纠偏补正作用.张爱玲、苏青小品文创作对现代汉语散文的最大意义就是开创了一种女性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成名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五十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己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红玫瑰白玫瑰》、《半生缘》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姜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134+137-134,137
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文学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繁荣的局面。我国社会文化告别了僵化、一元的格局,开创了多元化的文学观念,使得市场经济下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一个独特的文学、文化流派--"开明派"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硏尊、叶圣陶等一批有着相同相近的文化背景、文化气质、文化倾向的知识者依托《我们》、《立达》、《一般》、《中学生》和我们社、立达学会、开明书店,在文化、教育和文学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直到新中国建立,以鲜明的文化倾向和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开明文学、文化流派。而开明派自身特点和时代因素错综交织的作用,使其流派特质处于一种潜隐的状态,以至于始终未被认知。  相似文献   

8.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她与高君宇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他们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歌。她去世后,其作品由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的举办,在中国崛起背景下,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日渐凸现。就文学而言,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的书写成为当下作家的现实诉求和现实焦虑。而如果我们承认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传统和审美惯例的积淀和传承离不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对每一个时代文学现场正在发生的文学现实所蕴含的新的审美可能性的把握和揭示,那么我认为当下中国文学书写中,  相似文献   

10.
晚清光绪年间,浙江地域除了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外,还出现了像夏曾传的《四海记》、见南山人的《茶余谈荟》、杜求煃等人合撰的《客中异闻录》、吴绍箕的《四梦汇谈》、孙德祖的《寄龛志》、王嘉桢的《在野迩言》等数量众多的志怪传奇小说集,我们选取其中的十种进行考查。这些作家和作品的发掘研究不但对浙江地域文学具有创新意义,对整个中国文学史料也具有补充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学概念自歌德提出之后,被不断地讨论和阐释,成为重要的理论范式和方法。丹穆若什强调,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文学,它不是指一套经典文本,而是指一种阅读模式。宇文所安以北岛为例分析了中国现代诗歌在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文 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等问题。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流变轨迹既体现了民族化的内在诉求,也见证了其参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外在需要。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及集大成者诗人的创作历程,都显示出其在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上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诗歌何以走向世界?罗伯特·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当代中国诗选》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研究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诗歌的世界性,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从《色戒》的上映到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出版,张爱玲热此起彼伏,甚至由张爱玲热演变成文化汉奸胡兰成热。热到发昏时,就不时会有张爱玲超过鲁迅的呓语。她的短篇小说《色戒》也被说成是好作品,长篇小说《小团圆》被说成是张爱玲创作的集大成者。那么,纯粹从学理上看,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之处在哪里?她艺术上与思想上的局限又在哪里?为什么她难以取代鲁迅跻身艺术大师的行列?张爱玲热的文化根源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细察。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在其诗歌理论《与元九书》中提倡的“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和为事而作”以讽喻为目的的文学观是其偏执、挑剔、缺乏客观性的文学思维。尽管以政治讽喻为能事,但受其自身的历史局限,他的讽喻缺乏批判价值。另外,他将文学的功用单一化也是中国封建文人受《诗经》被经学化影响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4.
卢梭是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文学巨匠。他的《新爱洛伊丝》、《爱弥尔》和《忏悔录》在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忏悔录》又是其中最为重要、广为传诵的不朽之作。在《忏悔录》中,作者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从而使该书成了一部别开生面、史无前例的巨著。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正是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17.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18.
前期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观念通常被简单地概括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其实该会作家无论是在文学本体论、文学功用观,还是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诸多鲜明的差异.在"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鼓吹者茅盾和郑振铎那里,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她与高君宇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他们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歌。她去世后,其作品由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在激情与喧哗中失落——1985-1993年当代文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人文精神的危机非常明显。表现之一,文学追求荒诞,淡化理想,趋于平庸,消解崇高,盛行虚无主义;表现之二,作家认真的世俗失落,道德解体,文学创作走向粗俗化;表现之三,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当代中国文学的复兴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