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公有制基础上的公司制“所有者缺位”及其缺陷我国现阶段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来改变我国国有企业依附于政府行政机构,所有者、经营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负责任或责任心...  相似文献   

2.
企改,就是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转换经营机制,调整国有资产的分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基本目标,使企业面向市场,追踪市场信号,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地改,就是以市...  相似文献   

3.
企业治理结构是在企业内部构建的以其产权制度为基础,规范和约束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地位、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产权组织制度决定企业治理结构,不同的产权制度约束形成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状态。同时它的构建还要受到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据1999年2月8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著名经济学家吴敬被教授日前指出我国大多数挂上了公司牌子的国有企业,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无老板”现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只是形式。吴敬涟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有两个基本内容:其一是建立法人制度,即明晰股权,把出资人也就是股东人股的资本组成具有独立生命的法人资本;其二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衡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统治机构。从第一个基本内容来说,关键是所有者虚位,所有者功能丧失的问题没能解决。到底谁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抽象地说,是中华…  相似文献   

5.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关键,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企业经营机制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利用一定的调节机制,确定权力分配,责任分担和利益分享的制约关系,从而形成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的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一是相互选择机制,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二是决策机制,即确定企业生产品种、数量、发展方向、扩大规模的决策层,对决策的正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三是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可能出现经营者侵犯所有者权益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产权明晰的企业财产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是关键。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有资本的代表缺位,我国全民所有制的财产,目前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权利高度集中,各级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企业没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而缺乏生机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以来,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对搞活企业起了一些好的作用,但却使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愈益严重。如在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中,出资者和承包人双方订立的合同无法对经营者实行硬性约束。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主管部门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又无国家派出的董事会制约,经营者不能代表出资者,也不会站在出资者的立场决策。承包人一人身兼数职,实行家长制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风马牛不相及。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还表现为国家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搅在一起,而在运作上偏重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忽视国家资产所有者的职能,甚至有意  相似文献   

8.
两权分离的陷阱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企业的弊端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通过改革,一大批企业因获得经济自主权而获得生机。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企业为追求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不惜让所有者大量亏损甚至高额负债。 股份制企业特点是,所有者分散化。  相似文献   

9.
涂永珍 《文明与宣传》2000,(10):42-43,48
搞活国有企业的要害在体制,目的在于把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企业经营者处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在肯定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努力工作、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近年来一些经营者行为的扭曲现象。解决国企经营者的价值实现,将他们作为和人力资本一样的资本要素纳入收入分配范畴,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者收人分配机制是当前国企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企经营者行为目标的特殊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两权分离企业,在所有者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在逐渐建立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制度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决了所有者的分散化、多元化与经营的一元化之间的矛盾,实现这一分离的关键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一套委托代理关系和确保委托人目标实现的有效制衡机制。一、现代股份公司内的三方制衡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家族中。相反,所有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构成了三个不同的行为主体。三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衡关系。这种结合就是所谓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框架中,股东或投…  相似文献   

11.
目前 ,针对会计信息失真 ,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效益下降的问题 ,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都在分析其中的原因 ,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人认为 ,随着近些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如何客观、公正地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关系。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经营者希望的是如何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各自的目的不同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 ,风险不对称 ,在经营者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 ,经营者很容易侵犯所有者的权益 ,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本质是企业履行资产等托青仟。次种瓷产磅秤斋怀平拾由于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资产经营者受托出资者委托的资本时,所必须承担的维护所有者的权益,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这是由现代企业制度决定的。1.资产受托责任的建立,是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是在产权明晰前提下的一种资产经营的信托制度,即以资产为核心,信任为基础、委托为方式的财产经营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压力、经营风险。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求建立起便于筹资、分散风险、…  相似文献   

13.
记者:长期以来,企业的决策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说了算。某个项目该不该上,某一笔钱该不该花,不是厂长做主,而是局长做主。结果,大量投资打水漂,不是厂长无知,而是局长胡来。国有企业改成股份制企业后,大部分企业的决策权虽然已经由局长转向了厂长。但应看到,有些企业,甚至包括某些上市公司,名义上是厂长做主,背后仍然是局长说了算。为什么企业的事情要由局长说了算呢? 钟朋荣:道理很简单。因为局长的官比厂长大,或者,因为局长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局长与厂长之间,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经营者当然要听所有者的。 …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者,应是介于国家与企业职工之间,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积累意识,按照市场需求将生产力诸因素实行最佳的良性运转,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兴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经营者。企业经营者市场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按照市场规律来选用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中以市场成败检验经营者是否成功的一种先进的用人方式。企业经营者市场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运作,实现所有者资本的保值增值,从而最终向所有者负责。  相似文献   

15.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差异使经营者有可能背离所有者目标。所有者可用激励和约束两种方法协调目标。针对国有企业对经营者激励和监督约束不够而出现的短期化行为 ,本文认为应建立经营者年薪制、引入股票期权和精神激励等有效激励机制 ;应建立产权约束、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行政监督、中介机构的监督等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企业制度──西方企业制度介绍之三文/朴实日本的企业制度,可以概括为经营者主导、劳贸一体化经营的体制。日本企业制度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从日本企业制度中的权力结构来看,与西方相比,日本的经营者对企业有强大的支配权...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企业与政府、企业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企业改革与管理、企业改革与配套改革、改革改组改造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深化企业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重大关系问题,对此,中宣部理论局董京泉、王子军先生的力作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企业制度结构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企业主要通过制度结构整合及规范不同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利关系,通过统一指挥、分层授权的层级结构来规范和制约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正式关系,并且,利用制度来制约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与行为,从而能够对这些关系和行为的范围与形式做出事先的界定。完善的企业制度应当包括:产权制度、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制度、契约制度和企业人格化制度等6个方面。在企业制度的演进中,企业制度结构的内容已从界定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关系,转向界定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货币资本,是指出资人…  相似文献   

19.
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代理成本问题。这需要一系列制度平衡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如何从外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问题。本文从资本市场、银企关系和司法救助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常州市行政学院经济学系的讲师邓献晖在《股票期权制与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一稿中说 :要让企业经营者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成为风险承担者 ,既规范又易于操作的是让经营者持有企业股份 ,使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与所有者具有利益同向性。但是 ,这个做法一开始就面临着“二律背反”。这是因为 ,让经营者持有企业股份 ,若所持股份过少 ,经营者虽然因持股而成为名誉上的股东 ,但他只是一个“搭便车”股东 ,而非“有包容性的股东” ;若所持股份多到经营者成为“有包容性的股东” ,那就不是“委托—代理”经营 ,而是所有者直接经营与“委托—代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