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潮》2000,(9)
1998年五、六月间,《抉择》的改编任务落在了编剧贺子壮的肩上。《生死抉择》的主题是反映反腐败,题材极具现实意义,但在对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却不是那么容易把握分寸,腐败分子大到省委副书记,小到企业的一般干部,内容惊心动魄,这在以往的中国电影里从未有过,再说当时的腐败大案,除了陈希同,别的还没有揭出来。对中  相似文献   

2.
“我是共产党员,我是人民公仆“,电影《生死抉择》中主人公、市长李高成,在市委扩大会上说的这两句话,对我震动很大,观后很长时间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生死抉择》,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地一部反映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力作,主人公李高成一身正气不信邪、不怕邪,作为一市之长,勇于冲破由当年提拔自己到领导岗位上来的老  相似文献   

3.
《杂文报》(2000年10月24日)头版有两篇同《生死抉择》有关的文章。《回扣不怕“生死抉择”》就看反腐大片《生死抉择》竟有人在购买团体票时仍敢索要回扣发了一通议论:虽说团体门票给回报已是公开的秘密,一部反腐大片,也未能逃脱中饱私囊的侵扰,《生死抉择》的烛照,驱不走回扣的黑暗,荡涤不走心中的尘埃,怎不叫人掩卷长叹。《也是抉择》说的是文章作者感到奇怪的事:有的领导干部竟拉家带口坐着小轿车去领受《生死抉择》“警示教育”。某地首映,坐豪华小轿车的多达300余人,有副县级、副处级以上头衔的还不少,有的还带家眷。这…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这个时代更多的是风花雪月的故事,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掏腰包买《抉择》这样的书了。但,将它改编为电影(《生死抉择》)放映后,这部小说畅销了。人们被银幕上李高成的生死抉择感动得落泪——有一种激情在我的心里涌动。不觉得想起了宋人王令的一句诗:“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对《抉择》的作者张平的采访使我加深了这种感受。  相似文献   

5.
反腐倡廉巨片《生死抉择》中,有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在市长李高成认清中阳纺织厂厂长郭中姚一伙的真实面目,决心彻底揭开中阳纺织厂腐败的盖子时,郭中姚摊开了手中的底牌:你以为你是谁?你是我们“‘圈子’里的人”,揭开我们厂的盖子,你李高成也跑不了! 郭中姚“‘圈子’里的人”,有中纺厂的厂长、书记,有省委副书记,有退下来的省、市老干部,有各方面握有实权的人,连李高成的妻子也包括在内。这个“圈子”,表面上由亲情、友情、交情、恩情连结在一起,实际上则是一个为攫取国家利益,满足个人私欲而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相互…  相似文献   

6.
《时代潮》2000,(9)
今年五十有九的大导演于本正又因为令人瞩目的电影《生死抉择》大红大紫了一把,在采访他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不停地有邀请他出席各种座谈会的电话。他笑着说,真没想到。他敢拍胸脯说看《生死抉择》不会让你后悔,但没想到会在全国自上而下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拍过《日出》、《走出地平线》的于本正,说起《生死抉择》依然  相似文献   

7.
殊死较量     
导演、编剧和原小说作者张平,都没想到故事片《生死抉择》会在全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8月中旬以后,随便打开报纸或上一个网站,就可以看到这样的题目: 反腐力作《生死抉择》热映不衰 影片《生死抉择》在各地激起共鸣 《生死抉择》在沪票房收入已超过 1200万元,创近年  相似文献   

8.
影片《生死抉择》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名老职工写给李高成市长的反映中阳纺织厂领导班子腐败问题的信件被市长秘书“截留”了,由此引发了群众对李高成的误解,也给李高成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当李高成责问秘书为何扣住他的信件时,秘书解释说:是为了减轻领导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9.
8月 1 8日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组织全局党员和干部观看了电影《生死抉择》,8月 2 2、2 3日 ,局党组两次召开中心组学习会。会上 ,传达了江泽民同志观看影片《生死抉择》后作的重要讲话、尉健行在云南考察期间讲话要点以及中纪委、中组部和中宣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利用胡长清等重大典型案件对党员进行警示教育的意见》等 ,观看了专题电教片《胡长清案件警示录》,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局党组成员和与会同志纷纷发言指出 ,《生死抉择》这部影片 ,贯穿着党中央关于从严治党、反对腐败的精神 ,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掌声与心声     
如今,不知是人们越来越懒,还是缺少激情,鼓掌之事甚为稀少,掌声之价昂贵如金。有时,在一场报告、一台演出抑或一项庆典中,尽管主持人(台上人)带头鼓掌,动员“大家欢迎”,可台下的鼓掌人依然寥若晨星。 然而,并非全然如此,亦有迥然不同的。近日,看罢反腐巨片《生死抉择》,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观众那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 当海州市李高成市长在调查、暗访中,发现以郭中姚为首的中纺厂一窝蛀虫正在豪华酒店寻欢作乐时,当即摔碎了盘碟,掀翻了桌凳。此刻,电影院里爆发一片掌声。 在省委副书记严阵授意下召开的处理李市长…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成克杰、胡长清、金鉴培等高级领导干部的蜕变,电影《生死抉择》中中阳纺织厂领导班子的腐败,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都足以警示我们,一定要廉洁从政,筑牢拒腐防变“三道防线”,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2.
《时代潮》2000,(9)
关注张平已经很久了,从《法撼汾西》、《天网》到《抉择》。《抉择》的产生是必然的,是作者才华、人格、责任感与社会现实碰撞出来的杰作。《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播映后引起的轰动也是必然的,因为你关心人民,人民就会热爱你。正如作者所说:写作首先应该  相似文献   

13.
影片《生死抉择》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党从严治党、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刻画了当代共产党人立党为公、不惧邪恶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操,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00,(11):4-7
一 根据山西作家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正在全国各地上映,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成为大江南北的焦点话题和电影市场的全新景观。影院内外,好评如潮,出现了万民争看、众说《抉择》的喜人局面。全国票房收入已突破 12000万元,遥遥领先于同期放映的进口大片。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从新闻媒体到街谈巷议,无不交口称赞,认为这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反映人民心声、展示共产党人凛然正气的优秀影片,是一部给人强烈震撼和深刻警示的反腐倡廉的文艺精品,观后令人震惊,促人警醒,使人振奋。影片既叫好又叫座,得…  相似文献   

15.
《时代潮》2000,(9)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生死抉择》上映以来,反响非常强烈。该影片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立党为公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而成为一部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的反腐倡廉精品力作,也因之引起了高层的关注。江泽民总书记在观看影片后就反腐败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并"希望大家从这部影片中受到启示"。日前,本刊记者就《生死抉择》影片本身以及今后反腐倡廉之具体措施等读者关注的焦点问题采访部分中央部委领导同志,现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观念与“清官”情结在国人大脑和心目中真是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它仍还在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并不时在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以电影《生死抉择》为例,影片中塑造的李高成、杨诚等忠实代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后 ,我国犹如散兵游勇的数百万企业都将面临着生死抉择 ,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总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企业生存的压力。今年 5月份 ,国家经贸委有关人士透露 ,在未来 5年内 ,中国将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 ,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 ,重点培育 3 0到 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国将打造“经济航母”才正式浮出水面。中国为什么要打造“经济航母” ?首先 ,让我们了解一下世界 50 0强的概况。 2 0 0 1年《财富》全球论坛会在香港召开 ,全球 70 0多位政经要人参会 ,有人说 ,不管参会者探讨的主题是…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既是我们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为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途径。它解决了马克思建党学说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我们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学习并实践“三个代表”,当好人民的公仆。《生死抉择》中的李高成,可以说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楷模,他的行动真正达到了江泽民同志所提“三个代表”的要求,李高成“选择党、选择人民”的人格魅力,不惧邪恶的浩然正气,感染…  相似文献   

19.
如同一股红色风暴,影片《生死抉择》席卷了中国大地,引起世人的瞩目。在影片里,我们虽然看到,一个棉纺厂的小小“领导”靠着金钱那“无所不能”的敲门砖,使省里、市里的领导俯首贴耳,听命于自己,而那“受人之礼”的官员也甘心用手中的权杖,为“送礼者”开脱罪责的那一幕幕龌龊的交易。但另一面,我们更看到,市长李高成冲破同事、朋友、老上级、妻子编织起来的各种关系网、腐败网,最终使腐败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作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生死抉择”,展现了共产党人在腐败与反腐败斗争中立党为公、不惧邪恶的凛然正气。   看…  相似文献   

20.
在影片《生死抉择》中,严副书记“谆谆”诱导李高成:每一个聪明的领导干部都要进入一个“圈子”,只有进入一个“圈子”,才能保护自己,不断进步。银幕上的这种“圈子”,在近几年查处的腐败大案中屡见不鲜,串案、窝案的大量揭露,令人触目惊心!在参与串案、窝案的腐败分子中,有一种较普遍的“集体安全心理”,或曰“圈子安全感” 它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对党纪国法置若罔闻,顶风作案,最后翻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