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钟叔河 《新湘评论》2012,(24):53-53
悬檄督抚 清代江苏督抚张伯行,做官清正廉洁。他任督抚时,常有亲朋故旧携礼来见。但张伯行对来访者的贡奉,执意不纳分毫。为杜绝送礼者,便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以明其志。内容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昆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徜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相似文献   

2.
悬檄督抚     
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之誉的江苏督抚张清恪,曾悬《禁止馈送檄》拒贿:“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阳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檄一出,果使行贿送礼者望而却步,风气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3.
悬挂《禁止馈送檄》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一生清廉,他在居官期间,曾撰写《禁止馈送檄》一面,悬挂在衙门之外,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康熙巡视江南时,称赞张伯行是“天下第一清官”。于是这句话遂成了他的绰号。颁发《严禁馈送檄》与张伯行同僚的巡抚于成龙,一贯惩贪倡廉,康熙19年(1680年),他任直隶巡抚时,向下属颁发《严禁馈送檄》。云:“尔今尔后,凡遇重阳、冬至、元宵等节,并过路送礼各衙门,概行禁止。如有私相馈献,查出后并行参革,决不宽…  相似文献   

4.
名人名言     
<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况钟《拒礼诗》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曹雪芹《红楼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受民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禁止馈送檄》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王永彬《围炉夜话》  相似文献   

5.
“穷官”赞     
翻遍中国史书,大凡清官,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俸禄以外都是赃”。靠俸禄吃饭,靠俸禄养家糊口,俸禄以外的一分一文一概不收。倒不是他们没那种机会,而是他们认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相似文献   

6.
苗月宁 《理论学刊》2008,(1):105-108
保举权是清代督抚参与国家用人决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往对督抚保举权的体现,史学界往往着重于督抚对地方道府以下官员的保举,而忽视了督抚保举藩臬这一地方大员的现象.清代督抚保举藩臬可分三个阶段:顺治初到雍正末为上升期,乾隆初到道光末为停滞期,道光末到清朝结束为高潮期.督抚保举藩臬各有利弊,不能作简单化的看待.  相似文献   

7.
知识广角     
《新长征》2000,(11)
何谓“三教九流”? “三教”无疑是指儒教、佛教和道教。对“九流”,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九流”分三等。上九流是: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庄田。中九流是:一评书,二医,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师),五丹青(画匠),六仕(兵卒),七横(说客),八义(快客),九打渔。下九流是:一高台(唱戏),二吹(吹鼓手),三马戏,四剃(剃头),五池子(开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脚),八配(配种的),九娼妓。 还有一说法,也将“九流”分三等。上九流:一宰相,二尚书,三督抚,四藩臬,五提督…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从政,他在宦 海生涯中浮沉长达40年,从编修、御 史、监司、督抚至钦差大臣,宦迹遍历东南沿海、中原腹地和西南边陲。在那时间如此之长、地区如此之广的为宦期间,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宦以贿成,刑以钱免”、贪赃枉法之风盛行的封建社会里,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却能始终保持身处污泥而不染,做到以身作则。从不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而且坚持反对赋税繁苛,同时,还想方设法阻止其他官吏的敲榨勒索。 在当时,河务是贪污营私的渊薮,江河每泛滥一次,贪官们就大发横财一次。1831年10月,林则徐…  相似文献   

9.
秉持气节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分。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名吏张伯行为拒绝地方官员送礼而发布的通告。通告表现出张伯行拒收贿赂、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和崇高气节。  相似文献   

10.
蒋光宇 《奋斗》2005,(9):56-56
清朝时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为了拒贿,他在家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分一毫,民之脂膏;宽一文,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每天早上,他必面对题文念三遍以自勉,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洁净的心境。张伯行在江南为官数载,始终清正廉洁,深得平民百姓的爱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清官。  相似文献   

11.
尹卫国 《奋斗》2006,(8):58-59
今年高考对四川省达州市“高五”学生王翔来说又是一次悲壮的命运抉择,他是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的复读生了,前两次高考仅以3分、2分微弱之差未被北大录取,他断然放弃读其他重点大学,矢志不渝要上北大。小伙子表示“这次考不上北大,我宁愿第三次复读。”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文化收藏品中,有一本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签名的喜迎香港回归邮册。每当我看见这本邮册,就会引起一段往事的回忆,并对邓小平和卓林同志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1997年前,中国集邮总公司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出品了一套“香港回归,普天同庆”的金箔邮册。我清楚地记得,邮册内有一版香港回归祖国的金箔小型张,小型张上香港的高楼大厦首次用金箔制成,上面镶有一张有邓小平同志半身像的“一国两制”50分邮票。  相似文献   

13.
党建动态     
成都市万张贺岁卡提醒廉政近日,成都市纪委、监察局创新党风廉政教育形式,向市属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赠送党风廉政艺术贺岁卡,在向他们祝贺新年的同时,提醒廉洁从政。党风廉政贺岁卡由成都画院选用名家字画、篆刻,精心设计而成。卡片正面为三只猴子作摘桃献桃状,画题为“灵猴贺岁”。与卡内国画相映衬的是清代名人张清恪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一丝一毫,我之名节,一厘一分,民之脂膏;宽一分民赐我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同时配以三方篆刻,内容为“执政为民”、“廉洁自律”和“淡泊明志”。(市纪委)巴中市2万册廉政知识台历送党员新…  相似文献   

14.
同田乡居三县市(丰城、新建、南昌)之界,位两大江(赣江、锦江)之汉,处一名湖之腹(药湖)。距丰城市区20公里,衔省会南昌40公里,素有“丰城桥头堡,南昌后花园”之称。全乡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余人,下辖17个村(居)委会,耕地面积51222亩。“四田三水一分山,一分庄田一分路”,属典型的平原水乡。  相似文献   

15.
孙国林 《湘潮》2012,(8):52-56
我们都知道,彭德怀是一位名贯中西的军事家,却极少有人知道他与文艺的密切关系和感人故事。 “言之不足,故咏歌之” 彭德怀写诗不多。他曾对黄公略说:“我不会作诗。”这话七分是谦虚,三分是事实。他从小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没有很高的学历和厚实的文学知识功底。他的智慧和才华,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中闪耀,而无暇沉思和推敲诗词的对仗韵律。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除了有级别上的高低、权势上的大小之分外,其实还有文化品位上的雅俗之别。中央党校的李书磊教授在《宦读》一文中说:“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俗吏之“俗”,除了“眼光短浅、不学无术”外,还表现为官场上的种种低级趣味和庸俗作风。如惟“一把手”马首是瞻就是在俗吏中普遍流行的一种庸俗习气。谁授予我权力,我就听谁的话,长而久之,甚至和“一把手”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所谓“搞政治就是跟人”是也),几乎一切都出于本能地看“一把手”的眼色行事,根本谈不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再如套话、空…  相似文献   

17.
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总喜欢回忆自己的过去,追寻曾经跋涉的足迹。我出生在素有“贵州诗乡”之称的绥阳县,从小就受到诗歌的特殊氛围的熏陶。什么“关关维鸠,在河之洲”、“日照香炉生紧烟”一类的诗句,以及父老乡亲们在日常劳动中所哼唱的《分秧歌》、《樵歌》、《牧歌》等,像从深山石缝中流出来的清泉一样,不断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于是,我爱上了诗歌,对诗歌产生了一种特别感情,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绥阳创办起《绥阳县报》,我便以“牧笛”为笔名,在县报上发表了处女作。从那时起,我开始在诗坛上艰辛地跋涉着。几十…  相似文献   

18.
蔡建军 《前线》2013,(11):82-82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三国时代,大才子陈琳奉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陈列曹操的种种“罪过”,引发各路诸侯纷纷发戈。曹操读罢,也惊得浑身发凉,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打败了各路叛军,活捉了陈琳。曹操问陈琳檄文骂他一个犹可,为什么骂他祖宗三代?陈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对。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出了他这含蓄的说辞,  相似文献   

19.
皇帝“亲耕”的藉田为“一亩三分” “一亩三分地”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耩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耩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相似文献   

20.
阿庚 《党史博采》2011,(9):57-60
1995年,我们编辑并由梁斌同志作序的《〈红旗谱〉——话剧民族化探索》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同年夏秋之交我匆匆赴津给梁老送书。在天津总医院高干病房内梁老翻着书页、看着一幅幅剧照不无感慨地说:“多好的一台戏呀,可惜编剧、导演和几位演员都不在世了……”声调里带有几分凄婉。我赶紧调转话头说:“您的《序》写的多好呀。您不仅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戏剧家呀!”梁老笑了,他说:“这倒是,我的文学生涯实际是从戏剧起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