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苏区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统帅的杰作。前三次是毛、朱指挥的,第四次是周、朱指挥的。纵观这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全过程,研究其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基本经验,人们可以清晰地感悟到个中的真谛:红军反“围剿”胜利的秘诀,就在于红军统帅们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和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对中央苏区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提出过较为符合实际的指导意见;对于第三、四次反"围剿"战争则基本没有干预。第四次反"围剿"后,共产国际远东局为中央苏区红军制定"分离作战"计划,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准备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共产国际远东局为中央苏区红军由被动变主动谋划了重要一招,但对"福建事变"处置失当,而又力促红军与粤军陈济棠部开展停战谈判。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和共产国际远东局在指导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时,存在不同的原则意见,加上中共"左"倾领导者无视中央苏区红军在以往历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成功经验,教条主义地贯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与人民战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红军之所以确定"诱敌深入"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战略方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战略退却到根据地内腹心地域,依靠根据地内有利的人民和地理条件来改变敌强我弱的对比,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最终打败敌人的"围剿"。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同志一道排除各种干扰,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此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在前线负主持战争全责的最高领导人和直接指挥者;坚决抵制“左”倾军事路线,坚持正确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充分利用山区和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军事辩证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在毛泽东的战争观、军事认识论、战略战术思想和人民战争思想中。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铸造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精神支柱。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孕育了抗日持久战争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是在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它们关于军事问题的建议有许多是正确的,推动了苏区军事斗争的发展,但也有些并不符合实际,严重干扰了苏区的军事行动。它们反对毛泽东的战略策略并撤销了毛泽东的红军领导职务,同时又不得不接受毛泽东的战法并力求搞好同毛泽东的关系。共产国际派李德任中共军事顾问,在中央苏区掌控军事指挥大权。李德对"福建事变"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错误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指挥,又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李德的错误在遵义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和彻底清算。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世界军事革命的发展,战争样式、战争形态都发生很大变化,对人民战争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民战争已经过时。人民战争是以劣胜优、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加强我军质量建设、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独特优势。人民战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人民战争是我们最宝贵的军事遗产和特有优势,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战争为根本指导思想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是我们的特有优势。研究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从产生开始,就深深地打着“中国特…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在江西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与实践。1927年4月至1927年7月:朱德为革命培养军事干部,不断准备军事理论;1927年8月至1928年4月:朱德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断积累军事理论;1928年5月至1930年10月:朱德为打破敌人军事进攻,不断创造军事理论;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朱德为打破敌人军事"围剿",不断发展军事理论;1934年10月:朱德为领导红军突围,不断充实军事理论。朱德在游击战、运动战、大兵团伏击战等方面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较长时间里 ,我国曾面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战争威胁。毛泽东同志灵活运用军事威慑手段指导军事斗争 ,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在和平发展时期 ,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不仅获得了极大丰富和发展 ,而且指导我国在军事斗争领域取得了更大的胜利。新时期 ,尤其是在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中 ,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中,彭德怀多次参加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重要会议,参与对红军行动方向的讨论和决策,既在会上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确立"诱敌深入、运动歼敌"的正确决策,又在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坚决执行总前委的战略方针,同主张"一、三军团分离"的错误倾向和分裂红军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斗争,维护了红军的团结,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期,毛泽东主要致力于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军事“围剿”,没有直接参与筹备工作,但是,1931年1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后,毛泽东为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教育文化建设以至民生建设和政府机关作风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的创造性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主要对农民进行了军事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教育,这不仅使农民对战争及军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上有了深刻地认识,而且大力提高了农民的军事技能,使人民战争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陕北三战三捷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战例,是在毛泽东亲自指导和指挥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重温陕北三战三捷的战例,体悟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对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仍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一、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当时我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多人,在十倍于我之强敌进攻面前,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中央红军开辟赣南、闽西中央苏区时期,成功地解决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四个重大问题即:走什么路,建什么党,建什么军,遵循什么样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其主要内涵为:一是开辟了中国革命新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二是制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纲领及其各项原则;三是确立了红军反"围剿"作战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四是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5.
对于1933年夏红一方面军组织的东方军入闽作战,史学界的评价历来是基本否定的,认为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体上得不偿失,丧失了进行反"围剿"战争的准备时间。但事实上东方军入闽作战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一是推动第十九路军加快了反日反蒋步伐;二是扩大了中央苏区的区域;三是获取了大量粮食、钱款和军用物资,壮大了红军队伍;四是东方军入闽作战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我们党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并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从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到1934年随红军出发长征,在中央苏区生活和战斗了近两年的时间。他用极大的精力整顿和健全了中央苏区的工会组织,指导和发动工人群众努力生产,参军参战,组建红军工人师,有力地支援了反“围剿”战争。他提出的国营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的意见,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和借鉴价值。在同毛泽东的合作中,他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和政策,这为他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和日后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文化建设的方略和举措主要有:一是坚持主义治军,用进步的政治精神动员组织官兵,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二是创建新型的“政党领军”领导体制,保证我军牢牢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三是坚持政治与军事的统一,政治作战与军事作战相结合,发挥总体战功能;四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创造了军民一致的好传统;五是加强民主建军,在我军内部创造出民主与集中高度统一、官兵上下紧密团结的新氛围。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军事文化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辩证掌握战争本质的军事思想文化,成为建设现代化军队、打赢现代化战争的主流文化思想,完成了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建设的现代转型;二是新型“政党领军”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解决了军政关系的核心问题,具有军事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三是革命战争年代武装斗争所形成的一套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新文化形成的强有力的促进力量,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话语体系;四是以机动灵活的人民战争为主要特色的军事谋略文化,使传统军事谋略文化实现了革命性的升华;五是军队是一所大学校的建设理念,使人民军队在革命和战争中形成了名将辈出,战将如云的新气象。当前,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军事文化的本质不是武器装备等物质成就,而是中国人民和广大官兵思考和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的理想信念为核心要素的价值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军事文化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以中华民族复兴为旗帜、发扬军队革命和拼命精神、发挥官兵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的强军目标和世界观,并且带领和影响几代人满腔热忱地围绕强军目标献身于这种世界观,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在新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戎马倥偬半辈子,在战争的硝烟炮火中凝练出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对中国军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毛泽东对古代军事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军事战略指导与新中国重大军事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多年间,以毛泽东为最高统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进行过十数次规模不等、但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大军事斗争。毛泽东从战略的高度正确指导这些军事斗争。其中蕴涵着的科学理论和思想精髓,丰富和发展了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于我军长远建设和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