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至今年已愈百年,因此有必要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观察清末宪政的道路。清末宪政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清末宪政以法典化形式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历史;清末立宪的成果多为中华民国所继承;清末宪政运动提高了民众对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向其传播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清末宪政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可贵开端。充分认识清末宪政的成就与不足,反思晚清政府选择的宪政模式对百年来中国宪政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艾国 《人大研究》2004,2(3):28-30
在民主立宪国家中 ,公民民主宪政观念的发育程度对于该国的民主宪政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民主宪政观念本是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而非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固有。鸦片战争后 ,民主宪政观念始在中国传播。由于种种原因 ,民主宪政观念在我国始终是少数人的观念。我国的大多数公民并未形成自己的民主宪政观念 ,有些公民甚至对宪法缺乏起码认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民主宪政建设 ,已经成为我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影响我国公民民主宪政观念发育的因素很多 ,如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等。经济基础与民主…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法治或宪政的道路上走。然而 ,中国近百年宪政史启示我们 :在当代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迫切需要加紧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因为宪政建设之难 ,既受制于制度之设计 ,更取决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从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赴外考察宪政,“以期择善而从”,1906年清政府“仿行立宪”,中国政治的发展就被纳入到了宪政的不归之路。2004年,我们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中国的宪政整整历经了100年,百年的宪政之路可谓几多欢乐几多愁,盘点百年积淀的宪政资源,对我国进行政治制度创新,建设宪政民主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辉 《传承》2010,(3):140-14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宪政文化的继承性和文明性,用开放的胸襟接纳适合我国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宪政文化的继承性和文明性,用开放的胸襟接纳适合我国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7.
人本宪政是对以人为本和宪政思想的有机统一,它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层面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人本宪政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人本宪政发展经验。当前的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遭遇到了不少的现实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就是加快人本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8.
黄河 《前沿》2013,(18):78-80
公民社会与宪政国家在保护个体自由权利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宪政并非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自鸦片战争后,被迫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从西方国家引入的一种文化理念。通过对相关历史的考查可以得知,宪政制度在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甚至“宪政”也属于敏感词。中国与宪政无缘,在性质上是政治国家,当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体自由权利遭到忽视甚至是牺牲。为何宪政制度难以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存,有观点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宪政文化的缺失。导致宪政文化在中国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宪政所需的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思想文化等基础正在形成,宪政建设的条件逐步成熟。宪政的实质是限政,本文分别从权力的性质、权力的历史、宪法规范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宪政建设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0.
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宪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宪政意识不强,人大制度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遵守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等.  相似文献   

11.
李艳君 《传承》2009,(8):132-133
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宪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宪政意识不强,人大制度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遵守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等。  相似文献   

12.
夏新华 《求索》2008,(5):200-203
法国是欧洲大陆第一个系统地形成宪政文化的国家,其宪政体制产生了世界性的示范效应。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即所谓“辛亥以后之共和运动,开口必日法国如何,美国如何”。法国宪政文化对民初中国之立宪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各政党对于政府之形式,多数认为“法制较为适用”,主张以“法制为善”,采用责任内阁制。关于大总统的选举方式,各政党比较一致的主张是参照法国,采取间接选举。而梁启超则仿效法国国民议会,在中华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制度设计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特会”的设想。民初几部宪草中关于“参政院”的设计,更是借鉴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田威 《人大研究》2005,(1):29-32
一般认为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 ,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作一梳理和简介。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 ,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以政权性质为标准 ,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  相似文献   

14.
宪政建设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与社会演进型.中国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宪政建设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特点是:动力充足性、发展赶超性和成本低廉性。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可能导致宪政建设的内在基础危机和制度支撑匮乏,宪政建设的结果可能是一种高度的有限宪政制度。从这种宪政建设模式中得到的启示是:分阶段建设、渐进发展道路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15.
王东方  杨秀英 《前沿》2011,(10):34-37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对宪政价值观接受和树立过程中的偏移,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变迁,其精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倾向于"工具主义"及"虚无主义"。而今,在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逐渐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宪政体制的接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与宪政体制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在中国,正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代议制思想的指引,朝着宪政的方向努力。在中国进行宪政建设,首选目标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宪政的基础。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按照宪政体制的要求来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宪政体制与人大制度的接轨。宪政是文明社会的标志。现代政治制度之所以要以宪法为基础,就是要通过制定宪法的形式,为公共权力设定根本的规则,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来源,规定行使的依据、标准和程序,确定界限,明确…  相似文献   

17.
人权与宪政     
保护公民基本人权是宪政国家的核心任务,成为现代宪政国家追求和探寻的价值目标。人权入宪是宪政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权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人权的权利体系,构成宪政框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治价值观和宪政框架的构建。保障人权,发展宪政,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法治国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法治和宪政的发展以核心价值为共识基础,这在西方表现为宪政除了制度的维度外,还有宗教的维度。当下中国的法治与宪政尚渐进在未完成的路上,支撑法治和宪政发展的价值共识还很薄弱。面对现代多元社会的逐渐形成,通过协商和妥协而达成的价值共识,将成为发展和巩固法治和宪政的根基;而延续了数千年的以社会和谐的伦理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则孕育着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论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变迁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现代中国宪政发展过程中 ,由于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迥异 ,以及近代中国在接引宪政文化过程中所遵循的范式 ,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某种嬗变 ,其精神已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 ,其影响亦延拓至今。  相似文献   

20.
宪政在西方是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而这正是传统中国所缺乏的。当前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制度的建构必须回溯宪政文化,探寻宪政文化对近代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影响,并根据当代中国宪政文化的隐性变迁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据此,国家与社会在结构上分立、态势上均衡、行为上互动才是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制度建构应遵循之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