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有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可谓“技艺精湛”、“博大精深”,其中川剧中的“变验”就堪称一绝。“变脸武生”在密集的鼓点敲击下,转头之间,转眼之际,“金佛脸”变成凶神恶煞的“钟馗脸”,随即又变成“亏心脸”、“财神脸”、“灵官脸”、“哼哈二将脸”、“鸳鸯脸”……14张脸有如走马灯般地变幻,令人目不暇接,拍手称奇。这种“变脸”留给人们的是美感,是艺术享受,而那“变脸之术”却是不能外露的,这或许也是川剧“变脸”的一种艺术魅力吧。现如今,某些混迹于“官场”的贪官也学会了“变脸术”,有的可以说已经深通此“道”,那“…  相似文献   

2.
郭庆晨 《党课》2010,(7):126-127
俗话说:“人怕没脸,树怕没皮。”说的是人的脸和树的皮一样重要。树没有皮就不能生存,而人若不要脸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大意思了。  相似文献   

3.
贝泠 《新湘评论》2010,(2):46-47
2009年10月29日,爷爷贝时璋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107岁。此刻我身在异国他乡,窗外是连绵的秋雨。但我知道在那层层乌云之上,浩瀚的宇宙里,以爷爷名字命名的那颗小行星,依然闪耀。一切就好像他幼年时读到的李白的诗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相似文献   

4.
贝泠 《学习导报》2010,(2):46-47
2009年10月29日,爷爷贝时璋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107岁。此刻我身在异国他乡,窗外是连绵的秋雨。但我知道在那层层乌云之上,浩瀚的宇宙里,以爷爷名字命名的那颗小行星,依然闪耀。一切就好像他幼年时读到的李白的诗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相似文献   

5.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钱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这样我以后再去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上帝很悲哀,这次他狠心说:“假如我给1000万元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买下来。”上帝挺高兴。这时乞丐突然补充了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相似文献   

6.
李秋生 《学习导报》2010,(21):32-33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那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他便问:“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答后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却依依不舍:“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洛依然不死心地问:“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相似文献   

7.
朋友说,她家那只猫嘴馋,每当吃饭时必上餐桌。我说该“打而逐之”。她答,这猫“记吃不记打”。我将信将疑,决计要观之是如何“出手”的。那猫头一回攀桌沿,朋友便在其脑后轻拍而逐之;第二回上台面,朋友又在其臀尾缓而击之……我先笑其“打情骂俏”,遂决计示范。于是,便瞄准其要害处,狠狠一掌掴去,那猫便戚惨惨地循入厨房,这一晚没敢再上餐桌。数日后,朋友再见我时,竟一脸灿然,说依我之法,痛击了那馋猫几回,还算灵验。如今这生灵已改邪归正——既“记吃”又“记打”,规范多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躺到床上准备睡觉时,总会快活地大叫一声:“不得了啦,讨债的又来了!” 用“奇人、奇事、奇招”来概括毛泽东的养生习惯,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按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跟医生的关系长期以来也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的。保健医生们经常会听到他说这样的话:“要是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我就没得活了。”有时候脾气上来,他甚  相似文献   

9.
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和往年一样回老家秋收。由于当时没有机动车,我便赶着牛车拉玉米穗。老牛已"服役"多年,尤其熟悉家和田地之间的路线。几次往返后,我觉得老牛"识途"得很,便放松了"监管",丢掉了鞭子,更不再吆喝,悠哉游哉地躺在了车板上。出人意料的是,老牛突然"偏轨下道",直奔水塘去喝水。最后,牛劲终于抵不过车的惯性,以致连人带车滑入水塘。  相似文献   

10.
罗税 《当代贵州》2011,(28):64-64
小时候,家里穷,在泥土里躬身辛劳一生的父母,唯愿下一代能跳出“农门”,找到个稳定的“铁饭碗”,于是皆为文盲的父母便反复叮嘱我,要好好读书,攒劲读书。为使我有出息,饱读诗书的爷爷,也常给我讲汉代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晋朝车胤囊萤映雪,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等刻苦读书的故事。那时候,但凡读一本书,都是抱着某种目的去的。  相似文献   

11.
猴子的愚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猴子偷来一个西瓜,可是它们不知道这圆圆的东西到底怎么个吃法。猴王尽管睿智,可也心中无数,它作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这个嘛,当然是吃皮了”。于是,群猴纷纷响应,嚷着说:“是该吃皮的!”可这时,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跑出来说:“不对,以前我看见人吃这种瓜,是吃瓤的!”这下,猴王和群猴震怒了,纷纷指责小猴不服管教,自作主张。一只老猴说:“大王,我们大家都来吃皮,罚这个不守规矩的家伙吃瓤!”猴王点点头。其实,人,有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和故事中众多猴子的行为一样,对新事物没有认识,又不愿意去认识它,只想因循守…  相似文献   

12.
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人对哲学失去了昔日的“光辉”而大声疾呼,或感慨系之,我对此一方面有某种同感;另一方面又有某种担心。 所谓有某种同感,是说目前对哲学普遍不重视,的确令人担忧。不要哲学的民族和国家(特别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不仅不可能站到世界的前列去,甚至难以长治久安。所谓有某种担心,就是在种种大声疾呼中,还反映出对哲学“指挥一切”、“君临一切”的留恋。其实,以往那种哲学“指挥一切”、“君临一切”不是正常的状态,是“发烧”的状态。今天哲学的冷遇恰恰便是“发烧”后所表现出的虚弱。要想克服今天哲学面临的不景气状况,便不能再梦想哲学去“指挥一切”、“君临一切”,而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为哲学指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经济形势的时候,有一个比喻很流行,那就是“三驾马车”。这个比喻把本来庞杂无比的国民经济,简化为“投资、消费、出口(其实是净出口)”三驾车,很形象、很生动、很好懂。派生出来的一个效果.就是把国民经济管理或“宏观调控”也看得像赶马车一般。这里一鞭子,那里一鞭子,经济就跑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办公室里,经常见有人一上班就无精打采,一脸倦容;会场上,经常会有人或趴或仰,恹恹欲睡;工作中,经常听有人抱怨叹息:“唉,真没意思,真没劲!”……或问,这些人到底怎么了?那我想告诉你,若在您单位的办公室、您主持的会场、  相似文献   

15.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男人最潇洒的动作就是掏钱包.特别是在心仪的女士面前,优雅地从钱包里掏出钞票付账,不仅能体现绅士风度,更能衬托男人经济上的富裕和自信. 掏钱包的潇洒,爷爷年轻时是没有条件去体会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所以爷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钱包.印象中,爷爷的“钱包”是一块藏青色的棉布手帕,像裹粽子一样包得严严实实,外面用一根奶奶扎头发的橡皮筋勒着,里面是少得可怜的几张面额不大的纸币,还有一些布票、肉票等五花八门的票据,极其生动地诠释了“囊中羞涩”这个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正在读《随遇而安》之前,虽然也经常看《非诚勿扰》,虽然也经常被逗笑,但是对孟爷爷和这档节目是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的。《随遇而安》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的看法。一款相亲节目和貌似娱乐的外表蒙蔽了我或者很多人的眼睛,让我们没有看到孟非真正的价值所在。直到有一次,也是一件节目中的小事,但经过孟非的点评之后,我突然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会去故作惊人之语,但评语中正平和,却又恰到好处。那一刻我才发现孟非是如何低调的隐藏着自己,却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关注点,也发表着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这些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人,男孩儿小时候不挨揍的恐怕不多,反正我身边的小伙伴儿们大体如此。我挨揍的历史可能比小伙伴儿们要稍长一些,打记事儿起就经常挨揍,甚至挨"胖揍"。我妈那暴脾气,啥也别说了。挨揍的原因一言难尽打小儿经常挨揍,是因为我总尿炕。每天早上,我的那个"地图"褥子都得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众目睽睽之下,让我既狼狈,又无奈。  相似文献   

18.
赵萌 《党史文汇》2006,(7):47-48
那个年代生存着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倔强地试图挣脱世事无形的束缚,渴望自己能够支配那不可捉摸的明天,都曾经在时代的暴风骤雨下迈着蹒跚的脚步,去寻找一方心灵暂时栖息的场所。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只能模糊地对30年前的岁月有这么一个模糊而肤浅的印象。但我的爷爷从那个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深情追求,却让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感悟,它们具有沉甸甸的分量。“文字工作好似一把梯子,我在这把梯子上一格一格爬了十多年,跌下来了。”这是在十年“文革”中爷爷对自己遭遇的形象概述。那时候,爷爷把自己的大部分藏书当作废纸卖了,只留下《毛泽东选…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形象,而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爷爷——马永顺。从我记事起,爷爷就整天扛着镐头、拎着水桶去种树,他不但自己去,还让全家人都跟着他一起上山造林,四五岁时,我也加入了"马家军"植树造林的队伍,望着栽好的树苗,爷爷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要珍惜林木,保护大森林。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但他传承下来的严谨家风和环保理念却一直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响应号召,伐木救国  相似文献   

20.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指算来,我的爷爷离开人世已有25个春秋了。25年来,爷爷的音容笑貌经常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闪现的次数远远超过我与他相处15年间见面的次数。我经常有一种冲动,想写写我的爷爷,告诉世人,有这样一个人,曾经在波涛汹涌的革命战争中慷慨激烈、舍生忘死过;曾经以革命的大智大勇把我们的党旗染得更加鲜艳、更加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