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毛泽东说过:新体诗是诗歌的方向,然而现在的新体诗即便给我100块大洋我也不读。据报载,全国有100万诗人,可现在诗歌的读者还有100万人吗?诗歌需要变革,而变革的难度极大。首届中国诗歌节去年10月在安徽马鞍山举办。据说当时马鞍山各街道都朗诵诗歌,诗歌论坛、作品展、民间诗歌会等一一登场,甚至连空气中都飘荡着诗歌的韵味。这里也是古代诗人谢眺和李白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在伟大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诗歌是一个极其童要的组成部分。而五七言诗则是许多诗歌样式中流行得最悠久和最广泛、作品最丰富的样式。从汉、魏、晋、南北朝、隋(简称八代)到唐、宋这一千多年当中,更是其最盛行的时代。祖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流诗人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还有在这些历史阶段中许多成就仅次于他们的大诗人,基本上都是用五七言诗这种样式来写作的。  相似文献   

3.
一代诗仙虚己下人菖蒲,桂芳一代诗仙李白是公认的豪迈派诗人,他的诗狂放不羁豪气干云,却不知李白还是个气度恢宏虚己下人颇有自知之明的人。这儿有两例可以证明,请先看其一。位于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古往今来诗人墨客题咏不绝,这中间当首推崔颢...  相似文献   

4.
凡超一流的文学家必有超一流的品格 ;没有超一流的品格绝成不了超一流的文学家。因此 ,后代的研究者如果想要准确地把握这些超一流文学家创作上的最动人之处 ,必须把握他们超一流的品格。如唐代的两位超一流诗人李白和杜甫 ,各有其超人的品格。杜甫难以企及之处在于他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李白最崇高的人格在于对人权、人性的尊重 ,可以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人权主义者。那么苏轼最动人之处是什么呢 ?概而言之就是至真至浓、至深至广的人情 ,或曰“情味”。苏轼尝自云 :“诗人情味真尝遍 ,试问于今底处亏 ?”(《次韵柳子玉》)可以说 ,苏…  相似文献   

5.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人中最具欧化特征的诗人。大量使用长句子是穆旦诗歌语言欧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长句子的使用改变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功能,提高了表现力,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细节描绘能力;革新了诗歌句子间的关系,在诗句间建立起严密的逻辑关系。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现代情思的特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同台湾"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和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化与台湾合作"的精神,以"琼台兄弟情、两岸家亲——诗意中国"为主题的2013两岸诗会于2013年12月28日至2014年元月1日在海南省举行,共举办两岸诗歌高端论坛、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礼暨《乡愁》交响乐诗会、两岸诗人采风活动、两岸诗人讲学等主题活动。在"2013两岸诗会·两岸诗歌高端论坛"上,两岸诗人共同发出倡议:重建诗意中国,再创美丽中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论坛上说,在诗歌传统中,人们对大自然敬畏、甚至感到亲切,有天人合的想法,李白等诗人的  相似文献   

7.
高国庆 《前沿》2012,(13):196-198
晚唐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呈现出奇情异彩的一个时期。历代学者在提到这个时代诗家时,关注的焦点大多是诸如李商隐、杜牧之类的杰出诗人,而对许浑却很少驻足、留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晚唐诗人许浑诗歌的思想内涵,经过分析之后,认为他的诗歌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他的诗歌也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李白,名扬中外,妇孺皆知;南唐诗人李白,却鲜为人知,也没有引起研究者的特别注意。当然,根据现有的资料,要圆满地完成这一课题,为时尚早。然南唐诗人李白的的确存在,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他写过诗,也填过词,这些诗词是否确实为他所作,尚需进一步充分论证。然研究南唐诗人李白,不仅要使这位长期被埋没了的诗人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并对研究南唐文学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研究盛唐诗人李白,特别是对《李太白集》中一些诗的归属与辨伪不无裨益。因此不避(讠翦)陋,撰成短稿,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道教信仰和道教生活一直受人怀疑,他诗歌中求仙访道、高举远引的内容因而总被强作他解。古人突出他的忠君爱国,今人强调他的现实关怀,都是同一种思维。如果以超越的概念来看,则无论其学剑任侠、入世事功还是出尘隐退,都是追求人生超越的表现,其求仙访道更是追求一种终极的超越,而其诗歌则是这种追求的真实记录。这样理解,也许更能进入李白的精神境界和他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10.
向卫国 《前沿》2002,(8):122-124
人的心理机制分“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阿瑞提认为人的创造能力取决于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的“特殊的结合”。诗歌语言相应地也有原生性和继生性 ,不同的诗人偏重于不同的语言倾向 ,李白的诗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原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对李白现存诗文大部分进行编年,以梳理李白一生经历命运、思想脉络及诗歌创作特点为主旨,并围绕此主旨从校勘、注释、编年等各个方面将这一主旨贯通起来。校勘方面采取按断校,避免了不必要的异文之争;注释方面力求简洁,并注意把词语还原到诗歌语境中去理解其准确意思,注中有评,通过评的方式点明诗歌写作主旨及技巧;编年方面注意结合李白其他诗文和同期交游诗人的诗文,善于利用诗歌中的情绪导向并结合诗人经历,联系当时历史事件与社会环境寻找编年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诗与酒     
《春秋》1996,(3)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谈起诗与酒,就不能不提李白。而李白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以放荡不羁最为让人难忘。如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使一个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他写道:“仰  相似文献   

13.
写李白,铁杵磨成针2001年9月,在李白故乡四川省江油市隆重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1300年诞辰之际,江油市人大副主任、民进四川省委委员、女作家王慧清的长达80多万言的历史小说《李白》由长征出版社隆重推出。一书激起千层浪。《李白》一书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面对如潮好评,王慧清笑微微地慰然长叹:“写出《李白》是我终生的心愿,我终于完成了!”王慧清1947年生于江油武都镇,她的青少年时代便是伴着李白的传说和诗歌度过的,从小心里便有解不开的“李白情结”。1983年,在绵阳地区召开的创作会上,有领导提出:“李白是江油人,江…  相似文献   

14.
1.往事越千年这个人站在山脚下,朝北仰望了一下隐没在浓雾中的山峰,忍不住惊叹出声:"我的个天噢,危危乎高塞!要想翻过这道山岭,实在是比登上青天还要难哇……"这个人名叫李白。他留下来的关于这座山岭的名篇叫《蜀道难》。李白是浪漫诗人,豪放而夸张,但他  相似文献   

15.
<正>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十一岁,可是两个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  相似文献   

16.
1000多年前,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在嵊州剡溪、天姥山一带流连,写下了一首伟大诗篇,那就是李白和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放情山水、胸怀天地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已成为流传于这青山绿水间不绝的精神之火。据浙江省廊州市市委组织部的劳同志介绍,嵊州人性格中的两个方面都十分鲜明。一方面是强悍倔强——一这可以以当年为了中国人口问题而在古稀高龄慨然“以一人出战”的马寅初老人为代表;另一方面又深情婉约——一这里也是越剧的发源地,说到嵊州人的聪明,大概可以以两位嵊州籍的围棋高手——一马晓春和钱…  相似文献   

17.
<正>显然,赵丽华对自己非常自信,坚信自己是中国非常优秀的诗人。但是不是诗人,是不是优秀的诗人,绝不是诗人自己说了算的,还需要大众的认同和历史的检验。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被贴上“诗坛芙蓉”、“梨花教主”等标签后,在网上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全民诗歌运动。赵丽华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说:这非常正常。诗人们的诗歌写作跟读者的阅读审美之间落差非常大。最新最近的诗歌网民很少能看到。在这样背景下成长的网民,即使他在其他门类很有成就,很出类拔萃,可是他依然难以接受这些诗歌。诗人橡子说过: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诗歌现在不被年轻人理解是很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坛上,柯仲平是一位有特色、有建树的诗人。他早期的诗歌,是革命的“喇叭”,吹奏着向旧世界猛烈攻击的进军号;抗战以来,他遵照毛泽东同志“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的教导,用诗歌“为劳动人民唱出最强音”。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与人民血肉相连,与革命鱼水难分。特别是在探讨诗歌如何为工农群众服务、推动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诗人作出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总结、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20.
徐立钱 《求索》2010,(3):187-188,209
相对于艾略特和奥登等人对穆旦的影响而言,英国诗人、诗评家威廉.燕卜逊对于年轻诗人穆旦的诗学塑造更为直接而持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观念有力地支持了穆旦诗歌文本的成长。本文将回顾威廉.燕卜逊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学传播史,分析其诗歌主张即以含混为诗歌的特质尤其是写作"未解决的冲突"诗歌等,并阐明这些观念在穆旦诗歌文本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