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的民主化发展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两次政党轮替已经使台湾民主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台湾民主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台湾民主的“异化”现象更是备受关注。在台湾民主日益成熟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深入理解台湾民主“异化”的原因,对于全面认识台湾民主政治,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政治营销的相关概念,以民进党的实力消长为例,尝试探讨台湾民主“异化”的原因,并从新的视角解析和理解台湾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红 《台湾研究》2005,(5):38-44
政治生态包括蓝绿两大阵营实力分布、与双方较量相关的社会态势。过去一年多来,台湾政治生态出现了新的调整,始于第一次政党轮替、贯穿于陈水扁第一任期的动荡、分化和改组的过程,开始进入实力接近的对峙阶段,呈现蓝绿两大阵营态势基本稳定、小幅调整的态势。在新的政治态势下,形成新的政治焦点,决定台湾政局新的走势。  相似文献   

3.
“软实力”作为测量国家实力的标准提出后,不但在国际政治领域引起高度关注,也被引入包括政党研究在内的多个领域。衡量一个政党的实力,传统上包括由党员规模、组织体系、选民基础、执政版图等可明确测量的硬实力内容。“软实力”被引入之后,对政党实力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政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源于政党形象、政党文化、似及政党政策。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入手,考察台湾主要政党——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党软实力状况。  相似文献   

4.
严泉 《台湾研究》2005,(4):7-12,19
影响当代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很多,从政治社会学视角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外在因素,包括选举制度、政党动员能力、候选人实力、选举环境等。另一类是有关选民自身特点的内在因素,包括选民的社会背景、政治态度等。  相似文献   

5.
2001年台湾政局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郁 《台湾研究》2002,(1):20-25
2001年是台湾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依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岛内朝野之间争夺政局主控权的斗争十分尖锐,逐渐形成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各主要政党围绕“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选举结果,国民党丧失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民进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形成了“二大一中一小”的政党新格局。在李登辉的支持下,陈水扁逐步走出“朝小野大”执政困境,对政局的主控能力得到了加强。展望2002年,民进党当局将正式开始全面执政。但是,在“立法院”内朝野间的斗争与较量仍将十分激烈,被视为2004年“总统”选举前哨战的北高两市长选举,将成为今年各主要政党全力争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台湾“政党合作”问题初探洪明自80年代后期,台湾反对势力突破“党禁”之后,岛内各种政党纷纷成立。但经近十年来分化、组合,发展到今天真正具有实力、能对台湾政局产生举足轻重影响者,只有国民党、民进党和新党三党而已。在这“三党鼎立”之中,执政的国民党在过去...  相似文献   

7.
李登辉与台湾“民意”潜在冲突简析——从白晓燕案引发的抗议风潮谈起毛仲伟*在推动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李登辉是“民意”不离口的政治人物,“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几乎成了李的口头禅,他曾凭此历经朝野激烈权力斗争“无往不胜”。昔日“党内大总管”李焕、“末代军事...  相似文献   

8.
萧虎 《当代世界》2011,(1):55-56
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共有20多国举行全国或地方性选举,朝野胜负互见,选后暴力冲突迭爆。美日执政党处境日益艰难,政策回旋空间缩小。债务危机深入影响欧洲多国政党政治,朝野博弈激化。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党形势恶化,新老问题突出。以党建提升竞争力成为不少国家主流政党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9.
林劲 《台湾研究》2010,(1):36-41
一个政党的社会基础.就是认同和支持该党及其候选人的选民群体和个体之总和。政党的社会基础决定了其在政治体系中的实力之强弱,为此各个政党无不卯足全力来维持和拓展其社会基础。一方面,各政党充分利用已有的或潜藏的政治社会分歧和价值冲突来动员特定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德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的政党体制有利于政府的稳定。战后以来,德国政党格局经历了从"两大一小"(亦称两个半)、"两大两小"到"两大三小"的发展。议会中的政党力量相对集中,朝野双方的权力分配也比较均衡,国内政治格局稳定。而《基本法》宪政体制、联邦议会中得票多数的政党执政、法治化的政党政治等因素构成了德国政治环境的典型特征。这种规范的民主和法治的环境决定了执政党必须依法活动、依法执政,这是执政党能够长期、平稳执政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17年的世界政党形势复杂多变,乱象丛生。多国朝野发生激烈争斗,大选的涤荡进一步导致新兴势力特别是民粹主义政党力量上升,主流政党特别是社会党影响下降,多国执政党内部团结问题亮起红灯,执政损耗加大,由此所带来的改革压力日益紧迫。在世界处于大调整大变动的转折阶段,多国政党的结构性问题空前凸显,尤其是多党民主制度的弊端已成为政党履行传统功能的重大障碍。当今的世界政党形势,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舞台上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主要社会意识与现实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郭明 《台湾研究》2006,(1):21-26
自台湾问题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的主要社会意识,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力量的牵引下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对岛内朝野之争和统独力量演变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统一产生一定影响。充分认识台湾内蕴理念的演变及其内涵,承认台湾民众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意识中的合理成份,认清不同时期的执政当局向社会灌输特定意识的意图,有利于掌握台湾社会的特征,有利于了解台湾同胞的“所思所想所要”,有利于缩短两岸在认知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宗教既是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又是体制性的上层建筑;既可以作为思想理论去影响群众,又可以组织制度去统辖群众。故以社会实体形式存在于台湾社会中的佛教,不可避免地要与政治生活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反之,台湾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政治力量——无论是政党、政治集团,还...  相似文献   

14.
政党体制是特定民族国家和地区社会环境的产物,并且是在与动态的社会环境的联系中演化的。台湾地区政党体制演变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由国民党主导进行的,在演变的过程中又受到台湾独有的政治文化和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目前属于不稳定的两党制。通过对台湾政党体制演变过程的梳理,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建立需要民主的社会生态环境;执政党要抓住有利的政治时机,主动改革政治体制;政党体制要反映政治发展的要求;政党体制的建立要与国情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郑振清 《南风窗》2014,(26):39-42
2015年以后新的国民党主席和领导层,可以有很多具体的改革措施,但是一条根本之道应该是重新树立民生主义为重的政党旗帜和政策纲领,应该积极培育能有效动员台湾社会的政党组织能力和政治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6.
独大型政党制度作为多党制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在实行多党竞争的国家,有一个政党由于实力明显超过其他政党实力的总和从而能够单独长期稳定地执掌政权.根据其所处社会结构的性质,可以分为同质社会中的独大型政党制度和分裂社会中的独大型政党制度两种类型.独大型政党制度下政党政治有如下特征:派系政治发达;独大型政党在组织体制及社会发展政策方面具有极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反对党的压力边缘化,政治中的民主往往内化为独大型政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的日本正处在时代大变革的门栏,8月30日举行的众议院选举彻底改写了日本政治地图,新老保守政党朝野关系换位给日本社会各领域造成了极大的震荡与冲击,民主党主导下的联合政权正面临着一场内政外交上的深刻变局。  相似文献   

18.
萧虎 《当代世界》2010,(1):60-61
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是全球大选的高峰期,将近20个国家举行全国和地方选举,大多以执政党获胜,选举引发的政党力量变化不大。同时受国际债务危机抬头以及气候变化议题升温的影响,多国政党形势趋向复杂,朝野博弈不断。  相似文献   

19.
从政党联盟理论来看,欧洲激进左翼政党的激进左翼意识形态和选举政治实力,是其他主要政党选择激进左翼政党作为联盟伙伴的重要影响因素。欧洲激进左翼政党进入政府,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职位和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执政提升政党形象和政治合法性。政府中的激进左翼政党通过充当社会民主党的"左翼良知",减缓或抑制了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但欧洲激进左翼政党所取得的政策成就大部分是"防御性"的,很难对总体性政治施加任何实质性影响。此外,加入联盟政府也给欧洲激进左翼政党带来了政治考验,如选举挫败、政治妥协、组织机构的压力等。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主义目标转化为现实,是欧洲激进左翼政党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是台湾岛内政局持续动荡与复杂多变的一年。各派政治势力主要围绕陈水扁周遭的弊案、北高市长选举展开激烈的攻防与较量。“反贪倒扁”成为全年朝野政争与社会矛盾的焦点,陈水扁当局数度陷入空前的执政危机。年底北高市长选后,民进党得以稳住阵脚,国民党上升势头则受到阻碍,亲民党与台联党边缘化加剧,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进一步强化,两党竞争的政党格局基本确立。一年来,虽然陈水扁当局不断操弄“急独”议题,但在深重的执政危机下,其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被打乱,岛内“台独”气焰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