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和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观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形而上"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形而下"的实践问题."发展"是一个具有多元意义的术语,"发展"之科学性在于它应当是实质性发展与程序性发展的统一.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范式,实践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重点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而制度建设又必须体现科学理性、人文关怀、创新思维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晚年提出了超越性需要理论以弥补其缺陷。在马斯洛的这一超越性理论中蕴含着一些道德要求,从某一方面来说体现了心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关于"无人自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思想的核心是对不能自制问题的论证.由于苏格拉底的论证建立在许多可疑的前提或假设的基础上,因此,其结论难以成立.但是,尽管苏格拉底否定不能自制行动的理由不能成立,但他的论证以及他所提出的问题,依然给我们以启迪.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当代西方哲学家针对不能自制的问题提出了种种理论,从而推动了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于人们认识实践理性、道德心理学、以及行动主体道德行为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应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些与国内许多希腊哲学史专家看法颇为不同的新观点,比如,苏格拉底是一位有远见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快乐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廉政实践密不可分。如果以廉政制度为标准,廉政文化是形而上的概念,而廉政实践则属形而下的范畴。文化是制度和实践的反映,但又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超脱于制度和实践。法律依实践和实现程度分为三种状态:实然、制定和应然。如果将廉政制度对应于制定法,廉政实践对应于实然法,那么廉政文化则属于应然法。应然,即为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理想状态,它为制度和实践提供了理念指导和理论支持。实践证明,廉政制度的建立及其践履过程,离不开廉政文化的参与。如果仅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的法律制度,而缺少法律文化的支撑和民众心理的…  相似文献   

5.
迅雷 《法庭内外》2006,(8):48-48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本来是哲学层面的最形而上的人类天问,没曾想,如今却变成了一个现实层面的最形而下的人生发问!  相似文献   

6.
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位极富争议,却又影响重大的哲学家,他在道德哲学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不过尼采的道德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而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强力意志伦理学。他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道德价值判断,反对基督教道德;另一方面又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谱系,即强力意志伦理学。对尼采伦理思想的探析,不仅对新时代伦理思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我们更深层次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中国法学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转型期中国法学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田成有文化是一个总体结构,不但包括形而下“用”的层面,而且还包括形而上“体”的层面。近百余年来,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文化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形而上文化层面的严重缺失。在我国一...  相似文献   

8.
理性主义伦理学强调理性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依据。情感主义伦理学突出情感的动机力量,而当前的道德情绪研究能够对此充分证实。道德情绪指的是在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复合情绪,能够影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改变。自豪、内疚、移情和钦佩等道德情绪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而且与反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羞耻和愤怒等道德情绪容易引发个体的不良行为或反社会行为。今后的道德情绪研究应注重探究文化在道德情绪中的作用、道德情绪的认知神经机制、集体道德情绪、道德情绪的实践应用和哲学思考等。  相似文献   

9.
“影像”是构成视觉文化的最重要元素。将纷纭复杂的影像世界加以概括提炼,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自然影像世界、人的视觉影像世界和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是一个“双层影像”乃至“多层影像”的复杂表征体系。创建“元影像”这一“形而上”层次上新的抽象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建构“元影像”理论,有助于以一种反思的眼光来探究人类在创造影像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机制与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诠释人类创造影像世界的活动,为影像文化研究开辟一条从形而下“察器”向形而上“问道”进发的思想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之所以在本世纪做出西部开发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实然表现的客观要求.对这种实然关系中经实践检验认为是合理的那部分关系.需要法律予以确认.上升为法律关系.对其中被扭曲的、有违社会理想的实然社会关系则需要予以法律矫正.这种应然关系和实然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客观存在都产生了对法律的直接需求.针对这种法律需求,最有效的法律供给就是制定西部开发法.在具体探讨实然社会关系时西部开发的法律需求时.本文着重于对其中被扭曲的需要加以法律矫正的实然关系的分析.而对其中需要予以法律确认的实然关系则存而不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