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震惊了世界。它发生的原因除了战争对士兵影响外,还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歧视、为死去战友复仇和嗜虐心理、为膺惩中国而有组织地屠杀来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日军官对部下所作所为的默许和纵容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日本当局在指挥日军对南京进攻与大屠杀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控制新闻与操纵舆论的新闻政策:一方面宣扬日本的侵略有理与日军的赫赫战果,伪造南京的"祥和"气象与南京人民对皇军的欢迎和感激,伪造南京人民自主地建立伪政权,等等;另一方面则严密封锁与掩盖日军的种种战争暴行.这既是日本侵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世界新闻史上颇具典型意义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3500万中国人死伤,仅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有30多万人死于日军的屠刀下。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1936年9月,因为“成都事件”(1936年8月。成都人民为反对日本在成都强行设领事馆,而自发殴毙两个日本人),中日双方重开外交谈判。日本企图借此机会压迫南京接受“广田三原则”(由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1935年10月提出,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接受日本的侵略“提携”,承认日本对华北的权益)。而南京则针锋相对,提出“取消上海塘沽两协定”等要求。双方互不让步,谈判陷于僵局。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5.
6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气节与投降卖国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曾涌现出不少以抗日为题材的诗篇。这些抗日诗,正气浩然,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精神,至今读来,仍使人深受教益。什么是民族气节?用邓拓的话说“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基本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当你领略那一首首抗日诗词,虽表现手法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那民族…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暴行中最突出的一个事件,它的残酷程度令全世界感到震惊。但时至今日,日本国内仍有人要否认这段历史,认为南京大屠杀纯属"虚构",要求中国撤走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相关照片等。二战后东京国际法庭的审判是对日本战犯罪行的彻底清算。东京国际法庭的审判与二战中的反侵略战争一样,是对邪恶势力的清算。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比战争更具有长久意义的清算,因为它动用的不是军队,而是法律;它通过公开的审判,将日本军事主义分子的滔天罪行记录在案,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昭示后代,永志不忘。  相似文献   

7.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江苏大片国土沦入敌手。1938年5、6月间,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1940年8月,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淮海,先后开辟了苏南、苏中、苏北以及淮北、淮南五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一总任务总目标下,江苏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进行了教育改革,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向我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与抵抗意志,日本侵略者在侵华过程中,除了以军事力量攻城掠地、屠杀军民、抢掠财产资源外,还对我国关内广大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疯狂的摧残、破坏、掠夺、霸占,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用教育侵略为其政治、军事、经济侵略服务。教育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全面侵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长江 《政府法制》2007,(24):46-47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掀起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在华北平津一带的日本侵略军称"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为田代皖一郎中将,其  相似文献   

10.
东方明 《检察风云》2013,(16):76-78
追踪日本战犯 抗日战争胜利后,同盟国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和《波茨坦公告》的要求,于1946年1月19日正式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政府指派梅汝墩为该法庭的中国首席军法官(当时媒体另有称谓日“中国代表法官”),参与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赴日参加审讯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另派石美瑜为南京军事;去庭庭长,  相似文献   

11.
It is still a hot debate: Does China still have the rights to civil claims for war reparations from Japan in spite of its signature of the Sino-Japanese Joint Communiqué of 1972? The Supreme Court of Japan has recently made a number of relevant judgments on this issue, which have cited several specific reasons and have touch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officially disclosed negotiation documents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China-Japan diplomatic ties. This paper is a response to the reasons cited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Japan, which analyses the controlling doctrines and issues involved in this debate, including the Framework of Peace Treaty of San Francisco with Japan, the legal effect of the Sino-Japanese Joint Communiqué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ace Treaty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China). Through this analysis, this pape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ino-Japanese Joint Communiqué does not waive the civil claims of China for war reparation.  相似文献   

12.
南京下关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日本侵华期间 ,南京是日军性暴行及推行慰安妇制度十分突出的地区之一。日军在南京设立的慰安所在 40个以上。南京下关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基地 ,据初步调查 ,南京下关区所设日军慰安所有华月楼、铁路桥等 5个。下关日军慰安所的分布同日军驻防地点密切相关 ,慰安妇的卫生检查治疗有专门机构 ,慰安妇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13.
Japanese microbiologists and other scientists, as early as the 1930s, used humans for test purposes in their quest for a viable offensive biological warfare system. Thousands of men, women and children were tested with a host of pathogens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dose required to kill. Those who survived the initial tests were subjected to other experiments. No one left the test sites alive. They were either killed in the experiments, or they were sacrificed when they outlived their usefulness. Field tests in China unleashed plagues that killed tens of thousands, and possibly hundreds of thousands.American intelligence in early 1942 discovered that Japan had a large biological warfare enterprise in Manchuria and China. By the end of the war, Intelligence was in possession of a comprehensive outline of Japanese operations. American scientists at Fort Detrick, Md., home of the American biological warfare program, learned of the Japanese research. They sent emissaries to Japan to negotiate with those scientists who escaped from Manchuria and returned home. After two years of negotiations, a deal was made. The Japanese would turn over to the Americans their research data. The Americans would not prosecute the scientists as war criminals. Not one Japanese scientist under American jurisdiction was ever prosecuted, but, instead, was permitted to live a normal life in post-war Japan.The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 Forum on: Medicine without Compassion-Past and Present, September 29, 1988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个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其相互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程度,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日本国内政治、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给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既创造了机遇,又形成了挑战.究其根源,在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分析和研究新保守主义这种社会思潮,对于妥善解决中日两国间的分歧,寻求更大的利益汇同点,建立面向21世纪健康稳定的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 It is still a hot debate: Does China still have the rights to civil claims for war reparations from Japan in spite of its signature of the Sino-Japanese Joint...  相似文献   

16.
二战中日本选择南进政策的根本动因何在?从全局上看,日本选择南进与中国抗战有必然的联系。正是中国抗战促使日本放弃了北进,而不得不贸然南进。南进既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无奈之举,又是破釜沉舟之策,由此注定了日本的最终失败。从这种意义上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始于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7.
姚秀兰 《现代法学》2003,25(5):151-154
本文旨在以1906年晚清时期的《破产律》、1915年北洋政府时期的《破产法草案》、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破产法》为线索,考察中国近代破产立法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揭示中国近代破产立法的特点,探寻近代中国移植西方破产法律制度,法律近代化的路径,并为我国当前的破产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汪太贤 《中国法学》2004,(2):172-181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部分学人将富强之梦寄托于中国的改制,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并且主张通过开设议院、推行地方自治等制度形式来体现。特别他们是将地方自治思想作为民主自由理想的一种表达载体,将地方自治制度作为通向民主自由之路的起点而大力鼓动,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严复认为,地方自治作为是民权、民主和自由的基础,旨在培育国人的自治能力、参与意识与能力,以及合私以为公的公共情怀。因此,地方自治作为与官治相对的民治制度,应当以分权和法制为依托,以民权、民主为意旨。正是基于这种立场,他提出地方自治是“分权”之制、“众人”之制和法治之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监察制度是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在我国政治民主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政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并积极付诸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政府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但是,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下,立法的设计与司法的现实相去甚远,监察制度不可能彻底遏制政府官员的腐败。但其所设立的监察制度的独立性、广泛性、权威性等特点,于今天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