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叟原创期咏物词的录城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仍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2.
南宋遗民词人蒋捷的作品大多描写个人身世飘零的凄凉命运,善于选择青竹、风荷等一系列意象,触目伤怀,寄托遥深,表达出深重的故国沦亡之悲.其词风独特,悲凉中蕴含郁勃之气,又能以流丽之笔抒写深沉愁绪;想象丰富,造境奇幻;一些语言浅俗、明丽的作品已显示出鲜明的散曲化倾向.蒋捷词的创作对于清代词风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3.
纳兰成德的词论反映了崛起中的饮水词派的词学追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推尊词体,缘于清初词体不尊;二、注重比兴寄托,缘于清初词作因缺乏比兴而导致的寡淡乏味;三、以性情为本,反对逞才使学,缘于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因使气逞才而导致率直与晦涩的流弊;四、主张转益多师,反对模拟因袭,缘于词坛宗唐、宗宋各执一端的倾向。它集中反映了饮水词派对17世纪70年代词学创作现状的反思,代表着词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4.
"婉约"为词学的核心概念,"婉"的含义,可从"夗-宛-婉"的谱系中寻绎。"夗"训"卧",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系由两个或一个弯曲的人体所构成的象形字。"夗"含有"屈、曲、圆、转"等义;"宛"从宀从夗,由宀(馆室)这一部件,增加并引申有"深、幽、凄、清"等义;"婉"从女从宛,增加了"顺、丽、娈、媚"等义。"宛、婉、惋、怨"等夗族字,可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字组成诸多双音节词,并进一步组成四音节词组,用以形容描写对象,或用以评论词人词作,并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选择出"婉约"一词,作为词学的核心概念。夗族字所组成的词语及词组,其分布及使用情况,提示"宛"、"婉"等字的构形,与该字实际使用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炎《词源》是晚宋最为重要的词学专论,在"清空"、"质实"、"骚雅"、"意趣"等原创词学范畴中,"骚雅"是对南宋以来尚雅之风复炽现象最为直接的理论回应,也反映出苏轼、辛弃疾之后,词坛在趋时通变背景下出现的以江西诗学为核心、以诗为词的风格转型。在江西诗学与两宋特别是晚宋词学词风的交叉视野中,可以从诗骚以来的诗教传统、清刚峭拔的诗境格调、"活法"建构的诗性语言三个层面看到江西诗学对"骚雅"词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代词人由于不满柳永俗词的弊病,要求改革词风,提高词品,从而引导词体的创作走上了"复雅"的道路。词之"复雅",在思想内容方面要求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在艺术形式方面必须典雅精致,反对艳语、俚语和粗豪之语。纵观宋词"复雅"的演进历程,经历了闲雅、清雅、婉雅、骚雅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不同的批评对象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词与戏剧之间呈现出相资为用、彼此借镜的共生关系。目前的研究关注宋词对于戏剧艺术的深远影响,然而回归历史情境可知,宋代戏剧艺术的勃兴亦唤起了词人们的参与热情,积极投身于戏剧的观赏、创作与评议。当他们回归词的书写领域,戏剧元素便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戏剧各具异彩的角色、生动的演出、经典的故事等丰富了词的创作素材,新颖的戏剧体式启发了词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新变,戏剧笑闹讥刺、寓讽于谐的精神开拓了词的境界。因此,"以戏剧入词"从内容、形式和精神三方面为词体注入了新鲜因子,形成了别具风味的词之新境。  相似文献   

8.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弟七子,世称小晏,存世有《小山词》。对于其人其词,历来颇有评说。宋人王称认为:“晏叔原以大臣子,处富贵之极,为靡丽之词,其政事堂中旧客,尚欲其捐有余之才,益未至之德者,盖叔原独以词名尔。”这一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一些论著述及小晏及其词作时,也大体与此说相近。在一些评论者看来,小  相似文献   

9.
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真正建立起词统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常州词派。从张惠言、董士锡到周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周济编的《宋四家词选》为标志,正式提出了一个体现词派特色的词统,在给学词指出一条途径的同时,也张扬了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形成过程,即从张氏的“比兴寄托”到周济的“穷高极深”之趣,再到“有寄托”与“无寄托”相统一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周潇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33-137,153
"清空"被清代浙派词家标为艺术至境,对"清空"艺术的追求,在不同作家手中呈现为不同的风貌.中期的宗主和巨匠厉鹗在审美趣味上偏好"孤淡",取境萧疏,意象冷寂,用字寒瘦,形成清幽冷峭的特色;浙派早期领袖朱彝尊则趋向"傅采",形成深情绵缈的风格.这是由于二人在性情品操、生平经历、爱情生活、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从浙派"雅正"、"清空"的论词标准看,樊榭词才是其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1.
吕志兴 《现代法学》2001,23(3):132-136
立嗣之俗古已有之 ,唐以前的法律对之只有零散的规定 ,宋律则对立嗣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使之成为专门的制度。立嗣于宋代形成制度 ,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是其土壤 ,日益增多的立嗣之讼是其主要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志英 《河北法学》2006,24(5):71-75
社会经济生活是法律制度发展的原动力.唐宋社会变革推动了新的经济关系的产生而有了强化民事法律调整的必要性,相应地推进了宋代民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宋监察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现代法学》2004,26(3):188-192
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制度在世界法制史上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唐宋两代的监察制度尤其具有代表性。唐代是封建盛世,唐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达到完型,是反映中华法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宋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朝代,随着皇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于地方监察活动日趋法律化,对于监察官的资格与任职要求更加严格。唐宋两代的监察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可咨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衙机构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最底层、也最为庞大的“胥役”中的“仵作”与各“衙役”同班当差,但因其接触尸体的特殊性其地位更低下,被认为是贱役中的“贱役”。自先秦至清末,官衙中的“仵作”一直扮演着一个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却被世人鄙夷的角色。“仵作”远没有因为宋慈的盛名而带来的荣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别籍异财"法鲜活的时代特色为:由唐及宋初的妇女奁产不在兄弟财产析分之列,发展到北宋仁宗时的非因父祖财产及因官自置财产,不在论分之限;由唐及宋初的父母服阕后的合用析户,发展到北宋中前期的父母葬后即可辄析家产;由唐及宋初的父母主持不脱离户籍的"生分",发展到南宋时期的父母在世,兄弟之间的完全"别籍异财";由唐代对"别籍异财"者的严禁与刑罚,发展到宋代对"别籍异财"者的逐渐认同与宽容。宋代"别籍异财"法特色的生成不仅与家庭个体的财产权利意识高涨、已婚妇女的推动有关,更与家产争讼有关;其嬗变历程无疑为我们深刻认识宋代法律的近世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亦昭示了法律须随社会变动而变动的法律哲理。  相似文献   

16.
王维具有较系统的政治思想和深具人格特色的政治风度,匹夫节操与仁爱道德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点.王维的政治思想更贴近政治实践本身,对政治策略的思考相当深刻具体.初盛唐儒学的实践精神是王维政治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其政治风度审美境界的实质是政治人生的审美化.它促使王维更接近于真善美的为政之道,朝臣山林宴游唱和之作是这审美境界的重要表现.王维的奉和应制诗映射出作者追慕政治理想崇高境界的政治风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法律、个人等角度出发讨论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条件。我国法医检验早期发展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历史条件,朱熹理学影响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文化条件,南宋建阳政治文化发展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地理条件,完善的南宋检验制度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法律条件,宋慈在《洗冤集录》中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是个人努力和总结的结果。因此,南宋时期出现宋慈及其《洗冤集录》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必然和文化传承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结晶和法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吕志兴 《现代法学》2006,28(2):68-77
宋朝前期,沿用唐代的法律体系。神宗元丰时期进行法制改革,采用新的立法模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体系,并于孝宗淳熙时臻于完善。宋代法律体系中各法律形式虽多沿用唐代的名称,但其中不少在编纂体例、部门法属性及效力和适用先后等方面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宋代法律体系弥补了唐代法律体系的某些不足,较唐代法律体系更为完善,具有更多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雄踞于思想化领域的“宋学四派”为士大夫们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或归附的精神群体。置身于这一社会背景下的黄庭坚最后选择苏轼,除了学上的追求,尚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崇尚隐逸、厌倦仕途的思想倾向使他与积极世且居于执政地位的荆公学派保持距离,对佛道的涵容态度又使他判然区别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温公学派,而“中刚外和”的理想人格更与二程道貌岸然的圣贤气象两异其趣。苏、黄的内在契合主要体现于出世与和世的两难处境与共闷情怀,以及调和三教、打通雅俗的思想与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