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规避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规定,法院出面由行政机关与原告"协商互让",或由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获人民法院准许结案,从而导致了我国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一直居高不下.这表明,行政诉讼调解有实践需要且事实上存在.应当完整地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将调解结案作为法定的结案方式作出规定,赋予调解书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行政诉讼中,以撤诉方式结案的一审行政案件逐年增多,根据对兴文县人民法院2001年的调查9表明,全院共审结各类行政案件15件,其中以撤诉方式结案的一审行政案件如为12件,占整个审结各类行政案件数的80%.裁定驳回起诉3件。  相似文献   

3.
调解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素有东方经验之称,多年来为解决民事纠纷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其适用范围已扩张至刑事公诉案件领域,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却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现行行政诉讼法颁布14年以来,我国行政诉讼的撤诉率逐年上升。本文研究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之弊端,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居高不下的行政诉讼撤诉率,二是现行法律规定与行政诉讼目的背道而驰;三是合法性审查原则往往流于形式;最后再对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桂敏 《山东审判》2013,(1):103-107
现行法律并未将和解作为行政诉讼的结案方式,所以司法实践中,经和解的行政案件都是采用撤诉的形式结案。和解与撤诉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和解为因,撤诉为果。法律及相应司法解释对原告一审撤诉规定的已非常详尽,但对二审及再审程序中的诉讼和解规定尚有欠缺,为此,本文有意对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  相似文献   

5.
调解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素有“东方经验”之称,多年来为解决民事纠纷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其适用范围已扩张至刑事公诉案件领域,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却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现行行政诉讼法颁布14年以来,我国行政诉讼的撒诉率逐年上升。本文研究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之弊端,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居高不下的行政诉讼撤诉率,二是现行法律规定与行政诉讼目的背道而驰;三是合法性审查原则往往流于形式;最后再对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制度的规定面临理论与现实的诸多挑战,为解决行政诉讼立案数与撤诉率两极分化及信访难问题,理论与实务皆在积极探索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本文从剖析"公权力不可处分"的理论障碍着手,阐述规定与实践的变相操作,分析行政诉讼调解的有益性,也对其提出期待限定,论证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行政案件通过协调和解结案。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在具体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因此,应明确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的适用原则和适用范围,完善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的程序。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对于行政诉讼中是否适用调解的问题,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目前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很多法院都采取调解的手段促成原告撤诉或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有效降低了行政案件的信访投诉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我们应如何看待审判实践对理论提出的挑战?本文认为,必须对现有行政诉讼调解的立法进行反思,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9.
现行《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现如今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半数以上都采取了调解手段,事实上,司法实务界所称的"协调"等同于"调解"。目前法院适用的行政诉讼调解规则混乱,缺乏统一性与规范性,所以很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去规范调解程序,使其规范化、合法化。本文就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建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域外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调解的适用范围、行政诉讼调解的审级与阶段、行政诉讼调解的效力与救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行政赔偿诉讼外,不适用调解。然而,在行政诉讼实践中,由法官主持当事人就行政纠纷进行协商的情况普遍存在,大量的案件被法官、原告、被告三方‘协调处理",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调解"。最近最高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为行政诉讼调解提供了法律依据,使行政诉讼调解实现了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张娟 《中国律师》2008,(8):64-66
对传统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理论的反思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行政赔偿案件除外),不得适用调解,即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不能为解决行政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会年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指出:“1993年人民法院全年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29711件,审结27958件。其中维持行政机关决定的占23.56%,撤销和变更行政机关决定的占20.39%,撤诉的占41.31%,作其他处理的占14.74%”。从上述《报告》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行政诉讼案件原告胜诉的只有21%左右,而撤诉的比率高达41%,这里面所映出一个潜在的事实:行政诉讼官司很难打。大凡撤诉一般不是自愿,或者是受到某种威胁、或者是受到某种利诱。行政诉讼法有一条原则是“不适用调解”,但实际上撤…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押“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一在行政诉讼领域排斥调解的立法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修改草案的提出过程中引发了学者的深入讨论。行政诉讼目的、司法活动中非对抗性理念、公权力与私权利并非不可调和以及行政酌处权作为行政诉讼中调解机制的理论基础,并将其功能上定位于判断型调解。  相似文献   

14.
<正>从目前的情况看,将调解制度引入到行政诉讼中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就整个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而言,理论界和实务界基本上都把焦点集中于第50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修订之上,因为允许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是整个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法律基础。在笔者看来,行政诉讼调解体系除了允许对部分类型的行政诉讼案件进行调解以外,还应考虑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应在本轮修法中对非诉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和解的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法学理论的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这一原则进行反思。行政诉讼和解基于行政案件的特殊性,既不同于民事诉讼和解,又不同于行政调解,是由三方参与的解决行政案件的司法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理念、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诉讼和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大量的行政诉讼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的默许乃至动员下通过协调、庭外工作等方式解决。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显然,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则已经名存实亡。本文对行政诉讼调解机制引入的法理基础和现实基础进行探讨,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机制有其充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199O年10月1日《行政诉讼法》施行至今,“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活动已开展七年多了,在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法院所审结的行政案件以撤诉方式结案的始终居高不下,除属法定原因撤诉外,又有较高比例的案件撤回.据调查,撤诉处理的行政案件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18.
浅析行政诉讼案件的不当撤诉黄家万,郭乃军,吴荣生行政诉讼案件不当撤诉是指在判决、裁定宣告前的诉讼期间,原告并非出于对具体行政行为无异议的真实意愿而作出的要求撤回诉讼请求的诉讼行为.近年来,我院审结的行政案件中,原告申请撤诉的占结案总数的55%,其中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五年来,人民法院积极慎重地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及时有效地审结了一批行政诉讼案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行政案件以撤诉方式结案的数量比重很大,其中不乏非正常的撤诉,以致形成了一撤就准、一撤就结的“撤诉乱”现象。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行政法第50条实质上确立了我国的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但是调解行为却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本文建议对目前的撤诉制度进行改造,吸收其合理内核建立行政调解制度。但是在制度的建构上应该强调确立行政调解的有限性原则,并做好其它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