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9·11"事件后,美国于2003年2月发表首份<国家反恐战略报告>,并在2005年和2006年度相继出台上一年度的反恐总结报告.2006年9月5日,美国白宫又公布了布什上台以来的第二份<国家反恐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①对近年来美国反恐战略进行回顾和反思,并提出了新的反恐战略.  相似文献   

2.
全球反恐战争与美国对华战略关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并在战略、军事、外交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美国国内有人据此认为反恐战争使美国无法全力应对中国的崛起.但实际上,反恐战争并未严重分散美国的对华战略关注,也未削弱美国对华行动能力,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也并非美国战略忽视所致.中美关系是一种非零和的、复杂的关系,目前的整体框架可望在美国大选后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3.
自"9·11"事件以来,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关系一直和"反恐战争"捆绑在一起.美国出于反恐战争的需要,将巴视为"非北约主要盟友",对巴提供了可观的援助,双方关系较后冷战初期密切.但近年来因为在反恐战争问题上分歧逐渐加深,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困境.在两国新总统主政下,巴美关系的前景如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巴基斯坦不仅再次成为"前线国家",而且由于支持美国反恐战争而成为美国的"非北约主要盟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获得了丰厚回报;但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在经历反恐战争的美国人继续在忧虑中前行。“9·11”事件五年多来,反恐毫无疑问成为美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时至今日,恐怖主义非但没有被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出“越反越恐”的态势。实际上,反恐战争究竟何去何从一直是美国政界、学者、民众争论的焦点,伊拉克乱局更让布什政府内外交困,美国国内逐步开始反思反恐历程,审视现实。伴随着伊拉克局势呈现“内战化”和美国在伊拉克进退维谷的窘境,要求布什政府重新调整反恐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的反恐政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美国发动并主导的反恐战争迄今已达6年.一时曾遭到摧毁性打击的"基地"组织乘美国伊战错误获得喘息之机,逐渐东山再起.它进行了战略布局的调整和扩展,在更广泛的地域加大了对美国及其反恐盟友的打击.现在"基地"组织不仅未被削弱,反而越打越强.国际反恐斗争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  相似文献   

7.
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扭转这一趋势,具体做法是:增加国务院预算、外交官和对外援助官员数量;宣称"不与伊斯兰开战",以改善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用软实力方式替代军事援助;用新反恐战略取代"全球反恐战略",并不再使用"反恐战争"一词.但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军事化、军民关系的失衡,以及军工复合体对美外交政策的巨大影响,导致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趋势难以改变,更何况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实际上并不排除外交政策的军事化.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中,美国对巴援助和巴为支持美国反恐所付代价是互为关联的两大因素,也是受到激烈争议的问题。美国为赢得巴基斯坦对"反恐战争"的支持,不断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对巴基斯坦的处境及巴政府的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大部分援助受制于美巴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为支持美国反恐不断付出沉重代价,巴成为恐怖主义威胁的主要受害者。分析美巴围绕援助与代价的利益矛盾,为判断美巴反恐合作的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后,塔利班加强了对巴基斯坦的渗透。特别是2004年以来,巴基斯坦开始出现基地组织的"巴基斯坦化"以及巴基斯坦塔利班,且它们的势力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对巴国内政局,而且对地区局势,特别是对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全力实施阿巴新战略之际,塔利班势力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及其后续发展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反恐:审视美俄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 《国际观察》2006,(1):69-76
"9·11"事件后反恐成为大国关系的新变量.在"9·11"事件后的最初时期,俄罗斯出于改变自己与美国和西方世界关系冷淡的局面等原因,主动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进行了积极配合,一度大幅改善了双边关系.然而由于美俄两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战略利益的冲突,随着反恐战争的进行和美国借反恐之名实施自己的战略图谋进程的日益明显,两国在地缘政治领域的冲突趋于明显化和激烈化,同时两国反恐理念的渐行渐远也最终导致美俄关系在迅速改善后不到一年又迅速冷却,美俄双边关系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继续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利益的博弈将依然是两国关系的主线.  相似文献   

11.
AD: Ethics     
《Orbis》2002,46(3):iv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述,胡志明用一生的实践和行动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德风范,在越南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13.
老挝北邻中国,东邻越南,南接柬埔寨,西北和西南与缅甸、泰国毗连。公元1353年建立的澜沧王国是老挝历史的鼎盛时期,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9月被日本占领,1945年10月正式独立。老挝与中国有着500公里长的国境线,壤地相接、山水相连。  相似文献   

14.
15.
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最彻底的人道精神.在人们往往偏离马克思的普遍的人道思想的当今世界,格瓦拉的人道价值现成为革命者回归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警示,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格瓦拉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他的传奇式经历及其思想在中国日益广为传播,究其原因,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社会伦理价值问题日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格瓦拉所倡导的理想和价值观自然就有了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Negotiation Journal -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伦理研究进行了初步评述。国际关系学长期忽视了国际伦理问题,生存逻辑、实证立场、时代背景以及对古典现实主义的误读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全球问题的出现、"成熟科学"的要求、学术研究的伦理指向都意味着应该"认真对待伦理"。冷战结束后,政治理论与建构主义推动了伦理回归:前者主要讨论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规范问题,后者则从规范与经验相结合的角度评估国际伦理的限度与可能性。本文认为当前的国际伦理研究尚缺失对国际伦理现象的解释,并主张从理性选择、规范动力等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8.
From a vantagepoint of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o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 this commentary assesses the role of NATO in the field of ethics in foreign policy. Jamie Shea interprets the decision to invoke the 'collective defence' Article 5 of the Washington Treaty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acceptance of a shared destiny which is at the heart of ethic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argument is the need to develop the capacity to quickly deploy civilian capabilities, such as police, to conflict hot spots. Military success for crisis management missions depends critically on civilian success--and civilian success depends on effective law enforcement. Ultimately, ethic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does not end with fine principles and stern moral judgements, but rather with credible organisations and capabilities to ensure that democratic values are upheld. NATO is and will remain indispensable to this effort.  相似文献   

19.
Mediation Ethics: A Grounded Approach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Using insights drawn from mediation practice, social justice scholarship, and debates on ethical thinking in other professional field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prevailing ethical codes for medi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unt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al thinking in the field. Current codes and even their critiques take a "top-down" approach that proc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diator and gives primacy to abstract principles rather than to the particulars and contexts of disputes. This approach ignores a much richer practice on the ground, depends on an artificial division of procedural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constricts the scope of ethical questions raised, inhibiting effective systemic solutions. The authors argue for ethics grounded in the context of particular substantive areas, which do not focus on the mediator alone and which remain open to a wider set of social justice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20.
夫妇伦理是家庭伦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综观泰国谚语有关夫妇伦理的文化蕴涵,泰国夫妇伦理规范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意蕴,有着与该国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联系的特质。但总的来看,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是泰国谚语有关夫妇双方职责文化的主要蕴涵。在泰国传统家庭中男尊女卑的伦理倾向较为突出,但对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的倡导是当今泰国社会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