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利益集团活动是美国社会一种通过自由结社影响政策以表达诉求、实现利益的途径。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兴起于美国民权时代的一系列政治运动,随着美国对文化多样性宽容度的提高、泛印第安人意识与运动的扩展、联邦资助机制的推出与改革、印第安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后又扩展于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的各种磋商、谈判中。这种以特定种族、族群为背景的利益集团活动,不仅推动美国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多元主义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多元主义,也将原本美国、西方政治传统中内在的多元主义植入了印第安人当中,从而改变了印第安民族的状况与命运。相应,当代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出现了多元化、去激进化、常态化、与联邦政府互动增强等趋势,印第安民族的美国化、公民化进程也由此提速,甚至出现了族群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中美关系解冻前,历届美国政府除军事援助"藏独"势力叛乱之外,还在政治上推动西藏问题的国际化。策划联合国通过涉藏决议始于杜鲁门政府时期,但因印度的反对而被无限期推迟。随着达赖喇嘛1959年叛逃,中印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艾森豪威尔政府重启了藉由联合国介入西藏局势的进程。为了避免尼赫鲁阻挠,美国选择了采用幕后操作的方式来策划联合国首份涉藏决议。这份决议立足于西方所谓的"人权""自决权"原则而未提及西藏"独立",最终在联大获得了通过。美国藉此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树立起美国捍卫人权、自决权的形象;诋毁中国声誉,强化对华遏制孤立;在中印之间打入制造矛盾的楔子。这份决议是冷战时期影响中美印三国关系演变,以及西藏问题被国际化的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3.
姚昱 《东南亚研究》2013,(4):50-55,67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开始构建其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始阶段。这一政策缘起于美国政府自身所具有的强烈冷战意识,其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的几度勃兴都与东南亚冷战局势的变化有关。由于受制于自身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采取的财政保守主义政策,美国政府不愿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而扩大自身的财政开支,这令美国推动的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效果不彰。这一矛盾不仅决定了当时美国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伏,而且对今天美国的相关实践也依然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制宪时期的任务不仅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还要形成多个具有主权性质的"邦"之间的联合。这一"国家"与"联邦"的复合属性深远地影响了美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运行方式及19世纪初美国的扩张。讨论"麦迪逊问题"的意义在于,它显示出麦迪逊为实现这一"复合共和国"所提出的两种不同的宪制解释方式:一种将宪法塑造为由人民代表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建立起来的规则体系,中立地处理各类社会纷争是宪法的目的所在;另一种强调在联邦政府集中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宪制作为规范行政权运行方式和结果的手段,逐渐具备了基本结构和主权性质。这两种方式分别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规制了美国宪制,共同解释了美国早期扩张的动力和对待扩张结果的方式,揭示了美国在形成过程中在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方面表现出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5.
美国未能有力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遭到疫情的沉重打击,与美国政府应对疫情的决策机制及其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决策机制在结构上受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影响。美国政府应对疫情的决策机制由纵向和横向双重分权制度所决定。纵向上,联邦制决定了各州及地方政府掌握州内疫情应对的决策权,联邦政府则在国际和州际的疫情防控、给各州提供资源支持方面拥有决策权。横向上,分权与制衡使得联邦和各州的立法、行政及司法分支都拥有不同方面和程度的疫情应对决策权。在双重分权的阴影下,美国应对疫情的决策机制困境在于:面对国内的突发性重大危机,联邦制使得应对决策难以"全国一盘棋";分权与制衡使得重大应对决策难以迅速做出,决策司法化突出;双重分权使得决策受到高度制衡,相互嵌套,政党极化加剧,决策机制难以迅速做出有力的、科学的决策。在决策机制困境这一结构性限制下,特朗普政府应对能力欠缺和政党极化加深了美国应对疫情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势趋于缓和,以及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政策发生转变,同时也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政策及宣传活动集中地体现在华裔美国人实现"美国梦"这一主题上。美国的宣传部门不遗余力地宣扬华裔美国人的成功经历,即"华人的美国梦"的实现。"华人的美国梦"不仅成为美国对华国家形象公关的重要宣传品牌,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文化战略的实质,即依靠文化和情感维系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无形控制。此外,"华人的美国梦"这一外宣主题也反映了美国对外宣传的内容从推广自由、民主价值观转向推销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主义的趋势。这实际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人对于自身形象的新认知,折射出美国人的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毁灭文明的教育--评《为了毁灭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永良 《美国研究》2002,16(1):127-134
19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名叫理查德·亨利·普拉特的军人创办了一所印第安人寄宿学校,这所名为卡莱尔的印第安学校曾一度风靡全美,其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被奉为印第安教育的楷模.1995年由美国堪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为了毁灭的教育:美国印第安人与寄宿学校经历,1875-1928》一书以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史料、精辟的分析,剖析了卡莱尔寄宿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了以此为楷模的美国印第安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对印第安文明造成的危害.该书分开化、教育、反应、结果4个部分共10章,重点论述了卡莱尔印第安教育的理念、实践和后果,本文就这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8.
戴高乐是当代法国人的精神化身。他一心追求战后法国的"大国梦",并认为阻碍其"大国梦"的主要因素可能来自德国和美国,为此,必须借助苏联的力量来制衡。戴高乐的这一认识与思考对冷战时期的法苏关系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独特的,将法苏关系建立在"第三方"基础之上的"戴高乐外交"。但是,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以及对德国的担忧,终归是同一阵营内部的矛盾,而法苏关系则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外部关系,具有很强的相互利用性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冷战时期的法苏关系的脆弱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9.
朱伟一 《新民周刊》2012,(41):78-78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是美国的权贵,政府对他们自然是网开一面,执法时也不失温柔。大国有大国的好处,大国也有大国的难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便是大国不变的难题。在美国,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矛盾。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联邦监管机构与州政府明争暗斗,矛盾不断,直接影响到监管大计。比如,在渣打银行洗钱问题上,财政部与...  相似文献   

10.
拱心石XL输油管道项目不仅是美国重要的跨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且是美国国内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近十年来,加拿大能源公司横加公司先后三次向美国政府提交该项目的建设申请,前两次均被奥巴马政府否决,第三次则在特朗普上台两个月后迅速获批。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审批拱心石XL项目的因素很多,包括项目层面的技术性因素、决策过程中的制度性因素以及与这两类因素相关的政治性因素。拱心石XL项目的命运是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经由联邦政府与地方之间、国会与白宫之间、国会两党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联邦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和讨价还价而造就的。未来,拱心石XL项目还将面临美国联邦法律与监管、内布拉斯加州许可程序、低油价和竞争性输油管道项目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