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几个高中学生谈得很投机,决定办一份铅印小报,<中学文革报>问世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少年中首先发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6月出现于北京.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要求他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此,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2.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3.
“七二六”万人大会 1966年7月26日晚,继续开会。 会议还没有开始,北大附中的造反组织“红旗”排着纵队,打着红旗走进会场,并受到掌声欢迎。从此,“红旗”、红卫兵名声大噪。8月1日,毛泽东给清华附中红卫兵复信支持他们所写的造反有理的信和彭小蒙的发言,各校纷纷效仿成立红卫兵。虽然红卫兵成立于5月底6月初,但是第一次引起社会、中央关注是从这两天的会议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震江 《党史博览》2014,(8):29-29
“文革”初期.全国到处都在破“四旧”。1966年8月的一天,西门警卫报告:“门外来了一队红卫兵,要进中南海砸‘四旧’。”那时,是造反有理的时期,我无权答复他们,便请他们稍等,然后将情况报告领导。领导经过反复商量,最后告诉我答复内容: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举动,点燃了全国革命师生极大的热情。那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红卫兵们热血沸腾,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轰轰烈烈地进行“革命大串联”、“斗私批修”、“破四旧”,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动荡。然而,1967年初,正当红卫兵们走出校园,走向全国各地,大搞“革命大串联”、“斗私批修”、“破四旧”的时候,天津市延安中学却解散了“战斗队”,开始复课闹革命——这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不足一年的当时,真是一件逆潮流而动的大事。可是,这件事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认可,成为红卫兵参与“文革”的转折点。从此,在全国各…  相似文献   

6.
谭震林对“文革”很不理解,埋怨“跟不上”毛泽东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谭震林陷入迷惘之中。“文革”初期,谭震林是想紧跟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积极参加运动的。他曾经向农口所属院校派工作组,参加接待来京串连的红卫兵,到大专院校看大字报,同“造反”的学生谈话。但是,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却使他改变了想法。当时,全国大字报铺天盖地,学校停课,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纵横》2004,(3):12-14
三、毛泽东第四次接见红卫兵时,发生了“拦车事件”,使毛泽东对红卫兵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同时,毛泽东也从要打倒刘少奇、邓小平转向要“保”刘、邓“过关”1966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纪念日。这时,外地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越来越多,他们仍然要见毛主席。考虑到这一情况,毛泽东决定把庆祝建国17周年大会和接见红卫兵合并进行,因此这次被接见的红卫兵比以前要多,有150万人。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一早就被装扮一新,警卫工作也做得格外细致,关于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标语十分醒目。许多红卫兵半夜就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毛泽东接见。…  相似文献   

8.
王勇忠 《党史文汇》2007,(11):54-56
关于毛泽东于1966年8月至11月间八次检阅红卫兵的人数,现有的许多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徐友渔所著《直面历史》中说:“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共八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万红卫兵。”金春明编著的《“文化大革命”史稿》中的表述为:  相似文献   

9.
美国专家写出“造反大字报”1966年,狂潮陡起,神州大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开始了!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万岁”声如雷,广场上百万红卫兵哭着、吼着,成为一片躁动翻腾的红海洋。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起时,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8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国外心存疑惧的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当时热情讴歌甚至亲自参与“文革”的外国人很多。1966年8月,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极为荒唐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正确的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在江青、林彪一伙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伴随着“文革”风暴的出现,破“四旧”运动兴起破“四旧”运动是随着“文革”的开始和红卫兵运动的出现才得以蔓延开来的。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清华附中红卫兵。8月1日…  相似文献   

11.
霞飞 《党史纵横》2004,(4):18-19
四、到1966年11月中旬,毛泽东已经不高兴接见红卫兵了,但红卫兵不走,他又不得不最后两次接见红卫兵。这两次接见实际上已是走形式了。此时围绕“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也展开了。到1966年11月中旬,在北京的红卫兵更多了,要求毛泽东接见的呼声更高了。无奈,毛泽东决定当月的11日接见红卫兵。这是毛泽东第七次接见红卫兵了。接见时,整个仪式与上次大体相同。被接见的红卫兵有200万人。当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广场上立即欢腾起来,一片“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一片“红宝书”的海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首先对在检阅台上的一些中央负责人说:…  相似文献   

12.
霞飞 《党史纵横》2004,(2):20-23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这个组织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是,人们只知道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却不知道,这正与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毛泽东曾经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学生,因此他支持青年学生的组织———红卫兵从1963年起,毛泽东就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并且已经掌握了基层一大部分权力。到1964年,他认为,搞“四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估计。…  相似文献   

13.
海光 《党史纵横》2002,(4):37-37
红卫兵运动是毛泽东为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需要而发动起来的,被林彪、江青集团利用而推上极端的青少年造反运动。红卫兵运动裹挟了全国城乡各种各类学校的青年学生,形成了迅猛异常的造反狂飙,成为十年动乱的突击队。红卫兵的产生,是“左”倾理论和实践的产物。从50年代后期恶性发展起来的,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核心的“左”倾理论、“左”倾思潮和“左”倾实践,在反修防修运动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完全左右了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升级带来的思想惶惑“四清”运动造成的社会紧张,中苏关系恶化引起的义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的手又厚又大又软和,两三天我都舍不得洗手 为了将“文革”推向高潮,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苏燕燕所在的师院附中和北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石油附中一起成为红卫兵的发祥地。1966年8月17日,苏燕燕等几大附中的红卫兵作为保卫人员,提前进驻中山公园,他们只知道毛主席要接见全国红卫兵代表,并没想到自己能上天安门,能近距离地见到毛主席。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轰动全球的红卫兵运动,带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在全国各地搞串连,“横扫四旧”。红卫兵运动的迅猛发展,与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主席八接见红卫兵不无关系,自1966年8月18日至11月底,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毛主席八次十批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消耗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本文作者当时在首都工作组工作,亲历了八次接见的全过程。他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运动的支持和周总理卓越的指挥才能。  相似文献   

16.
1966年“文革”爆发后,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普遍处于瘫痪状态。军队院校的造反派闻风而动,扯起造反大旗。当他们被各级组织制止时,便向林彪当面告状,说军队院校“镇压群众”,“限制太多”。于是,林彪随即提出:发一个紧急指示,军队机关、院校和文体单位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按地方一样搞。  相似文献   

17.
1966:“领导关心甚,大隐入园林”1966年4月中旬,郭沫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发言,检讨自己的思想“没有改造好”,甚至表示要将自己几十年来写的几百万字作品“全部烧掉”。根据毛泽东“要保护郭老”的指示精神,这个发言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刊出。检讨虽有失尊严,但在世人的心目中,郭沫若依然是文坛泰斗。这年六七月间在北京召开亚非作家紧急会议,郭沫若出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并且担任大会执行主席,这就更加深了世人的这种印象。这年8月,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此后不久,红卫兵包围了郭沫若的宅园。事情是从一张传单引发…  相似文献   

18.
1966年夏秋,先是在北京、继而在全国爆发了一场凶猛异常的“红卫兵运动”。这场运动,是在这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将“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推向全国的开端。 此时在党中央领导机构内部,已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惊异的变化:首先,由于中央领导核心的调整,在全会上受到批判的刘少奇、邓小平都已“靠边站”,原来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中央书记处也已基本停止了活动。不久,经毛泽东同意,又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碰头会,将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文革小组合二为一,讨论党政业务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碰头会一般由周恩来主持。这样,周恩来便在实际上开始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周恩来这时所面临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持续达数月之久的“红卫兵运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周世钊,从青少年的同窗好友,到伟大领袖与一介儒生之间,长达 63年的交往,坦诚相待,情意拳拳,友谊长存,始终不渝,恰如我国古代《易·乾卦》中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文革” 10年,是他们生命的最后 10年。两位友人的友谊经受了新的考验,发展到了新的境界。 对红卫兵的无知,周世钊只有摇头叹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 69岁的周世钊对这场运动的兴起很不理解。他致函 73岁的毛泽东主席,要求到北京见面,陈述他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转达毛泽东的话说:“不必来京,事情可以合理解决。” …  相似文献   

20.
为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文化大革命"及庆祝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胜利闭幕,1966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第一次接见了百万红卫兵和群众。毛泽东对青年,特别是学生,寄予极大的希望1966年7月18日,毛泽东从外地返回北京。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毛泽东主要做了五件事:决定撤销工作组;公开表态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写出矛头指向刘少奇的大字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在中共八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