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白与张垍(ji)的关系,过去人们只知道一点,就是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的:天宝年间,李白供奉翰林,“以张均谗逐”。近年来读李白诗,旁稽诸唐人集,发现李白与张垍的交游并不自天宝年间始,而是在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的时候,已经有过交往了。稗山先生曾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上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辩》,首创李白曾两次入长安之说,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中肯定了这一说法,并根据《上韩荆州书》中说  相似文献   

2.
自从稗山先生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以来,学术界有的同志已接受了李白曾两次进长安的主张,如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中不仅承认李白在开元年间到过长安,而且还推定第一次入京时间在开元十八年。但是,目前学术界仍有人不承认这个说法。如去年出版的复旦大学编写的《李白诗选》,把李白在长安及关内写的诗  相似文献   

3.
李白两入长安,现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承认。但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具体时间还存在较大的分歧。稗山先生首先提出李白首次入京的时间是“约在开元二十六年夏至二十八年间;郭沫若先生则断定李白于开元十八年春夏之交入京,十九年夏出京;郁贤皓先生进而指出“李白从开元十八年夏秋间入京,到开元二十年正好三年”;李从军同志又在《李白第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学语文界对李白《望天门山》诗的理解极不统一。不统一的地方集中在两点,一是诗人望天门山的立足点究竟在哪里?二是“日边”究应作何解释?下面我们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些看法。李白究竟在哪里望天门山?我们以为是在东来的船上。李白《自金陵诉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主簿》一诗中有“进帆天门山”之句,《望天门山》中诗人的观景位  相似文献   

5.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是梁治平先生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也是他试图系统阐释中国古代法的第一次尝试。本书中,他致力于系统和彻底地贯彻《比较法与比较文化》一文所宣明的立场和《“法”辨》一文所运用的方法,即他在后来的方法论总结  相似文献   

6.
用“飘逸”两字概括李白的诗风,既不符合李白的生活道路,也不符合李白的创作实践。细加考究,他之自然吐露感情,在各个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风格。概括地说,出蜀前后主要是“飘逸”的;一入长安后主要是豪放的;而入长安后主要是于豪放之中时时发为幽愤和沉郁的慨叹,及至晚年流放夜郎就完全成为悽怆和悲壮了。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将“啼不住”释为“接连不断地叫着”若此,这句则与后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无多少内在联系,是纯客观的景句。我们认为,这一句的真正妙处在于以悲衬喜,“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令人泫然泪下的猿声,一直作为悲剧命运的象征深深印刻在李白心中:“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留别龚处士》)、“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探策还孤舟。”(《自巴东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由于当时李白身处厄境,哀啭久绝的猿声越发使他悲愁交加,恨不能即刻插翅逃离这令人窒息的  相似文献   

8.
萨苏 《公民与法治》2011,(12):40-41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人物。在《笑傲江湖》一书比武孤山梅庄一节中,他写过一段相当精彩的文字来形容令狐冲与“一字电剑”丁坚之战。金庸先生解释丁坚到梅庄为仆役十年的原因时说:“当年丁坚乃是败在一个盲眼独行大盗手下,只因对手眼盲,听声辨形,这一字电剑的慑人声势便无所施其技。”这个大盗“逼得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幸得江南四友出手相救解困,他才投身梅庄,甘为厮役”。  相似文献   

9.
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敬梓,“与余族祖绵庄(程廷祚)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吴敬梓)晚年亦治经”(《勉行堂文集》卷六),首先提出吴敬梓的“治经”问题。但对于吴敬梓“治经”的成绩,却未置一词,而在《怀人诗》“全椒吴敬梓”一首中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春帆集》)。这不仅表明了对吴敬梓仅以小说传世的悲惋,也透露了吴敬梓的“治经”并无足称  相似文献   

10.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6):38-39
时人多称赞章太炎的学问,章太炎十分不满,自认为政治胜于学术。他的弟子周作人在《谢本师》里就说,先生“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驳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拥护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有句话是“载游小丑,未辨菽麦”。点名道姓地将皇帝称作是小丑,在当时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  相似文献   

11.
2月里的一个周末,在北京市中心一饭店内,某公司举办的小型拍卖会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齐白石的《秋色佳》,无底价,谁出价请举牌。”台上,拍卖师大声公布,右侧的投影屏上立即显现出《秋色佳》的图像。“100.那位100!”“200.那位200”……“800,那位800!还有加价的没有?最后一次!”拍卖师手起相落一相定音。“范曾的《李白句》,无底价……”拍品又一次开始从IOO元起价,最终以200元落相。此时,坐在拍卖台下不远,身着一套深色服装的范曾先生,望着投影屏上的拍品,怒目圆睁。“范曾的《君子之乐》,底价1000元。”这时…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政府法制》2013,(32):42-42
李鸿章为人傲慢,《清稗类钞》说他“遇同辈,恒兀傲视之”。老佛爷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看不惯他.琢磨着要修理一下李鸿章。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东方》杂志1985年55期载松浦友久的文章《出席“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的情况报告》,摘译如下: “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一九八五年五月底在中国马鞍山市举行,历时一周。  相似文献   

14.
Honey 《检察风云》2010,(7):75-75
我力挺《阿凡达》.它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无所谓什么奥斯卡。我承认我—直看好《阿凡达》,除了“史上最卖座”云云的形容词之外,我是真的有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诚然《拆弹部队》也的确是无可挑剔。当两个片子都接近于完美的时候,必然会有—个被“杯具”。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我公你母。”显然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在奥斯卡的台下是一只败走的公虎。  相似文献   

15.
悠悠中华,典籍浩瀚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历时三千年仍被誉为“奇皅”“天书”。笔者有缘得中国易学研究会会长唐明邦先生启蒙而入《易》之门,今就《周易》之法律观而阐一孔之见。《易·系辞传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缘何而定吉凶?旨在“生大业”矣。是故《易》之作者之所以“妙手空空”,千方百计用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将诸如政治、经济、征战、行刑等重大的社会问题,辗转揶揄成人们司空见惯的无一不卜物、事、人,这实可堪称一奇一绝。因为  相似文献   

16.
王磊 《行政法制》2005,(2):25-27
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张明楷先生在他的《刑法学》中提出了一种特例:“事实上还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人同时与另外两人成立婚姻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一人同时与两名异性结婚,并且结婚前三人都系未婚。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当事人的行为是缺乏“明知自己有配偶”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的主观方面的。那么这种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似乎就不能被认定为重婚罪了。  相似文献   

17.
我打开《南方周末》“实验特刊”,读完了《没完没了之海灯案》一文。该文调查对象共五人,各执其辞。唯独海灯的养子兼弟子范应经的谈话耐人寻味。范氏咒骂作家张扬,公然说:“他是一个流氓作家0我永远不会见他,也不会告他,和这样的人打官司有辱我的人格,也有污法师的阴灵。”我读过张著《海灯神话》,根据张扬先生在该书中对范氏的态度,根本不可能有与范氏相见一面的愿望,更不可能有谋面子范氏的表示。可是,范氏的“我永远不会见他”缘何而发?此事还美关系到张扬是否是作家之中的流氓问题。于是我与张扬先生通了电话。当我谈到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日前先后发表周平和朱达志两位先生的文章,就香港廉政公署对梁锦松购车事件展开调查一事展开讨论。周平认为,这种调查以及公众对梁锦松购车的种种指责与非难,是对权力可能的被滥用进行的一种“有罪推定”,它无异于给权力套上了紧箍咒,“虽然有时候对权力拥有者不太公平,却能有力、公平地保障公众的利益不受到侵害”。朱达志则认为,按照法国《人权宣言》、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无罪推定”(与“有罪推定”相对应)的条文,梁锦松在购车事件中遭遇的只是公众对他保持的警惕,以及…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七十年代发表《李白与张(?)交游新证》一文(《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从张九龄的《张说墓志》考出张(?)曾为卫尉卿,考虑到张(?)是李白的重要文游,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诗称“弹剑谢公子,无雨良可哀”,符合驸马张(?)的身份(张(?)为玄宗女婿,尚宁亲公主),因此,认为诗题中的“卫尉张卿”当即张(?)。从此以后,学术界多采用拙说。然而,笔者心中却甚惶恐,因为毕竟还未有直接证据证实李白诗中的“卫尉张卿”必为张(?)。于是,十余年来,遍查典籍和出土墓志,希冀找到既与玉真公主又与李白都非常亲近的张姓卫尉卿的  相似文献   

20.
一、李白与庄子关系的根据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语庄语。”(《天下篇》)这当然是他们处在那样的时代的愤慨之言。但历史事实证明,“不值一杯水”的万言诗赋,十余万字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天下篇》),毕竟流传下来了,并没有被后人所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