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政治地域上的分裂,然而这总是短暂的。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是统一的。这种文化上的统一,使政治上的分裂不可能持久。历史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海峡两岸在分离近半个世纪之后,坚冰终于开始融化。本文拟对中华文化在维系两岸民众、处理两岸关系、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粗略分析。一、中华文化传统: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人之所以具有恋土归根的本根意识、华复…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专制王朝前期的国家利益观 (一)秦统一中国的政治过程 从国家形成的哲学逻辑考察,国家是国家利益的载体,国家利益反映国家的特征属性。从国家形成理论考察,早期中国政治进程中统一、分裂和民族融合的这种政治过程,是由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内部因素主导,形成国家的典型模式。中国的国家利益始发于早期国家时代。  相似文献   

3.
自由与民主本是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理想的应有之义。马恩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指一种战争状态下的临时措施,民粹派讲的"人民专制"是先进者强迫落后者的政治常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列宁用民粹派的"专制"偷换了马恩的"专政",这是导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分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亚洲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模式,一种是以印度、菲律宾为代表的议会民主制度;另一种是 以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政治体制(60-90年代)。 两种不同体制与各自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国际背景有着直接关系。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度与其 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较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的多元化以及英国殖民主 义的政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东亚则由于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文化中对权威的崇拜等传统、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人对西藏的高度关注和热情不仅是政治因素和媒体宣传的结果,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即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西藏独立"形象。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为实现在中国西藏地区的政治目的,在文化和观念上精心制造了这一虚假形象,并通过占霸权地位的文化传播系统在全球加以扩散和传播。"西藏独立"形象强烈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西藏认知和想象。辨清和破除英国人在文化和心理上制造的种种关于西藏的虚假形象和观念是国内学者极为艰巨的一项学术任务。  相似文献   

6.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进一步加强各国学者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和组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1949年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北亚的关系几乎象中华文明本身一样古老。中国与朝鲜的接触上溯至公元前一世纪,与日本的交往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以广泛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与其东北亚邻邦之间这种长达两千年的联系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也是最长的时期,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代到公元19世纪的晚清,中国把自己看作是"中央王国",即整个东亚的中心,尽管世界主义与孤立主义、统一与分裂、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但在整个这个时期里,中国都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8.
"统一俄罗斯"党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一俄罗斯"党是当今俄罗斯的最大政党,但是,它的内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意见分歧和争论.除了以该党主席格雷兹洛夫为首的坚持中派主义的主流派以外,党内还出现了主张自由主义的右翼和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左翼.这些分歧和争论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最近以来,它的内部分歧和争论有激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局面,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力图维护党的团结.在2007年第五届杜马选举和2008年总统选举即将来临之际,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统一俄罗斯"党内的两翼是否能够长期共存于一个党内,或者将导致组织上的分裂,现在很难预料.  相似文献   

9.
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命题,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科学的认知体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本质上是政治自信和政党自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既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政党自信和人民自信的统一,也是科学历史思维、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历史主动的统一;既是历史中国文明特征、当代中国实践特色和未来中国发展愿景的统一,也是民族文化特性和世界文明共性的统一。面向新的伟大征程,坚定历史自信对于塑造国家政党标识、增强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凝聚共识以推动社会整合以及对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有着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从实践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话语基础等多个方面探索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的战略进路,使其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采取何种形式的政治发展道路,对一国的国家建构和政治稳定有重大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西方多党竞争式的民主政体与国家建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内部民主化过程常伴随着民族分离问题的产生或恶化,甚至国家分裂。而同为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则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并契合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民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两大任务有效统一起来,避免了政治动荡和国家分裂,为后发多民族国家民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传统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大国之间结盟分裂对抗,相互争夺世界霸权。不仅其政治关系是分裂的,经济关系也是对抗的,没有统一的协调性制度安排。由此形成的历史惯性,使二战后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构成的两极格局依然具有上述特征。虽然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但美苏两大集团之间始终处于"冷战状态"。随着共生性全球体系的形成,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当代意义,使传统大国关系基本特征存在的依据在减少,传统大国关系历史惯性的动力在减弱,当代大国关系面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性需求和机遇。中国适时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既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希望给当代世界摆脱传统大国关系历史惯性提供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依据,而且科学把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的主义,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趋同,而是一种对立统一,一种"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内容上,吸收、借鉴、扬弃了其他主义的科学成果;从政治实践上,超越其他主义代表的特定利益和立场;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公共利益。李敖先生秉持民族大义,以尖锐辛辣、痛快淋漓的语言风格,对台独分子谄媚外国势力、分裂祖国的可耻行径,予以入木三分、大快人心的抨击。为了肯定李敖多年来"反独促统"的努力,本刊特颁予他公共利益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严惩腐败,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显然,新时期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并强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推向前进."因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与人心向背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英国"脱欧"是近年世界政治中爆发的典型的"黑天鹅"事件,长达三年的"脱欧"乱象至今无法收场,两位首相的政治生涯因此结束,"脱欧"的最终走向仍扑朔迷离。在整个"脱欧"进程背后,政党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英国政党政治的深刻变迁和新政治势力的崛起催生了"脱欧"公投。而英国主要政党围绕公投结果的纷争与博弈,则使得"脱欧"进程更加曲折动荡、乱象丛生,导致英国政党政治版图进一步分化重组,社会分裂加剧,"脱欧"的负面示范效应不断外溢。理解当前"脱欧"僵局,必须回溯到政党政治中,审视英国主流政党有关"脱欧"的主要立场与态度,从而发现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70年代,"样板戏"以其激烈的政治化本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政治发展进程。"样板戏"属于形式"共意",体现着单向度的国家意识形态规制。"样板戏"是高度概念化意义系统:在政治结构上,"样板戏"将领袖、政党神圣化;在社会结构上,"样板戏"将阶级、阶级斗争绝对化;在道德文化结构上,"样板戏"将禁欲主义、奉献精神等极致化;在经济结构上,"样板戏"将经济政治化奉为常态。"样板戏"运动中,"共意"形塑的实践体现出相互联系的动员化操作、标准化程序与仪式化展示等三者统一。"样板戏"在实践中发挥着合法性、整合性与提取性等相互联系的功能。然而,"样板戏"既缺乏社会政治文化支撑,又由于意识形态刚性而不能创新,在存续十多年后最终被横扫进历史的暗角。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的概念,并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进一步发展.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点出发,可以正确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遏到的普遍性问题,也有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的特殊性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冷静分析,可以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朝代顺应历史则兴,脱轨则衰.大汉、大唐和大清作为史学界公认的盛世年华,都曾长时间地承载过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劲、文化发达的璀璨荣耀.梳理繁华盛世的国际交往与对外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朝代的兴盛与落寂.  相似文献   

20.
今日之德国,被某些历史学家和国际政治评论家称之为2 O世纪世界上少有的赢家之一,认为它是先输而后赢.20世纪的德国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清晰的画面:在本世纪前半叶大部分时间里德国走了一条战争一失败一再战争一再失败,直至彻底崩溃之路,一条充满血与泪、掠夺与扩张之路.作为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它往往被与历史罪人联系在一起.在后半叶德国走了一条被分割与被分裂、在冷战中谋求发展、直到实现国家统一和重新崛起之路,终于抛掉了"政治侏儒"的帽子,圆了孜孜以求的"经济巨人+政治巨人"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