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红卫兵到一代思考者 T:许多当年曾肓目而狂热地投入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坎坷后,又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到改革的行列中。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社会历史现象。我们需要研究,从单纯而盲目的红卫兵到成熟而理智的思考者,他们的思想经历了哪些变化?从红卫兵的狂热到投身改革的热忱,这之间又有什么逻辑联系和区别?这些人的思想变化是否代表和揭示了这一代人思想和性格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G:我认为有这样三个事件可以大致勾勒出我们这代人自文革以来的思想轨迹:“八·一八”、天安门事件和改革。“八一八”是我们这代人置信不疑地卷入文化革命的象征;天安门事件是我们这代人殊途同归普遍觉醒的标志;而改革则是我们在共同的经历和思索中的必然选择。在这二十年中,我们这些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2.
一、两个互为因果的“模式”在研读诸多描述中国青年运动史的书籍时,有一个问题屡屡引起我的关注,它就是青年运动中反复出现的“激进主义”——“民族主义”这一组历史命题。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城市青年的激进主义,从“九·一八”、“一二·九”学运到共和国成立四十年来的“大跃进”、“红卫兵”运动,乃至80年代后期的“学潮”中,看到这两个历史命题的诸多影子。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激进主义”与“民  相似文献   

3.
“红卫兵”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是指“文革”初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初高中生。“红卫兵运动”的实际概念是短暂,基本上从1960年“文革”始到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止。“红卫兵”已成为历史。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青年,他们社会化的道路是独特的,在他们的社会政治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笔者试图从中窥视这些青年成长的规律。 一、角色的剧变——人格的早熟与社会化的纷扰 红卫兵是“文革”的发动者——毛泽东主席的宠儿,从实际上看,是“文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4.
陈鲁民 《民主》2006,(7):41-41
李瑞环同志的新著《学哲学用哲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读来受益匪浅。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不仅是运用辩证法的高手,而且还是历史感很强的智者,他的历史观,凝重、睿智、达观、清醒,他以一个政治家几十年的亲身体会,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可以给人们很多启迪。“我们是历史中的人,我们也是历史中的一段,我们现在评价历史,将来历史也会评价我们。”(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下同)的确,一个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不论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终此一生,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都会在历史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5.
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册页,我们会发现,很少有哪代青年象在十年动乱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代青年那样,有着如此奇特而曲折的经历:他们曾做为国家的小主人,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沭浴着共和国第一道金色的阳光;他们也曾在文化革命中做为被教育、被改造的对象,不能见容于中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曾是极“左”理论狂热而虔诚的信仰者,以红卫兵运动的方式率先卷入十年动乱;他们也曾是那埸噩梦最早的醒悟者之一,在天安门广埸发出了“我们要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呐喊;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徬徨过、颓丧过,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他们又被称为“思考的一代”“行动的一代”,无论在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在对现实的改革中,都显示着他们所独有的深刻、勇敢和热情。这是有着复杂而特殊性格和特点的一代人。他们的经历是我们的民族和党在建国后五十多年来的历史道路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姓“社”,也就是说,在各式各样的和谐社会中,我们选择的是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应当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出现过“和谐”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漫长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历朝历代的“盛世”,都可以说是“传统的和谐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也有各种形式。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统一律令和度量衡,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载,秦始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当削弱,而应当加强。”这是我们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如何卓有成效地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总体看,这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几年,不少企业和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创造了一些新经验、新办法,把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生动活泼,真正收到了实效。为了交流这方面的经验,研究探讨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我们从本期起,开辟《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专栏,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9.
任硌  刘海 《瞭望》2003,(10)
十六大后的中国再度掀起“加快发展”的浪潮。地方政府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述了本地的发展目标和大政方略,而从地方党政“一把手”在履任之初最先抓的或者优先考虑的事情上,又可以观察他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省一级领导干部,如何带领本地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攸关全局。囿于篇幅,我们只从东中西部备选择了几个省市作为观察对象,但从中我们还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十六大后新形成的各地的党政领导班子,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务实谋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省级领导班子的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0.
十年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但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由于受前一段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艰苦奋斗的意识淡漠了,享乐至上,讲究吃穿、穷奢极侈,鄙视劳动,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因此,要不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是一个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艰苦奋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纵观我国历史,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艰苦创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翻开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册,我们更可以看到,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相似文献   

11.
早在1899年,列宁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讲过这样一段十分精彩的话:“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对这段话尽管人们都比较熟悉,但是每次读起来它都给人以新的启迪并且引起人们深深的回味。历史在前进,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决不应停止不前,它应当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对毛主席的“老三篇”的学习。因为在党看来,无论是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赞扬,还是对张思德、白求恩同志的缅怀,其核心都是为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其目的,都是为了共产党人能:“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重视并不断倡导全党学习“老三篇”的根本原因。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对“老三篇”中所倡导的精神有了怀疑。因此,在新形势下,倡导重温“老三篇”,应澄…  相似文献   

13.
采取什么样的义利观,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史称“义利之辨”。这是因为,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也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不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义利观逐渐明确起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于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一论断明确界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采取一个什么样的义利观,这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14.
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社会生活到个人生活,变化之快已非“日新月异”所能形容,以至于任何一个未来学家都难以轻言未来一个世纪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不过,从人类社会生活当前的发展轨迹,从我们正在致力进行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一些可以预测的领域,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未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前景。人们在关注: 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国,在新的世纪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未来的变化,是无法准确预知的,何况这个世界的变化太快。然而,从人类社会生活当前的发展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事物的发展前…  相似文献   

15.
中庸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意义杨涯人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又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一条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认识这条规律,遵循这条规律,按这条规律办事,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7.
章剑锋 《各界》2010,(6):26-28
蒯大富,1967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文革”中,蒯大富是北京红卫兵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领导、参与了“文革”初期的一系列造反活动。“文革”后被判有期徒刑17年,先后被关押在北京和青海,出来后辗转到深圳经商。一波三折的变故,促使他由一个“红卫兵领袖”向普通人序列回归。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左”和右一直是围绕着党的事业积极健康向前发展的两个方面.右的东西可以断送党的事业、“左”也同样可以断送党的事业.这是我们党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用沉痛代价换来的一条深刻教训.“左”和右从社会属性上看,是一个认识问题,是一种对革命和建设中一些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的“十二大”是与“七大”具有同样历史意义的会议。“七大”的纲领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十二大”的纲领则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七大”为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十二大”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道路。因此,各行各业、各单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当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大题目,来自觉安排自己的活动,使自己的工作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总目标。离开这个大题目,轻则得小失大,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迷失方向。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探讨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想就此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1996年召开的全省党校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党校工作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省党校事业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宏伟目标,党校的每个部门和每一个成员都应当作出切实的努力。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省党校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应当作出特殊而重要的贡献。一、对实现党校工作“历史性跨越”的一点理解“跨越”的本意是指越过时间或空间的界限。所谓“历史性跨越”,就是指一项事业或工作的发展具有划分历史时期的意义,即再迈上一个历史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