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政党制度之“特色”:一种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政党基本理念、解决政党关系、处理政党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其基本架构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以协商和监督为内容,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不以谋取政权为目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减少政治成本,整合和消解派别政治,强化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有效组织国家政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世界政党制度,创造了政党组织模式,开创了新型政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随后,美国、法国等国也先后建立了政党组织。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前40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先后都出现了三次建党高潮。迄今为止,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000多个政党。人类社会有了政党,也就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封建君主政治的取代物,从狭义上理解,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从广义上理解,则是指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及其体制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时代的主题,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同时,左右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因素更加复杂,世界执政党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面对如此困境,世界政治党从党与国家、党与政权和党自身建设三个方面都进行了重要的调整,以符合全球化的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正是我党在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形势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规律,进行理论探讨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在政治上,是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为特征的领导与合作关系;在政权运作上,是以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特征的执政与参政关系;在利益关系上,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照顾同盟者具体利益为特征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在政党建设上,是以支持、帮助为本质属性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关系;在政治互动上,是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的民主协商关系。  相似文献   

5.
梁丽萍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其制度结构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在政权运作上,坚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取得和丧失政权,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政治学的重要话题。依循欧美国家与共产党国家产生的不同逻辑可以发现,共产党作为体制外政党,依靠大众动员取得政权;而在建立新的体制后,仍延续大众动员的思路,依靠大众动员进行国家建设却失去政权,其重要原因在于执政党没有实现从体制外政党组织到顺应国家建设的政党的变迁。因此,在国家建设中由大众动员惯常思维转变为制度化建设进路,是大众动员型政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途径的总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特征的简明扼要的概括。[1]我国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其固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已被建国以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所证实。本文拟就中国  相似文献   

8.
政党和传媒都是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工具。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传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整个19世纪,媒体还是报纸杂志一统天下。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问世以后,媒体的影响迅速扩大。在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和共和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在匹兹堡的一家电台进行历史上首次总统选举辩论,使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主张在同一时间通过电波传播到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党协商民主萌生于中国共产党为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开展的党派协商合作实践之中。"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新兴政权模式。"三三制"民主政权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政治形态,是对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初步实践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外交评论》2015,(4):124-136
"政党外交",是指一国之合法政党与他国政党或政党国际组织,为促进或影响国家关系、维护本国利益而进行的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主体上的合法性、功能目的上的国家政府属性,可谓政党外交概念内涵的核心。"政党外交"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术语,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但作为一种以政党为行为主体的外交形式,这种现象早已存在。政党外交主要起源于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和社会主义国家党际交往,二战后扩大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各类政党。中共政党外交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政党外交"这一概念的使用,体现和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共对外工作的重大转型,可以用作概括描述党的对外工作的最主要用语。  相似文献   

11.
多党合作与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有本质区别,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多党联合执政也有本质区别。多党合作是以多党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共同的社会责任为基础的。而一党制是一党独存,别无其他政党,或其他政党在历史上已被消灭或消亡,这一党又不允许成立其他政党。一党制以此为特征,不存在任何联合、求同、存异的必要。两党制的基本特征是摒两党以外的一切政党于政治竞争的法律边界之外。换言之,两党制未必  相似文献   

12.
政党文化探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 ,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他党的政党形象。政党文化是在以取得和维护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与一般组织文化相比 ,它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超越政党自身生存价值的目标和对社会文化影响巨大等特征。政党文化具有塑造政治精英、整合组织价值、铸造政党结构和制度、维持和延续政党生存、影响政党政策等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协商自觉,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巩固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间党派不断提升协商能力,为中共与中间党派开展协商提供可能。中共与中间党派主要依托"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和国民参政会展开形式多样的协商实践,确保了抗战的最终胜利。抗战时期中共与中间党派的协商实践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当前继续加强政党协商提供宝贵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党的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既体现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又受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对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进行了不懈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改革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主要是理顺党与国家政权、其他党派及社会团体的关系,既要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又充分发挥政权机关、民主党派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把掌握政权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首要任务。取得政权以后,每个执政党都把巩固和维护执政地位作为党的基本目标,由此出现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或其他政党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从一般政党执政的规律来考察,我们仍然需要遵循执政党运作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使党的执政能力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论参政党的角色定位与参政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目前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其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与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竞争性不同 ,它体现的是一种协商性的民主。在这一制度中 ,各政党与政权关系的确定性和党际关系的多重性 ,使参政党的角色定位问题成为既有一定难度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明确参政党的角色定位 ,确立参政党的参政原则 ,促进执政与参政的良性互动 ,对推动多党合作制度的创新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开展的政治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充分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在政党协商中,民主党派参与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是其作为政党的一种重要政治行为和作为,肩负着该党派的政治使命,体现着其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要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体现参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为,就必须不断提升党派的自身素质,加强党派在政党协商中职能履行和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18.
政党的活动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党的活动状况是政党生命力的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政党为了掌握或者夺取政权.为了实现该党的政治目标.为了增强该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必须对其党员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以增强他们的党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的党派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时期,围绕全民族抗战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派关系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党派关系虽然是一个历史问题,但研究它应该观照现实,现实是在历史积淀基础之上的延续.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既要依靠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要汲取历史经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党派关系及其特点,中国共产党处理党派关系的方针、策略、主要做法和历史经验,以及对当代政党关系发展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基石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突破了国际上传统的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模式束缚,不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动力,也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协商民主理论以理性的公共决策为核心,并暗合了我国的制度安排。以协商民主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进行本土化转换,深入探讨我国现行政党制度设计的理论支撑,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