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地方建立了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使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有所提高,政府威信和行政机关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行政首长出庭不出声现象却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行政机关的一把手端坐在法庭的被告席上,认真听取行政诉讼原告的诉求与主张,依法阐述行政机关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法律依据和执法程序规定等,平等地参加法庭辩论,这一幕将在宝山法院行政法庭上不断上演。2010年9月,宝山区政府向辖区内的各行政机关下发《宝山区加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意见(试行)》,第一次在制度上规范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  相似文献   

3.
严卫 《人大论坛》2006,(2):43-43
在正安县发生行政官司,行政机关法人代表必须出庭应诉。这是该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的《正安县人大常委会关于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诉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主持单位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是分管具体事务的负责人出庭应诉的一项诉讼活动。作为行政诉讼的重要形式,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承担着化解行政诉讼纠纷、树立法治政府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任务。当前,大力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实质性地解决行政争议、优化行政审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3,(1):5-5
据新华网沈阳2012年12月21日电。为健全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机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打造行政机关和法院的良性互动机制,辽宁省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纳入绩效考核,并拟适时出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这是记者从21日下午召开的辽宁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6.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一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制度设计,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行政审判制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司法实践显示,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着行政机关负责人范围过宽、出庭应诉案件不明确、不出庭惩戒措施乏力等问题,需要通过合理选择出庭应诉负责人、细化出庭事项范围、标定出庭次数比例以及强化惩戒处理措施等方面予以完善;制度在实践层面存在着出庭率低、消极应诉以及出庭应诉质效不佳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健全出庭案件法院裁量机制、出庭应诉联合互动机制、司法建议反馈工作机制、统计数据定期通报机制、行政应诉考核惩戒机制等措施全方位建构配套机制。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该项制度有效预防和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初心与价值,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审判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宁夏政报》2015,(6):40-42
<正>宁政办发[2015]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工作规定》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工作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指行政机关作为行政诉讼被告时,其相关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08,(11):5-5
新华社昆明10月17日电,云南省玉溪市政府近日作出规定,对四类比较重大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应当出庭应诉。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应诉的,将由监察部门进行“问责”。此前在2003年至2007年间,玉溪市法院系统共受理行政一审案件268件,其中行政机关“一把手”亲自出庭应诉的只有12件,比例为4.47%。  相似文献   

9.
“我十分赞同和支持行政领导出庭应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全心坚定地认为。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杨全心透视了行政领导出庭应诉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前,福泉市人民法院每年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基本上都是委托律师等代理人出庭应诉,行政首长(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出庭率为0。如何解决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存在的怕应诉、怕当被告、怕败诉影响威信等问题,促进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证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审判职权,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关注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民告官不见官",行政首长应诉率低是"民告官"案件审判中的一大尴尬。2015年5月,防城港市推进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仅半年,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从1.85%上升为12.5%。"民告官",老百姓最怕的是见不着官,苦苦准备的庭审,最后变成了自己在唱"独角戏"。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在防城港市法院积极推进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蔚然成风,开创防城港市行政审判工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3款对"被诉行政机关"、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人数、"应当出庭"、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被诉行政机关委托的人选、"相应的工作人员"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不便实践操作。据相关法律规定,"被诉行政机关"应认定为实施了被诉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出庭人数可规定为1名。条文中的"应当出庭",应据案件情形,或认定为强制性规定,或视为倡导性规定。认定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的正当理由,除了认可不可抗力的因素外,还应顾及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被诉行政机关所委托的人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律师或其他诉讼代理人。认定"相应的工作人员",既要从身份上考量,也要从工作的相关性上考量。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是反映依法行政的一面镜子,行政诉讼的处理情况以及行政机关在法院的应诉情况,正是检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和依法应诉能力的司法试金石——  相似文献   

14.
洪丰 《公民导刊》2012,(3):42-43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它对于控制公共权力滥用,保护人权,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规范行政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程序,规范和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3年7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和重庆市政府联合委托西南政法大学的有关专家起草了《重庆市行政程序条例(草案)》,这是全国第一部地方行政程序条例草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条例草案一直未能列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议程。"政府职能转变,程序合法性是关键,重庆可以率先进行尝试。"市人大代表吴永年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45号《重庆市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已经2010年12月27日市人民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希,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市长黄奇帆二○一一年一月五日第一条为规范本市行政机关行政应诉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的行政应诉行为,适用本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卫生计生系统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我委制定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7.
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办法 第一条为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8.
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是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行政诉讼结果,是检验依法行政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政府部门法定代表人理应出庭应诉,这样有利于掌握情况,有益于政府形象,有助于改进工作。重视应对行政诉讼,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关键在领导。行政领导不应诉的情况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9.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以行政机关名义对行政行为所引发的行政诉讼依法履行出庭应诉职责,有正当理由而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代为履行出庭应诉职责的制度。我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面临和谐因素缺乏、法治要素欠缺和敬业精神匮乏的困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应当推进行政应诉央地立法和谐互动以完善法律体系,分流出庭应诉案件以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的个体职责,构建行政水平测试制度以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法治能力,授权法院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以硬化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行政司法实践中,与民事诉讼不同的是,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行政机关,其首长很少出席法庭参加法庭审理活动,而直接由被告行政机关的代理人参加法庭审理,也即造成人们常说的"百姓告官不见官"的现象。文章从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必要性出发,分析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低的原因以及挑战,探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