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本身意义重大,事迹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红军游击队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同时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  相似文献   

2.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最终胜利,各游击区很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其重要原因。红军游击队在国民党政府的高压封锁中设法建立与群众的联系,在开展革命斗争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维护与群众的联系,获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并经受住了严酷斗争的考验,最终赢得了游击战争的胜利,这是群众路线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期,根据时局变化,响应党中央的精神,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方针、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谈判、动员了游击队下山改编,为南方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将士们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灵活的斗争方略,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同样是一部惊天动地的不朽史诗,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孕育出红军游击队豪气入云的革命精神,这就是: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视人民为亲生父母的精神;生为革命死不哭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是在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之后选择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确定红军作战行动方针和向外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7.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异常艰苦而曲折的斗争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坚决实行战略转变;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武装斗争与非武装的群众斗争以及建设游击根据地紧密结合;运用巧妙的斗争策略,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坚持共产党的旗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在这些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在华中地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卓越功勋,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极其艰难,甚至带有点悲壮,但又非常光荣的重要篇章。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对南方三年游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能够很快地创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因素是宣传工作紧紧为革命战争和苏维埃运动服务,以宣传工作推动革命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展,而"刻石宣传"是其重要的宣传手段。至今留存在原川陕革命根据地境内的大量红军石刻标语,内容丰富,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特色突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军队卓越奋斗的历史见证,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见证;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造的独特的大规模的宣传苏维埃和红四方面军的形式,是红四方面军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史上的一大创新;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的可靠的珍贵文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革命的政治内容与书法艺术较完美地结合的特色,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景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会师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桩重大事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四军的发展以及中央苏区的开辟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朱德为会师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赣南三整"保存了南昌起义的火种,为实现井冈山会师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成功发动了湘南暴动,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实现井冈山会师打下了现实基础;三是实现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为实现井冈山会师提供了战略战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否存有联系的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佐证,早在1928年,东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之间就建有联系。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并最终与江西红二、四团在东固的会师,是两支革命力量进一步加强融合。  相似文献   

13.
1929年初至1931年秋,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采取一系列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红军,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巩固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今天党和军队的建设仍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北方建立的巩固的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块革命根据地为红二十五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历尽艰难曲折,其历史经验为:坚定革命信念,努力不懈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挫折中不断摸索新的斗争方式和路径;从首先保存自己出发,正确估量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选择根据地的中心位置、发展方向、发展方式;根据地的各项政策都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求同存异,以革命大局为重。这些历史经验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朱毛两军会师井冈山八十周年。回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思考。其中之一就是,朱毛两军为什么会在井冈山会师?笔者认为,这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革命敌强我弱的形势,是朱毛两军会师偏远农村的必然方向;朱德、毛泽东在创建人民军队上的一致性,成为他们会师井冈山的内在必然;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的失败,为朱毛两军会师井冈山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中央红军开辟赣南、闽西中央苏区时期,成功地解决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四个重大问题即:走什么路,建什么党,建什么军,遵循什么样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其主要内涵为:一是开辟了中国革命新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二是制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纲领及其各项原则;三是确立了红军反"围剿"作战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四是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