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努力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创新机制、统筹兼顾抓好农村党的建设,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国际国内的大形势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依据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需要;实现党在新世纪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迫切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精神包括: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重点必须明确和掌握执政能力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根本措施就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党的建设科学化概括为树立科学理论、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完善科学制度、强化科学管理等几个方面。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之后向全党提出的又一重大任务和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追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方面的要求和体现,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认识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结果,是应对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化,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以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以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保证党的建设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要不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必须做到:一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三是贯彻改革创新精神,把握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四是探讨和掌握好为执政党建设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国际国内的大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依据主要有四点:一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需要;二是实现党在新世纪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三是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四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迫切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精神包括: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重点必须明确和掌握执政能力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根本措施就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关系到党能否存在和发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需要我们结合历史经验,结合时代的步伐.联系当前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形势,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积极践行。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需要,是实现党在新世纪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迫切需要,是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必须科学认识"三种执政",必须努力提高"五种能力",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核心是要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党内民主。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础上,从深入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发展,不断深化党的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用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推进党内民主的新方式,进行党建理论创新,从而推动党建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品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建理论的发展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建制度创新四个方面。用党建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既是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从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经历的90年历史进程出发,深入探讨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坚持学习,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忽视学习,党的事业就面临危亡.要建立健全党学习的科学机制、长效机制,切实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农民群众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现实。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落后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农民思想政治状况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在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提出这个新命题的理论依据,一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的时空观,二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命题的提出,是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要求;是发展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是坚持理论创新实践的要求;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三位一体”,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的鲜明特征。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又是同生并长,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既为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前提,也是推动党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武器。回顾党的建设与发展史,在党的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马克思主义教育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党发展遇到挫折时,都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继续深入开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概括作为我们党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成果,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其内在发展关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基础之上。它们统一的核心环节是主观和客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基本问题紧密相联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水平的提高,正是通过对这三个基本问题思考的深化和理论的发展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蕴含着把握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行动,实现它对当代中国的真理价值,集中表现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同质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最重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17.
论共产党治党治国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那么,他“新”在何处呢?从无产阶级政党治党治国这一角度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他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在执政过程中“如何治党”、“如何治国”的根本问题,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既相关联又有显著区别。中国化是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时代化是中国化、大众化的客观要求;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实现路径上,又与执政党、理论工作者、宣传媒体及实践工作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简称"三化"),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三化"是我们党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首要内容,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四项基本要求"的首要因素,成为探索和回答"四个重大问题"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