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来,暴力犯罪与暴力抗法日趋严重,在制服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警察在徒手擒徒手反抗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持械具反抗以及徒步追擒徒步逃跑的犯罪嫌疑人时,经常发生警察伤亡。因此,在擒获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动作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警察徒手防卫战术是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徒手采取合理、巧妙的方法来抗击犯罪嫌疑人的进攻,保护自身和他人不受侵犯。警察职业的这种特殊性要求其成员必须掌握某些特定的徒手防卫战术,具有熟练的徒手防卫能力,以保证在执行任务时能够防卫自我并制服罪犯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3.
临战武力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临战警察实施武力和违法犯罪嫌疑人武力反抗作出了低度、中度、中高度、高度、极高度五个级别层次的界定,并认为新形势下要合法、合理、公正、有效地实施武力,必须根据违法犯罪嫌疑人向警察武力反抗的级别程度上加高一级,才能有效压制和打击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反抗行为。  相似文献   

4.
警察使用警棍制服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方法,按照武力轻重可分为制服法、致伤法和致命(或致残)法三种。警察在对付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反抗时,应根据其反抗程度和身体强弱情况,依法酌情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警察队伍战斗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是公安机关软实力重要的表现部分,加强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的培养,可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的培养着重体现在体能、意识、技术技能、战术行动等方面,可通过在职培训、公安院校教育、个人锻炼等路径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立法对于警察使用徒手武力进行立法规制,既是完善警察使用武力法律制度、完备警察武力体系的要求,也是保障警察充分有效使用徒手武力、防范警察违法不当使用徒手武力的需要。我国宜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对其加以规制,既要规定适用于徒手武力在内的各种武力手段的共同规则,也要重点规定单独适用于徒手武力的特殊规则,主要是使用徒手武力的情形和禁则,从而将徒手武力的使用纳入法治轨道,给予充分的保障和严格的约束,使其在执法中发挥最佳作用。  相似文献   

7.
徒手防卫与控制训练是警察院校公安专业和在职民警培训的必修科目,同时也是警务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层民警大多数对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不是完全了解。民警自身的身体素质、单位领导的重视度都会影响民警徒手防卫与控制训练水平。通过转变对徒手防卫与控制训练影响因素的认识、加强警察的体能训练、加强实战案例分析来提高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过程控制的视角来看,讯问是一个有着固定话题的复杂的言语交际过程,是先发控制与后发控制、顺向控制与反向控制交织并存的动态过程。讯问中警察使用先发控制,依据讯问目的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从属问句,自然导入原初问语,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犯罪事实。当犯罪嫌疑人的答语偏离首发问语的本原控制时,警察可以在讯问过程中使用后发控制。  相似文献   

9.
警察的围捕工作,应该善于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巧用攻心战法,促使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直到主动缴械投降,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顺利完成抓捕任务,从而减少围捕过程中警察的伤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缉捕行动是人民警察与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生死搏斗,在缉捕行动中警察不但要与犯罪嫌疑人斗勇、斗力,更要斗智、斗谋。在警察查缉行动中运用攻心战术,以特殊信息媒介为武器,依据心理学原理,对其实施心理攻击,可以有效降低查缉行动的对抗性,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本文拟对警察查缉行动中攻心战术的概念、意义、类型及实施进行分析,以供查缉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齐某抢劫案为切入点,对于实施盗窃时以暴力抗拒抓捕而转化为抢劫罪这一规定进行反思。认为抗拒抓捕中的“抓捕”之暴力必须以制服犯罪嫌疑人为限度,如果是为了过度伤害犯罪嫌疑人的“抓捕”,犯罪嫌疑人可以进行反抗。进而对逆防卫行为的刑法正当性进行深入分析,用法律的利益平稳原理来确立逆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并提出逆防卫制度设立的可行性,最后,用逆防卫理论来分析齐某抢劫案的定性。  相似文献   

12.
对峙性抓捕是公安机关对持有杀伤性武器与公安机关进行公然对抗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一种特殊的抓捕行动。在对峙性抓捕中,犯罪嫌疑人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公安机关必须遵循抓捕的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抓捕策略,尽最大可能减少抓捕可能造成的危险。有备型抓捕方案的设计和遭遇型抓捕方案的设计是比较常用的对峙性抓捕方案。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司法解释只明确规定了入户盗窃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可以直接转化为入户抢劫,而对于入户抢夺、诈骗在同等情形下是否可以直接转化为入户抢劫无明确规定。但是,事实上入户抢劫在入户前无需具备抢劫等犯罪目的。入户抢劫的核心要件不在于"入户"行为本身的非法性,而在于行为人利用了入户后形成的环境优势。司法解释对于入户盗窃的转化规定不应是法律拟制而应是注意规定。基于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入户抢夺、诈骗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可以直接转化为入户抢劫。  相似文献   

14.
持爆炸物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的暴力性犯罪,缉捕行动时应快速、准确地搜集相关情报,有效、严密地控制现场,灵活运用战术,缓解现场气氛,足智善谋,谨慎处置,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5.
卧底警察通过“同囚”与伪装犯罪嫌疑人之朋友的方式获取的犯罪嫌疑人陈述具有证据能力,而通过伪装成与犯罪嫌疑人具有特殊关系的人员荻取的犯罪嫌疑人陈述则不具有证据能力;在卧底中通过监听的方式获取的犯罪嫌疑人陈述是否具有证据能力,视不同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仪式与暴力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在古旧的刑罚体系中,绘制仪、耙等工具以不同的功能在十二个小时的行刑仪式中展演暴力;而人则在仪式化的暴力下,被降级为动物性、工具性的存在,丧失反抗能力,臣服于暴力。作品中新指挥官上任后的新时代,仪式式微,权力空间从公共景观转向封闭场所,惩罚对象从肉体转向灵魂,暴力隐匿。但是,式微的仪式仍有着潜在的力量,暴力终会以某种形式复归。  相似文献   

17.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传统性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因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防治校园暴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爆炸劫持人质案件是一种采用爆炸手段劫持人质,迫使第三方或人质满足犯罪嫌疑人某种要求的犯罪案件。近些年该类犯罪数量不断增多,手段趋于智能化,由于该类案件暴力特征明显,如果处置不利会给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应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一些典型爆炸劫持案件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案件侦查的实践,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爆炸劫持人质案件的特征、基本原则,以提出一般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9.
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审查与确定,直接关系到对犯罪嫌疑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是否从轻或减轻处罚,以及是否适用死刑等问题。在对证明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种类作出分析,并探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认定困难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审查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微表情分析技术是指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效刺激时出现的面部微表情来分析其情绪状态及口供真伪的一项侦查技术,不属于技术侦查的范畴。微表情分析技术具有判断嫌疑程度、甄别口供真伪、摸透嫌犯心理和扩大侦查线索四大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同时满足找准基线、有效刺激、顺利捕捉和适当推导四个条件。目前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个别办案机关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要注意理性应用:对于犯罪嫌疑人面部肌肉的运动变化要综合考量;进行微表情分析不能妄下结论;结合微表情、微动作与微语言来甄别口供真伪更为稳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