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傣族封建社会的封建地租形态调查资料,就其地租形态及其主要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一、村社、负担户和封建地租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研究封建地租必须首先研究每个民族的封建社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二元宗教文化特色。在传统聚落原始规划思想中 ,凝聚着古代百越文化、傣族村社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内涵。研究其文化内涵 ,探索其演变规律 ,对科学规划傣族小城镇和发展傣家“乡村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傣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景谷、孟连、耿马、元江、新平、双江、金平等县。傣族人民热爱艺术、能歌善舞,傣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列宁说:“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持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解放前,不同地区的傣族处于封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但都自上而下有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制订有维护封建秩序的法律。西双版纳傣族统治者,颁布有许多成文法规和条例。这些法规充分反映了各级封建统治者的意志。解放时搜集到的法律条例有《民刑诉讼法规》、《封建负担法规》、《等级  相似文献   

5.
陈亚颦  马黎 《思想战线》2008,34(1):13-16
从环境感知行为的视角研究傣族地域文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把宏观地域环境置于人类的主观意识知觉中,进而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地域景观不再是自在情景,而是可供傣族阅读的文本,傣族按照特定的阐释方式行动,形成生态节制行为,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傣族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景观.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西双版纳傣族环境感知意识的第一手资料,并用模糊集数学评价方法对环境感知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7.
勤奋耕耘立意创新──评《泐史研究》周芳《泐史》是记载西双版纳傣族历史的史书,历来被研究傣族史的学者所重视。迄今为止,泽为汉文的各种《泐史》版本已有十五种之多。汉文史籍中关于西双版纳傣族历史的记载不多,因此,李拂一先生在48年前编译的《泐史》显得尤为珍...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西双版纳集聚了13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傣族章哈""基诺太阳鼓""布朗弹唱""傣族医药"等各民族文化都在当地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可以说,到西双版纳的游客既是冲着当地的美景,也是冲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去的。而当地人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又是怎么想的呢?在西双版纳,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傣医院的医生,还是一般的演职人员,从他们的言谈中,  相似文献   

9.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神话传说中的水、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和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人生礼仪中的用水习俗等四个方面.对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其相关的用水习俗进行了深入的研宄与探索.文章认为,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和水知识,是傣族水文化的核心,在傣族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成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最后一块绿洲.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泰国泼水节     
泰国什么节日最值得看?首推泼水节。泼水节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傣族的节日。西双版纳等傣族聚居地,年年都要过泼水节。盛大的场面、欢乐的气氛,似乎已经耳熟能详。但来到泰国亲身参加泼水节,你的感受会很不一般。  相似文献   

12.
赞哈是傣族的民间歌手,他们遍布西双版纳的每个村寨。每逢民族节日,或者结婚、贺新房等喜庆日子,他们就用自己的歌声,给乡亲们带来祝福和欢乐。赞哈的演唱,成了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粗略统计,西双版纳就有一千三百多个赞哈。他们在宣传  相似文献   

13.
赞哈的贡献     
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生活中,若干世纪以来存在着专业的民间艺人“赞哈”。他们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傣族传统文学的继承者、传播者、创作者。他们的贡献值得称颂。第一,赞哈的歌声丰富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丰富了傣族文学。傣族一切喜庆婚丧大事、大小节日都需要赞哈的歌声增添光彩。盖新房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的大喜事。盖新房要请赞哈来唱贺歌,这是古远流传下来的习俗。《盖屋》正是赞哈们一直传唱下来的唱词,它是一幅傣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的素描画。它歌唱了盖房的整个过程,从计  相似文献   

14.
正火花传统技艺在产业化道路上遇到的困境,反映了我国特定领域传统手工业被迫卷入充满竞争的商品化市场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难题。火花火花是傣族传统手工业品。燃放火花在傣族传统文化中标志一个仪式的结束,或者在节日中增加节日氛围。在傣族民族节日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州庆等民族节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州市     
《创造》2009,(11):18-18
西双版纳:首个傣文网站 中国第一个傣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建成开通,在为国内外傣族同胞提供一个现代化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而又特别善良的民族。不论在历史上或现实中,傣族社会的刑事犯罪都较少,群众之间友爱而谦和,社会公德受到较好的遵从。在历史上傣族社会又比较稳定。在西双版纳地区,公元1180年建立的景龙金殿国,从第一代召片领——叭真算起,共传袭了三十八代,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后近八百年。这样稳定的政权,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在此,我们还没有能力来全面评价傣族和平、善良的民族精神,也难于对景龙金殿国三十八代统治的历史功过作出评说,我们只感到,傣族这种民族精神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同傣族古代较为系  相似文献   

17.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18.
这是傣族函授学员波京为函授大学唱的一支赞歌。在西双版纳,到处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歌声。从澜沧江畔到孔明山下,从傣家竹楼到农场新家,那儿不在谈论着函授大学?工、农、兵、学、商,党、政、工、团、妇,都在抓函授教育。许多同志说:函授教育为教育革命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为边疆农村培育着一批新战士,大家怎能不从心底里喜  相似文献   

19.
对西双版纳的神往来自于小时候家里挂的一幅窗帘:在挺拔伟岸的椰子树丛中,曲线优美、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或挑担前行,或临水梳妆,或婆娑起舞,她们曼妙轻盈的身姿如同仙女一般构成一幅绝妙的傣族生活风情画,令我着迷。那时我就想,如果世上真的有古书上写的世外桃源的话,那一定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  相似文献   

20.
邓永进 《思想战线》2008,34(3):81-86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活态文化大量存在,且顽强传承.究其原因有六:一是环境封闭、严峻、独特;二是傣族众多、聚居、发达;三是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四是区城自治、民族政策落实;五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六是傣族性格逍遥、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