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翻供、翻证现象,以涂某某受贿再审案为分析样本,总结了当前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言词证据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翻供、翻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再审案件中的翻供、翻证,要牢固树立证据裁判意识,充分运用"常识、常情、常理"等经验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理性审查判断翻供、翻证,以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后的内心确信"状态。结合司法实践,归纳了在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审查判断"翻供"后的口供、"翻证"后的证言的基本策略,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规定为刑事诉讼的七种证据之一;但口供的特点又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及案件证据运用和认定的难度.理性分析翻供理由及认定与否理由,掌握被告人翻供案件证据认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口供证据的保障制度,减少或预防翻供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实体真实主义为理论基础,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在制度设计上秉承“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不枉不纵”的原则而走向了一种司法理想主义。然而,司法实践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汲取“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精华,科学重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对于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重构,还是对于一个法治国家的建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告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规定为刑事诉讼的七种证据之一;但口供的特点又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及案件证据运用和认定的难度。规范口供运用和认定的法律标准、刑事证据规则和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的相关理论,才能正确地审查判断与认定口供。  相似文献   

5.
行贿人的证言在受贿案件的证据体系中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行贿人翻证,与其证言相关的犯罪事实极有可能因无法做到“供证一致”而难以被认定。基于避免惩处危险、维护人际关系、平衡个体情感等特殊因素的考量,行贿人证言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其往往围绕案件的构成要件事实和取证程序等进行翻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证据制度、辩护制度等诉讼制度,但同时也给司法机关应对行贿人的翻证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此,可从具体操作和制度设计两个层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6.
刑事再审证据集中折射出一国法治理念、刑事立法价值、人权保护等诸多方面,也是最为复杂、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类证据。其与普通证据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性,也具有独有的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刑事再审证据存在较多的争议与质疑,根本原因即在于未能构建起刑事再审证据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就刑事再审证据的概念、分类、价值、内容、采证等一些基础问题展开研究,并尝试提出了若干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成为受理民事再审申请案件的主要管辖法院,民事申请再审作为独立诉讼程序正面临着重重困境。能动司法理念的提出,为解决民事再审工作困难指明了出路。中国语境下"能动司法"与美国"司法能动"有本质的区别,对"能动司法"的适度限制是"能动司法"意涵中的应有之义,通过能动司法制度建设,具体包括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的制度建设,解决民事再审审查工作中案多人少、涉诉信访压力大、各地裁定再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缺陷及其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诉讼实体真实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在制度设计上呈现出诸多缺陷。“无限申诉、无限再审”再审模式严重窒息着我国司法权威的生成并动摇着人们对司法的信任和尊重。用现代司法理念具体分析了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制度重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刑事再审证据集中折射出一国法治理念、刑事立法价值、人权保护等诸多方面,也是最为复杂、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类证据。其与普通证据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性,也具有独特的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刑事再审证据存在较多的争议与质疑,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构建起刑事再审证据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就刑事再审证据的概念、分类、价值、内容、采证等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刑事再审程序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程序之一,近年来备受法学界所诟病.究其原因,既有具体程序技术性设置方面的不科学,也有司法理念预设的过于理想化.更有司法体制方面的缺陷,同时,法院提起再审程序与“一事不再理”或“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也存在冲突。我们应正式确认“一事不再理”原则,可以在宪法中对“一事不再理”原则作出原则性规定,也可以在改革措施上规定“我国公民若依刑事程序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享有不得就同一罪名再接受审判或惩罚的权利”。刑事再审的理念追求的应是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二者的平衡,以实现司法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两法衔接”中的证据运用问题在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体现,第52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意味着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有利于推动“两法衔接”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诉讼的效率。在“两法衔接”的过程中,离不开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而行政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有效衔接的途径离不开检察机关在落实法律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合法、公正地收集、审查、运用证据。因此,落实到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依法实行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性手段在于证据的合理运用和判断。本文将从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多个角度,旨在新刑诉法实施的契机下,立足检察职能,以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下对行政证据合法性审查为视角,分析论证行政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实施两年多的时间里,司法实践中常常遇到因审判监督程序的"审查"和"再审"分段进行而导致重复审理,造成司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对"再审之诉"基本含义的研究,深入分析产生实务难点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将审查和再审两个阶段"合二为一",确立"以提审为原则,以指令再审为补充,以指定再审为例外"以及"一个法院只能再审一次"的再审之诉管辖规则,统一并适当提高再审之诉中审查和再审两个阶段的证明标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再审审查阶段,如果该再审是由当事人提起的,当事人有权撤诉;再审阶段一般不准许当事人撤诉.由当事人提起的再审审查案件中,人民法院应对原审裁判和再审申请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依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再审案件,若双方当事人在再审中达成的和解协议不存在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法院应准许原审原告申请撤诉.  相似文献   

14.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又称刑事再审程序,当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程序启动主体的规定欠科学性,再审理由规定过于笼统,再审程序与监督程序统称审判监督程序不科学,再审次数以及申诉时间无限浪费司法资源等。因此,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必须在包括启动主体、再审理由、再审程序与监督程序分立、再审次数和时间限制等制度方面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5.
法官对刑事证据的认证,实际上就是对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根据司法实践,法官对刑事证据的认证方法有综合比较法、鉴定法、对质法等六种.  相似文献   

16.
刑事再审程序是对已生效裁判是否符合正当性、合法性要求的重新审视的司法程序,是追求刑事诉讼活动根本宗旨的体现。在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是关系维护基本人权和保障法律尊严的重要举措。刑事再审中的启动程序是其重中之重。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制度和理念,在我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完善我国再审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7.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既是完善司法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法治自主型进路的选择。解决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入法后在司法实践中呈现的问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从充分保障下级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正确处理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与民事抗诉的关系、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备案程序、构建人民法院专门性审查机制、培养和建立外部运行司法生态等不同角度和层面共同完善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事再审立案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再审程序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再审立案环节。在司法实践中,再审立案工作在立案审查的主体、审查的方式和范围等方面都很混乱,其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再审程序是当事人诉权和法院自由裁量权相互作用下的特殊程序,也没有认识到立案审查的相对独立性。应当从司法实际出发建构再审立案程序。  相似文献   

19.
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经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被改判无罪,该案存在再审程序启动难、审理难等问题,但再审与"缺席审理"并不冲突.该案再审对原审部分证据的取舍表明,应适用现行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规定审查存疑证据.该案再审对改进我国再审审查模式以及保障当事人申诉制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要注意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在收集和使用证据时要注意依法对证据形式的转换,注意对预谋案件的取证问题,注意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以适应刑事审判工作的需要,保证刑事诉讼法的正确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