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台声》2017,(6)
<正>以《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为代表的文化综艺节目日趋受到观众的喜爱,并相继在各媒体平台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效应,引发了社会范围内的讨论。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鼓风加油。携这股"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两会上居高不下,是各个代表委员思考议案提案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9,(23)
<正>11月22日至25日,以"凤山文化·两岸同根·丝路扬帆"为主题的第七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在福建南安市诗山镇凤山寺举办,来自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凤山寺主要分庙代表、中华凤山广泽尊王文化交流协会领导班子成员、大陆各地商会代表,台港澳、海外南安社团代表等千余人齐聚一堂,虔诚祭谒广泽尊王,共祈国运昌隆、社会和谐。本届凤山旅游节以"凤山文化·两岸同根·丝路扬帆"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发展对道德具有影响和规范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内核,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提升的思想基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作用,在遵循唯物史观原则的基础上,从内容维度和方式维度探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实现路径,实现同步同向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襄阳市襄州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实施代表法,不断深化代表工作认识,积极开展"双岗建功"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强化阵地建设,着力打造代表"双岗建功"的平台实践中我们感到,代表没有活动阵地,"双岗建功"活动就难以开展;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不好,代表工作就难以活跃;代表活动阵地不规范,代表活动的效果就难以显现。两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内存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是中华法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军事实践和中华法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军事法律文化的特点:兵农合一、奖励耕战的国防法制观和义战、慎战的国防法制原则;君主专权、法自君出的专制独裁;"制必先定"、"以治为胜"的以法治军思想;兼容礼刑、出礼入刑的法制方针,等等。  相似文献   

6.
李宁 《群众》2014,(5):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不仅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善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不丧失自我,走出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正确的理解,也需要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当代典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向世界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理念;将中华"和"文化视为维护国际关系的准则;用中华"和"文化化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依靠中华"和"文化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和"文化理念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为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尹丽 《公民导刊》2016,(8):56-57
正尊重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在中华法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人(民)本思想。《尚书》中写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种人(民)本主义,是中华法文化的核心价值西学对中国法文化也有积极的影响.但不能一切以西学为准  相似文献   

9.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函陵 《台声》2014,(7):40-41
<正>6月20日至26日,第6届海峡百姓论坛在台湾高雄隆重举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与宗亲代表1500余人参加论坛,与会的两岸基层宗亲代表涉及60多个姓氏。本届论坛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溯姓氏之源流,传华夏之文明,架宗亲交流之桥梁,谋两岸百姓之福祉,通过"姓氏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海峡百姓"百幅"书画展、两岸各同姓氏宗亲对接等活动,增进两岸同胞的血  相似文献   

11.
诸法合体的观念统领了我国古代自《法经》以来的各种成文法的编纂体例。随着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标志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始,近代刑法观念产生了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在改革旧法体系的问题上,刑法独立的主张并非首先提出,而是先有人提倡制定商法,继而刑法独立的观念才孕育而生。从诸法合体到刑法独立是一步重开历史先河的转变,究竟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观念裂变?诸法合体是中国古代农业自然经济、封建集权政治、及律学传统的产物;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学为刑法独立的观念创造了条件,共同推动它由萌芽、发展、成熟,到最终成功运用在立法实践中。近代刑法观念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意义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3.
系统论视野下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礼与法共同运作的有机体。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问题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视角多采用历史分析法,从礼与法的起源、各自的作用、国家主义的立场等方面予以探讨,这对于明晰两者关系、理解中华法系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颇有助益的。本文尝试着将卢曼的法律社会学的系统论导入礼法关系的分析架构中。中国古代社会本身是由礼与法构成的独特社会结构,本文并非指涉礼法关系的内部结构,而是从社会结构这一个外部的视角,以系统论的思路与方法探究两者的关系,以系统功能分化的理论探究中国古代礼与法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悖论,表明在中国古代礼法没有相对的系统分立,而是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苗族形成了有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进行社会管理的“习惯法” ,如“议榔” ,“理老” ,“鼓社”等。它们成为特定群体认可和遵循的“法”。在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 ,分析和探索贵州苗族法律文化 ,旨在加深对民族地区的法律文化的了解 ,积极推动现实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5.
滇国法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慧 《思想战线》2003,29(2):58-64
滇国为春秋至汉代我国西南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由于文献资料的阙如,滇国的法制状况鲜为人知,但从不断发现的丰富考古资料来对应文献记载研究,仍可以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行政建置、刑事、民事、习惯法等方面对滇国的法制状况进行探讨,大致勾勒出滇国法制的概貌和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法律移植论和本土资源说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两种理论也在互相借鉴、吸收之中。法治本质应是平民主义的 ,立法者应更多地从民众立场出发进行法律移植 ,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皋陶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之一,史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尤其是其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有些方面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提供了重要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系列因"助人行为"反被诬陷的案件时有发生。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之中,公民的道德建设尚未完全实现,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如何运用法律在维护人们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引导着道德建设,值得人们去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助人行为"立法、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以及现行法律对"助人行为"立法的情况,指出了立法层面上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