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在统计收入、隐性收入上差距不断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城乡产业特性差异、非均衡发展战略、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等原因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解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经勇 《学习论坛》2009,25(12):28-30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比较小,其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农村生产要素只能在农村范围内组合。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市场取向目标的确立及其向纵深推进,农村生产要素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农民不能同步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增长成果,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在新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为重要。本文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视农村教育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泰尔指数,对1999-2009年间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的非均衡程度进行了测量。通过考察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变动状况、了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之后,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人力资本差异、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以及城乡财政支持力度差异四方面来提出缩小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扩大。扩大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受教育机会差异、市场化因素、制度和政策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许经勇 《学习论坛》2008,(10):56-5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启动的,尔后逐渐地向城市推进.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以权利义务不平等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即偏爱城市的二元结构体制从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并因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重点的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7.
曲延春 《理论学刊》2020,(1):97-104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还是居民收入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实现城乡由"二元"到"一体"的转变。当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产业融合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农村资源要素单向流出较多、城乡双向流动不畅;城市环境压力不断转嫁、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突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这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根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城乡融合的保障;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这是城乡融合的关键;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这是城乡融合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但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日益严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应强化政府的调控能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加强法制建设、缩小区位差距、调整农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总而言之,就是要加大多予力度,要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对农村投入增长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三个方面。基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主要包括分配政策中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有所弱化,初次分配未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对生产要素占有上的不公平导致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等四个方面。为此,破解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困境,应切实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政策中效率和公平二者不可偏废;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城乡之间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全面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城乡发展差距的人力资本解释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人力资本在城市和农村具有不同的溢出效应,农村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外溢性特征,而城市人力资本则具有强烈的内溢性特征。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城市人力资本则形不成对农村的支持。建国以来城乡之间在人力资本投入及形成后的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上,都存在着城市对农村的“剥夺”,而且这种剥夺远远超过了人们常常提到的以往和正在进行的对农民利益的三次“剥夺”。我们认为,政府在着手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时,应该从根本上即从人力资本投资及完善农村人力资本运行环境上入手,使农村人力资本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很好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城市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城乡发展的空间形态变迁、行政区域的大幅度调整、组织结构与治理职能的深刻变革,促使基层党建要以转型发展与之形成动态调适.、调适的逻辑基础在于党的组织创新要与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相适应,重点应从战略上构建具有社会整合力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创新多种党建覆盖形式,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把握着力点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发展的差距还在扩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是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准确把握并认真落实新农保试点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确保党的这一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着力拓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要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山西省近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数据资料为依据,根据持久收入假设理论建立消费函数模型来定量分析山西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当前影响山西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因此,只有通过加快山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手段,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从而在根本上开拓山西农村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是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一种新型政社权益关系结构状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目标和长远机制,而吸纳农村妇女参与政治则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目前,虽然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却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机制制约和现实困难,如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权和平等话语权保障机制滞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民主和法制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为此,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全面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一是构建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权益保障体系,二是培育乡村社会女性公民主体性政治文化,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社会女性公民组织化机制,四是完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动力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汾西县加楼村老年人养老基本上采取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这样一种农村养老格局,总体上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加楼村采取了发展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联系县劳动人事部门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这些都为我国农村养老工作新模式的确立提供了启示:要通过宣传教育,巩固家庭养老;要建立农村服务社区,发展有偿家政服务;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大力兴办老年活动场所;要努力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