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外僑胞一旦事業有成,大多會回祖籍地熱情相助,繁榮鄕里,造福桑梓。造福鄕里近幾年來,晉江縣海外僑胞在回故鄕興辦文敎衛生公益事業的同時,積極把資金投向興辦合作生產項目。據統計,華僑投資用於興修農田水利、作農業發展基金、架電綫辦電廠以及添置小型生產設備等共達三千多萬元。不少僑胞投資辦三資企業(獨資、合資、合作經營企業),把盈利用來興辦公益事業;有的支持學校辦工廠,把盈利作為學校經費和獎教獎學金等。龍湖鄕旅菲僑胞吳修籍先生,籌資二百萬元,購置先進設備,由鄕里提供地皮、廠房,合辦龍華食品廠,生產各種高級麵包,年盈利一百冬萬元。吳先生是菲律賓退休老企業家,兒孫們也都  相似文献   

2.
近幾年來,隨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上海市各寺廟的法務日益繁忙,國際佛寺來往也日益頻繁。據統計,上海玉佛寺一九七九年以來共接待了來自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信徒和賓客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其中香港的善男信女就有三十多萬人次。面對這種形勢,上海佛教界不但感到各寺廟原有僧侶人數不足,而且許多僧侶都已年邁,亟需培養接班人。佛學院的誕生三十多年前,玉佛寺曾經先後辦過學戒堂和佛學院,但後來都陸續停辦了。一九八一年五月,該寺首先恢復學戒堂,招收一些年輕人做小和尚。一九八三年,上海市佛教協會在學戒堂的基礎上正式創辦了上海佛學院。佛學院屬於中等專科學校性質,分正科和預科,招收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學制均爲兩年;至於研究班,那自然屬於大學性質了。現有來自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浙江、貴州、吉  相似文献   

3.
近年來,梅縣港、澳、台、僑‘三胞’眷屬利用外滙興辦實業已成熟潮。全縣有六千三百多戶投資兩千七百多萬元人民幣,辦起了種養業、商業、加工服務業、運輸業和建築業,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梅縣是廣東省著名僑鄉,旅外‘三胞’有五十多萬人,他們在當地的親屬二十九萬多人。一九八○年以來,全縣共有十一萬多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同胞回國觀光、探親旅遊,先後捐款捐物,興辦家鄉公益事業,折合人民幣五千多萬元。梅縣‘三胞’眷屬辦實業主要形式是: 利用僑資興辦種養業,為發展山區經濟服務。城東鎮書坑村旅港同胞鄧光衡先生,一九八四年為他的親屬投資在家鄉興建幸福果園,同時成立城東光衡福利基金會,由鄧光衡先生提供无息貸款五萬元人民幣幫助當地一百多戶‘三胞’眷属開山種果。現在城東镇大多‘三  相似文献   

4.
我是個中學教師,廣東台山人,今年四十四歲。我出生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一九六○年回國定居。一九六四年從廣東汕頭華僑補習學校高中畢業,同年九月考入廣州暨南大學。大學畢業後,一九七○年八月,我被分配到離台山縣城五六十里地的一所偏僻的農村中學教書,直到現在。我剛來到學校時,看到這裹許多農家的孩子都不上學,文化很落後。我就經常利用家訪的機會,動員他們讓孩子去讀書。  相似文献   

5.
上海歸僑、僑眷現有四十萬。他們在海外的親屬有三百萬人,分布於世界一百一十九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同胞在上海投資興辦的企業,佔全市現有“三資”(指中外台資、外國獨資、中外聯營企業)企業的百分之七十;投入的資金佔所有外資總額的百分之六十。華僑、港澳同胞去年捐助上海計人民幣六千六百萬元,其中百分之八十用於文教事業。八十二歲的邵逸夫先生現任香港邵氏影業公  相似文献   

6.
近幾年,山東威海市的僑資企業蓬勃興起。這個二十多萬人口的小城市,有歸僑、僑眷近萬人。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的五年間,他們總共集資一百六十三萬人民幣,先後辦起了僑資企業十三個,從業人員一千五百多人,總收入達一千多萬元。威海,位於山東半島的東北端,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工業、港口和旅遊城市(本刊一九八四年第十二期曾載文介紹),也是一個物產豐饒的僑鄉。這裏旅居港澳的同胞和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有兩萬多人,分佈於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特别是旅港同胞最多。一九八○年以來,威海市僑務部門認真落實僑務政策,調動了歸僑僑眷建設祖國、繁榮家鄉的積極性。  相似文献   

7.
在美國芝加哥北郊的艾雲斯頓小鎮上,有一家以經銷中國大陸出版的書刊而引人注目的‘北京書屋’。在这里,顧客不僅可以買到中國最近出版的書籍,訂閱百餘種中國期刊,還能瞭解到中國大陸的許多信息。每天都有不少美國人、旅美華僑和中國留學生光顧一這家書屋。人們稱它是‘中美人民的交誼所’。 這家書屋的主人是郑诚章先生,原籍江西鉛山縣,今年六十二歲。四十年代末離開大陸,曾到過台灣、泰國和美國等地,先後當過記者、編輯和教師。半輩子的筆墨生涯,使他對書業市場產生了特别的興趣。一九七一年他到美國芝加哥定居後,看到當地一家經銷中國大陸書刊的商店,由於營業不佳而遷走了。鄭先生為  相似文献   

8.
中等專業學校担負着培養中級專業幹部的任務。提高入學新生的質量,是達到為國家培養合格幹部的重要條件。為了保證錄取合格的新生入學,更好地照顧考生志願,今後中等專業學校招生工作,確定採取由學校自行單獨招生的辦法(同一地區或同性質的中等專業學校亦可組織聯合招生)。鑒於今後初級中學畢業學生數已大大超過高級中  相似文献   

9.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副司長的農開清,是四十年代歸國就讀中學的越南華僑。從外表上看,他與國內知識分子沒有什麼兩樣,甚至更敦厚,更樸實。任務將他推上了第一線一九五二年,農開清畢業於中山大學地質專業,被分配到地質部工作。當時部里只有二十幾人(現在六萬人),工程技術人員奇缺,又趕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初期,許多建設項目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全國歸國華僑代表大會已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舉行。大會審議通過了上屆委員會的工作報告,討論並修改了全國僑聯章程,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莊炎林當選為全國僑聯主席,上屆主席張國基老先生被推舉為名譽主席。隆重其事第四次僑代會是關係到幾千萬海外僑胞的大事,更是幾千萬歸國華僑、僑眷關心的大事。江澤民、李鵬、萬里等黨政要員均接見與會代表,並合影留念。江澤民、宋平、姬鵬飛、葉飛等高階層官員和各民主黨派、羣眾團體負責人都出席了大會開幕式。江澤民並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了重要講話,對廣大歸國華僑、僑眷及海外僑胞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强和國家經濟建設事業所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一九八七年八月中旬,來自世界十九個國家的三百多位漢語教師、學者和專家濟濟一堂,舉行了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討論會,研究如何對外國人和華裔、華僑子女進行漢語教學的問題。 現在,全世界有六十多個國家、一千多所各類學校開設漢語課,有些大學還設置了中文系。美國有二百所高等學校開办了漢語專業或設置了中文系,進修漢語的大學生有一萬三千人;日本上漢語課的在校生有十萬人;聯邦德國,一九八六年在各大學學漢語的人數有兩千名;澳大利亞已决定把漢語作為第一外語。在這種形勢下,繼一九八五年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後,又進行了第二次學術交流。在這屆漢語教學討論會上,常有一些論文或論  相似文献   

12.
在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的福建厦門市東南,有一座依山面海、景色幽美的校園,這便是厦門大學。一九二一年,愛國華僑陳嘉庚選定這寶地捐資辦學。六十多年過去了,厦大在東南亞名聲颇響,跨出校門的兩萬多畢業生中,不少名家學者已驰名海內外。厦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就坐落在建南大禮堂東側。它是中國政府承認的唯一一家面向世界招生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  相似文献   

13.
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大部份時間是在海外度過的。他得到了廣大華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因此他深刻地認識到華僑是革命力量的重要源泉之一。爲了更好地發動華僑中的洪門人士支持和參加革命,中山先生曾經親自加入美洲華僑洪門團體,並爲之重訂章程,整頓組織。他和華僑有着深切的感情和血肉的聯繫。在歷次起義中,中山先生都得到了華僑在經濟上的援助。許多華僑還直接參加了起義,捨身報國,十分英勇。在一九一一年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二十九名華僑。所以孫中山先生說:‘華僑有功革命’,‘華僑是革命之母’。辛亥革命以後,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曲折和激烈的鬥爭,完成了孫中山先生沒有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從此獲得了真正的獨立和自由。新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相似文献   

14.
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素有資助鄕里興辦文化教育事業的傳統。在當代,這一傳統繼續得到新一代華僑華人的繼承和光大。廣東梅州:創辦嘉應大學紀實梅州,古稱嘉應州两衩分萋镁雍M獾膬S胞仍喜自稱為嘉應州人,因此,他們捐資在這裏創辦的一所大學叫嘉應大學(簡稱嘉大)。嘉應大學校址在梅子崗,距梅州城東區二公里。該校從一九八四年七月籌建,一九八五年  相似文献   

15.
南陽市是河南省重點僑鄉之一。南陽市僑辦、僑聯注意解决歸僑、儒眷的實際問题,使他们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早在一九八四年,南陽市就安置了四户二十九位從蒙古回来的華僑在厂礦就業,並爲他们免費提供了较好的住房及傢具、自行車等生活用品。南陽捲煙厂的蒙古歸僑唐士和夫婦有七個子女,生活比较困難,僑辦主動和厂裏商量,每月除工资、獎金外,另補助他一百元。在僑辦的多方帮助下,學校免去了他幾個子女上學的學雜费;煤建公司破例發給他家兩個煤證,保證了他全家的生活用煤。爲了解决旅美華僑吴梅芳女士的家庭房産  相似文献   

16.
美國華僑總商會主席應行久先生在美國紐約華人、華僑界中,不僅是位有名望的企業家,而且還是一位在美東地區弘揚佛法的熱心人。靠六百美元起家應行久祖籍浙江寧波,一九一三年出生於上海,一九三三年就讀於上海聖方濟大學,?ビ  相似文献   

17.
關於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公費制度問題,本府在本年十月十九日發出的府教糜秘字第一七九號指示已經提到,應候上級政府通盤規定,再重新調整。最近我們奉到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頒佈的申請人民助學金辦法(後簡稱爲新辦法),我們應切實遵照辦理。查本省以往的公費制度中,除各級師範生外,還有大學生公費(三十七年秋季起改爲獎學会),國立中學於抗戰結束後還鄉復員學生公費,省立長沙高工委辦中技科學生公費(以上都是由僞教育部發給的),省立護士助產士職業學校學生公費,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農工鑛商科學生公費(以上  相似文献   

18.
華北地區擧辦的第一屆華僑、華裔青年夏令營早已結束了,但豐富的活動給營員們留下的印象是難忘的。參加這次活動的共有五十七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幾個在北京借讀的華僑、華裔青年學生代表也參加了活動。營員年齡大多在十七至三十歲之間,最小的僅八歲。營員中有教授、博士、僑團領袖、內科醫生,也有小學生、萬人、普通職員、家庭主婦,但大多數是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的祖籍分別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他們的父輩大多都曾在大陸各地學習、生活、工作過,如今在國外也都事業有成,不少人成爲居住國的華僑社團領袖。近幾年來,他們都來過大陸,耳聞目睹了大陸經濟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變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回來看看。這次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的僑務部門聯合舉辦的夏令營從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九日共二十天,活動內容很豐富。  相似文献   

19.
文化简讯     
一九六一年,全國僑聯第一任主席陳嘉庚率先提出在北京建造中國華僑历史博物館的倡議,並首捐五十萬元人民幣為建館資金。這個倡議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建館一事擱了下來。一九九一年在第七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召開時,人民代表葉佩英、楊兆輝提出了《籌建中國華僑历史博物館》的議案,在僑界代表中引起很大反響,六十多位人民代表在議案上簽名,贊成籌建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相似文献   

20.
近年來,中國大陸僑務部門參與創辦或由歸僑、僑眷集資興辦的各種企業(通稱僑屬企業)已發展到兩萬二千餘家,擁有職工二十八萬人,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經濟力量。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就鼓勵華僑和歸僑、僑眷投資辦廠,支援國家建設。然而僑屬企業的真正興起,還是最近幾年痪牌呔拍昱d建的福建泉州針織廠是全國第一家僑屬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