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网络消费文化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网络消费行为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是当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为优化我国网络消费文化建设,需要注重改善网络消费环境,推动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管理创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加强网络内容监管,推进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品质提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2.
高峰 《前沿》2014,(13):106-108
作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新引擎,文化消费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其文化消费状况及城乡差距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民生状况将直接对全国产生示范作用。本文将对环渤海地区城镇、农村文化消费状况及城乡差距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提出有助于推动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消费协同改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邓向阳 《理论月刊》2002,(12):46-48
消费文化是居民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文化的一种稳定性的共同信念。在现阶段,受我国传统文化、体制与制度以及居民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跨代型、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已构成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并对我国的消费需求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也需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5.
消费文化与青年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智君 《青年探索》2006,5(5):68-69,78
消费文化带来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也给青年的成长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带来了青年的认同危机。本文阐述消费文化对青年认同危机的影响:即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会对青年的现实认同产生强烈的破坏性;消费的私人化威胁到了青年自我的同一性;生活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青年极容易损害对他者的认同;对消费可能性的的畸形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的阶级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6.
胡纯华 《传承》2010,(18):86-87
通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当前社会文化价值多元的情形下,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观出现了偏差,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窘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当前社会文化价值多元的情形下,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观出现了偏差,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窘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消费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玲 《理论月刊》2005,(9):112-113
知识经济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从消费领域来看,知识经济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文化消费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经济赋予文化消费新的内涵,使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是对消费文化的歪曲,其实质是和消费文化背道而驰的。消费主义倡导单纯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而忽视消费的文化含量,正是消费文化所反对和批判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无穷的贻害。在对消费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要善于识别哪些是消费主义,哪些是真正的消费文化。以免把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混为一谈,不恰当地对消费文化的整体进行错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练红宇  夏敬标 《人民论坛》2011,(10):142-143
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层次决定了其不同的旅游消费过程。文化的发展变化会促使旅游主体消费行为方式发生变化,而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也表现出全新的文化走向。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走向集中表现在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旅游消费内容多样化和旅游消费方式多样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夏宝君  陈培爱 《求索》2011,(6):249-251
宋代市民文化主要表现于以城市消费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以市民文化娱乐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和具有商业精神的市民意识。文化市场的繁荣推动了市民文化传播的发展,文化消费也在这一过程中凸显诸多变迁:消费结构中的精神文化消费突出,文化消费主体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化消费实现世俗化,实现个人消费向公共消费的转变以及消费观念实现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层次决定了其不同的旅游消费过程。文化的发展变化会促使旅游主体消费行为方式发生变化,而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也表现出全新的文化走向。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走向集中表现在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旅游消费内容多样化和旅游消费方式多样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的必然性产物。消费文化注重于意义消费和符号价值的消费,其意义的核心指向是感受和体验性的审美活动。消费文化的审美表现,可以从商品艺术化、消费时尚化、消费景观化、消费文学文本化等四个维度进行审视。消费文化的审美优先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具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揭示和批判其由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局限性,是美学上的逻辑必然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劳作。  相似文献   

14.
消费文化的现实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文化在二战后逐渐成为欧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尽管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对消费文化提出质疑、分析和批判,但是消费文化仍然有蔓延的趋势.本文试对消费文化的定义,消费文化特征.消费文化的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正受到消费主义冲击的中国社会提供可借鉴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山区农民文化消费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传递农村文化的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健康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农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仍然偏低,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李惠峰  屈慧媛 《前沿》2013,(1):114-117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居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多少,可折射出该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民生基础状况。近年来内蒙古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用于文化消费支出占比并未相应增长。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自治区居民文化消费比重,方能打牢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民生基础。  相似文献   

17.
曹巧兰 《群众》2013,(10):20-21
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文化消费既是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对于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的时代意义格外凸显。  相似文献   

18.
周俊敏  马海燕 《求索》2011,(5):128-129,124
文化消费内涵着巨大的善,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价值,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使社会的精神、文化事业生机勃勃,产业得以发展,社会的文化、知识水平大幅提高,也带来了社会的康宁。其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价值实现的方面包括娱乐功能的过度化,精神追求的相对弱化,审美意识的淡化,与自然的隔绝等。建议以更开放的伦理理念看待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消费的发展,保障文化娱乐功能的正常发挥,增加快乐总量,但要控制过度的娱乐化,避免纵欲,特别要注意对青少年的影响,注重培养文化精神,提升文化消费中的审美品位,让更多的文化消费活动回归自然,享受更多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以白领为主的"拼车"现象在许多大中城市悄然兴起且迅速蔓延。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拼车"现象加以探讨,认为"拼"车消费既是对我国传统节俭消费文化观的创新,又是对西方现代消费文化理念的扬弃,应该加以倡导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郭景萍 《学习与实践》2012,(11):115-121
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相关特征。其一,消费文化的大众性与等级性。现代消费文化的愉悦性、世俗性、柔软性、平等性鼓励了消费的大众性特征,但"竞争"甚至是"区分"的消费模式却为等级性消费铺桥搭路。其二,消费文化的审美性与庸俗性。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走向娱乐化、感性化和享乐化,带来自身的庸俗化倾向。其三,消费文化的技术性与人文性。消费的科学技术化促使消费合理合法、使消费者坐享其成,但却使消费者某种程度上走向迷失。消费文化的"二律背反"面临着难以调和的困境,但却是可以选择的,引擎与控制来自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