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业兴  彭秋香 《传承》2009,(4):114-115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存在着重概念而轻生活、重表象而轻内心、重群族而轻个体的弊端,不利于真正考察当下文化的深层结构。从批判性的角度而言,当下"人心文化"的异化与畸变正在发生着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潜意识化,内在确立着文化的某些本质规定,比体制文化更具有深层结构功能。个体人心文化的异化与社会人心文化的畸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这分别表现为"人心向背"的畸变、整体性文化心理机制的畸变即恐惧心理的渗透和弥漫,以及人性/国民性内在结构的畸变即庸俗主义人性结构的定型化。  相似文献   

4.
蒋红 《思想战线》2004,30(4):15-18
文化哲学应当以理性关注人性 ,揭示人生的真谛。当代文化哲学是“属人”的哲学。实现理性与人性的结合 ,以理性引导人性 ,不仅是文化哲学本身的诉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哲学与人的相互接纳中 ,人提炼哲学 ,哲学改变人 ,理性与人性相携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5.
刘建涛  张俊芳  赵晓娜 《前沿》2012,(3):183-186
人性的贪婪、自私自利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为了避免由于人性的缺欠而引起道德败坏,社会混乱,必须建构至善主义文化以对抗、克制人性的缺欠。儒家、道家、耶稣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在东西方建构了各自的至善主义文化体系,以导人向善,止于至善。本文详细地阐释了儒家、道家、耶稣用什么方法建构了自己的至善主义文化体系及其内容,以解决自己时代甚至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自由主义的过度追求形成了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但推进西式自由民主普世化的灾难导致了自由主义文化霸权的失败,因而战争手段取代了和平演变。西方文化霸权失败的原因,在于其自由主义理性的一元性与人性的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匡和平 《学习与实践》2006,(12):144-149
现代化的“同质性”使各种文化传统在被突破、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系统解构的同时,现代性思考也在不断唤起人们对“本土化”和“人性自觉”等方面的反思,进而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觉”。认知、理解和诠释本土文化,尊重和吸收他种文化的长处,找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价值,是为必要,亦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孝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主导地位 ,它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 ,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也是社会教化的核心和根本。但它并非如先贤们所说本于人性 ,而是后天的一个道德范畴。孝是人性之始 ,仁之本 ,孝要求尽性尽伦 ,落实于日常行为。对孝的过分强调及名利的诱惑 ,造成了对人性的束缚、歪曲 ,甚至毁灭。在当今 ,孝作为合理性的一面对社会稳定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荣征 《传承》2008,(12):66-67
壮族的"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其他地区"弃老型故事"的最初形态,它们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人格的尊严。  相似文献   

10.
壮族的"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其他地区"弃老型故事"的最初形态,它们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人格的尊严.  相似文献   

11.
刘忠 《青年论坛》2002,(2):105-106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阅读武侠小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武侠小说在大学校园中的存在已是不争之实.当然,出现这种"阅读热"和"研究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武侠小说本身的理想性,以及大学生对健康人性的渴望与呼唤无疑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曹凤霞 《人民论坛》2012,(5):132-133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是文化表达的重要工具。"流行语"是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混合媒介时代"流行语"的变化,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是中国人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的记录,融入到文化中,浓缩当下汉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从基督教的视角对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精神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实质是一种"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人性危机".从信仰、道德和人性三个方面探析克服金融危机的思想资源,或许可以为世界经济早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张松辉  周耿 《湖湘论坛》2010,23(5):83-8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人性规律论的主题。本文从道与人性、心与人性、知与人性、政治与人性等四个角度具体分析了老子人性规律论,讨论了人性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无知无欲的婴儿——丧失了本性的成人——复归于无知无欲"婴儿"。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人性是一种既契合又冲突的关系.道德教育应以认知和尊重人性为基础,以人性的合理超越和培养为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潮崇尚多元、反权威以及重物质的价值观念,促进现实人性后现代化.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凸显主体间性、个体性、现实性、创新性的后现代人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人的本真需要.同时,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发展倾向,也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道德教育必须找到道德与后现代人性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既融合内化又相异互促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纪昀人性论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立  吕耀怀 《求索》2010,(11):137-138,18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和论述可谓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纪昀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人性论,提出了他自己对人性的独特见解,认为人性根源于气,而诚则是人性的基础,提出了不同于其它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探究“人性”从来就是哲学的根本任务。自苏格拉底以来,各家学派都对人性进行了阐述,但都没有彻底解释“人是什么”的问题,导致“思想的无政府状态”。卡西尔为了解开人性之谜,从化的角度,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采取“半山亭”和“观景台”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化的红色性质、内涵、外延和效果正在引起思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杭州湾文化"概念的问世可以解释和诠释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奥秘和奥妙。但对"杭州湾文化"概念及其内涵至今还缺乏一种系统和全面及其精准的学术表达。现代中国红色文化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与"杭州湾文化"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结合的产物。但"杭州湾文化"一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和整体的概念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注意。这与陆地思维还在主宰中国人的思想有关。"杭州湾文化"不仅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文化,而且也是中国最现实最有力的文化。人类至今经过7000年发展的几乎各种文明形态都在这个区域进行过沉淀,并且至今还在散发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创新的文化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以杭州湾为中心和核心并且围绕杭州湾所形成的"杭州湾文化"的内涵和机理进行系统挖掘、有机梳理、整体表述和综合发力。  相似文献   

19.
杨雪晶 《思想战线》2005,31(1):31-35
文化相对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文化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问题,它牵涉到人类学家对于人性、文化等问题的根本立场,是人类学中无法回避的概念。文化相对主义对于反思现今全球化、国际关系、文明冲突等问题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竞 《理论月刊》2012,(2):114-116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实体不是强加于社会的,而是根须牢固地扎在人性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以人为本"是深藏在法治背后并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法治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人性的社会性与理性是法治产生的前提条件,对人性持有善有恶的观点是法治实践的基本要求,法治对人性善恶在公私领域的不同态度,其重在防止人的恶,人性的实现与发展是法治实践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