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瀛谋生记     
德君,广州某高校助教,两年前赴日本,在语言学校就读一年,现在筑波大学读研究生,闯东瀛的感受正如齐秦的一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两年前一个炎热的夏日,德君在校园里空荡荡的球场上独自打了一会儿篮球,回到宿舍看见一封来自东京的信,信中的朋友问他,你想不想来日本?那时,莫名的出国热正象盛夏一样使人坐立不安,德君在凉水龙头下冲了半个小时,就决定了。一年后,德君成了成千上万个赴日自费留学生中的一个,站在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的他是这副样子:  相似文献   

2.
朱中澍 《法制博览》2010,(17):77-78
击毙伊藤博文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点,日本枢密院院长、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乘坐的火车缓缓开进了哈尔滨站。他此行的目的是解决日俄在铁路上的争端,特地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3.
在弄清“东亚奇迹”的产生原因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东亚这几十年的辉煌历程吧。在东亚曾经出现了世界上“最庞大人口的最快速的收入增加”,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直到20世纪中叶,亚洲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之一。而东亚——除了日本,它曾是亚洲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但它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崩溃了——也不例外。仅仅50年前,韩国和台湾大致上尚不及非洲的扎伊尔富裕。那时,东亚最富裕的国家大约是菲律宾,直到50年代,到菲律宾去给人做女佣还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广州是个“聚宝盆”、只要用点儿心计,顺手抓来都是钱。于是,便有人苦思种种生财之“道”,其中有些人因此赚了大钱;也有一些人败走麦城。广州斗牛也会震撼半个中国吧? B是个醒目仔,从商当个体户已有几年,但一直未见财神爷光顾。看见和自己一起跳出来捞世界的,人人都“猪笼入水”(广州俚语:赚了不少钱),心里不觉有点纳闷,看来,得想些人无我有的绝招了。一天,他路过肉菜市场,看见牛肉档上摆着一个牛头,  相似文献   

5.
铁路与禅     
何蕴琪 《南风窗》2014,(18):10-10
<正>1957年,社会派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开始连载《点与线》。小说开篇提到,两位目击证人通过火车站两个月台之间的距离,目睹了死者登上火车的一幕。而这两个月台之间每天交错开过无数班次的列车,只有4分钟时间可以互相对望—小说结尾,终于道出这是凶手在研究列车时刻表之后精心设计的一个局。第一次拿到这样一本列车时刻表的时候,里面纵横交错的线路、站名就叫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1)
正我们都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个"人",包括了"我",但更多地指"他人"。在《让直觉和世界的真相相通》(见本刊2015年第26期)这篇文章中,我在破解著名的"电车难题"时说,"岂能尽如我意,但求无愧于心。"在到底是让失控的电车按既定轨道撞死5人,还是由我们选择拐向岔道,拿无辜的1人生命去救5人,我们都是极其痛苦的,是无法尽如我意的,但再痛苦也得选。这个时候的判断标准就是"无愧于心"。这两句话,都在说:我们对做一件事最终应该听从的,不是头脑的想法,不是他人的意志和压力,而是我们内心的声音,是内心深处的直觉。这是一  相似文献   

7.
电视屏幕里,一个略带稚气的小主持人正在讲述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广东省实验中学初二的两位女同学曾明、梁斯敏在乘坐电车时捡到了一个面值2.5万元的支票本,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失主。之后主持人又拿起麦克风对故事的主角——身旁  相似文献   

8.
今年,最令羊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广州荣获2002年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迪拜市副秘书长特别指出:“管理出色、干净快捷的广州地铁,对城市形象和城市管理的影响值得称道和借鉴。” 4年前一号线开通时,广州市民曾为之欢欣鼓舞:30载的地铁梦终于圆了!如今,二号线首段将在年底建成开通,三号线试验段已经动工,还有四号线、机场快线、广佛线……人们有信心展望,一个科学、发达的地下交通网络将穿越羊城坚硬的地层,给这座现代之城带来呼啸之风。 在广州地铁赢得的诸多赞誉中,人们  相似文献   

9.
1990年9月20日下午。暴雨,间或几声响雷。车水马龙的广州,进入第二个交通高峰。繁杂的中山六路,汽车、电车、摩托车排成长长的车龙缓慢地移动着。突然,车龙中一辆通道式无轨电车在驶过路口时,竟突然停住,任凭后面的喇叭如何催促,居然纹丝不动。正在指挥的交通警火了,走上前就要掏出“牛肉干”(违章罚款通知单),电车司机却苦着脸指指头顶:“停电了。”停电?交通高峰期停电车线路的电?有没有搞错?可是当空通警疑惑的目光向前移动,他才发觉,  相似文献   

10.
石破 《南风窗》2012,(5):11-11
本周,日本城市"名古屋"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知名,这并非因为它的风光旖旎,工业发达,而是它的市长河村隆之说了一句很让中国人生气的话:"所谓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个不算新闻。但让中国民众不爽的还有:当南京访日代表团团长在听到河村的话后,竟然没有当场反驳,而是"圆滑地"转移了话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元旦假期过后的第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黄金荣跑了两家法院,在北京市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就一审败诉的“火车票强制保险案”提起上诉,然后又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中国保监会,但起诉没有被受理。黄金荣是第一个以火车票价包含强制保险费用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将铁路部门告上法庭的人。告铁路的两个人2005年8月8日,黄金荣购买一张从北京至义乌车次为K101次的火车票,票价为203元,此后他偶然间得知票价中包含了金额为基本票价2%的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费,但车票上没有任何告知信息。这是任何一个乘坐过火车的人都经历过的…  相似文献   

12.
赵坚 《南风窗》2010,(12):86-87
<正>日本古代自然灾害频仍,经常发生食粮匮乏,为了减少"口粮"负担,老人和幼子首当其冲。弃老戕幼,这在以"孝"、"仁"为人伦中心的古代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一衣带水"就成了形容两国距离的"专用词"。的确,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从上海飞到大阪;两国的旅客往来,光上海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一天飞往日本各地的航班就有近百个。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2009年到日本旅行的中国大陆游客超过100万人  相似文献   

13.
问世近160年的世界博览会来到中国,是21世纪。21世纪在19世纪,20世纪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是科技超级发达、乃至科幻的,是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日益强大,看过20世纪中国最有名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什么》的人都有这个体会。  相似文献   

14.
邱林 《南风窗》2016,(4):71-72
正2015年堪称日本企业的"道歉年"—以东芝为首的大公司频曝造假丑闻。而包括奥运会筹办风波,一系列丑闻让人不禁要问:日本,你怎么了?日本人一向以严谨、细致著称—这个国民性为日本制造业之发达做了最好的注解,也使日本制造成为品质优良的代名词。但在过去一年,日本接二连三的风波和丑闻令很多观察家瞠目结舌—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和会徽设计方案,因费用过高和涉及抄袭被迫重新修改;东芝公司等行业巨头,相继被爆出震惊全  相似文献   

15.
《工会博览》2012,(36):61-61
乘坐火车睡卧铺,躺下后头部朝哪个方向最妥?根据科学分析,头部最好放在走道的一边。这是因为,火车车轮在铁轨上行进时,会发出有节奏的震动和金属撞击声。如果头朝窗口,恰好枕在车轮的一方,震荡和撞击声大于走道的一侧。另外,由于离心力的缘故,火车行进在弯道时,头部与车壁碰撞的机会就多。  相似文献   

16.
怪话连篇     
一位在英语系就读,首次南下的北方青年,在广州亲戚家住着独自上街转悠了两天后,满脸得意地告诉他的亲戚:“怪哉!都说广州话象外语,我可是听明白了好些单词,跟英语有点儿相象。比如办公室吧,我听一个女孩子说是‘窝飞丝’:老板呢,称做什么‘波士’。在电车上有个小伙子踩了我的脚,赶紧道歉:  相似文献   

17.
朱焱 《南风窗》2007,(22):54-57
埃德温的中国印象是在一张没有成见的白纸上勾画的,但是并非所有像他一样的西方人都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也并非所有人都渴望了解变化中的中国。一些外国人认为,生活在中国如同乘坐高速火车,列车前进方向明确,乘客却不知道下一个拐弯的地方。新西兰人埃德温·马厄(Edwin Maher)就是这样一位乘客。他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工作了20年,是  相似文献   

18.
正门丽是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第十二车队121路的一名驾驶员。自1999年来到企业,从事驾驶员岗位17年,她始终把乘客的安全、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诚服务,赢得乘客称赞作为无人售票线路的驾驶员,门丽始终坚持"优质服务、真诚待客、礼貌送客"的服务理念,做到"无人售票有人服务",让每名乘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乘客李女士经常乘坐门丽的车,由于身体残疾,上下车动作较慢,每次李女士乘车,  相似文献   

19.
小平为深圳题词的秘密1984年1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杨尚昆的陪同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到广东视察。任仲夷、刘田夫乘坐他的专列一起南下。专列路经广州时,我和广东省委、广州军区负责同志到火车上去看望了小平同志。随后,我和刘田夫陪同小平同志他们一行到深圳。后来田夫病了,就由我陪他在深圳、珠海等地视察。24日中午,小平同志一行抵达深圳,稍事休息后,即听取了梁湘的汇  相似文献   

20.
“我一生唯一犯的错误,就是相信你们——美国人。”——斯拉克·米塔克引子1975年4月30日,这是美国人最不堪回首的一天。他们的狼狈通过电视,传播到全世界。清晨5点半,当最后一批美国人乘坐的海军陆战队的CH-46直升机离开西贡美国大使馆楼顶,前往“冲绳”号两栖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