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日本法律对商业形象权的保护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一、什么是商业形象权在某些商品上使用著名人物的形象或姓名、虚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或名称,吸引顾客,增强商品的购买力,在日本,这些商业活动叫“商品化”。关于商品化权,因为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还没有专门规定,所以要得到法律保护,就要注意满足法律的一般条件。为了受到商标法的保护,就应当注册商标,在指定的商品、服务范围内受到保护。为了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该商品(物)顾客吸引力的经济价值应当产生“权利”,即具有广泛的“周知性”,这样对他人使用同一或类似标识的行为,就应受惩罚。如果姓名(包括笔名、雅号、艺名、…  相似文献   

2.
时代已进至不保护商品化权就难以合理解决个案纠纷的节点.在立法不可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对该权利的保护将在很长时间里主要依靠司法对法律的灵活解释和权衡.目前,我国司法中保护商品化权,最合理的法律基础是反误认,而非授予专有财产权.不同客体的商品化权,可依据不同的法律给予法律效果大概相同的救济:真人的商品化权仍可通过灵活解释民法中的人格权制度予以保护;虚构形象和其他形象的商品化权,司法将不得不设立一种“商品化权益”,保护这种民法中没有明确列举,但却必须予以保护的利益.适用不同法源的商品化权,由于保护的是相同的利益,其保护要件基本相同,其中最为本质的,是存在“稳定对应关系”;侵权认定标准也基本相同,都是构成“认可关系”的误认.  相似文献   

3.
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吴汉东 《法学》2004,(10):77-89
形象权的保护对象是知名形象 ,包括真实人物形象与虚构角色形象两类。形象权是形象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私权形态。形象权与人格权 (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知识产权 (如著作权、商标权、商号权等 )存在诸多联系 ,但具有无形财产权的独立品性。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名人形象权商业化利用因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现实生活中人格权商品化所产生的法律适用的空白地带。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即使同出于对美国公开权制度的借鉴,也有商品化权、姓名肖像广告权、形象权等不同的名称,其内涵通常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形象一词虽然是表现特定对象之个性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形象权即是商品化权或者是一种狭义的商品化权,而导致对商品化权的定义、性质、范围、保护模式等问题争论不休。本文认为对形象权与商品化权应重新界定,形象权应仅限于真实人物形象权,而商品化权亦应缩小范围,将真实人物形象权排除在外,形象权与商品化权应是两种独立的、并列的不同权利,分别由人格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商品化权,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无形财产性权利,它是指将能够创造商业利益的广为人知的标志、著名人物的姓名、肖像和声音、公众熟知的标记或符号等进行商业性使用的权利。商品化权的问题已成为21世纪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知名标志、形象的商品化权利的法律保护,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世界性的相关条款以及别国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为商品化权利寻求更加合理、合法的保护方式,以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及形象利益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商品化权是指权利人将自己的姓名、形象及创作的作品、角色、标志等通过商业性使用而取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的权利。目前我国还未规定独立的商品化权,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对商品化权保护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商品化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虚拟形象商品化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其中存在的侵权事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动漫画(产业),其形象权利保护往往不能只以单纯的版权保护来看待。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概念、存在依据、基本属性和权利内容,探讨了我国目前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存在的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毛竣 《法制与经济》2008,(10):70-71
近年来,虚拟形象商品化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其中存在的侵权事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动漫画(产业),其形象权利保护往往不能只以单纯的版权保护来看待。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概念、存在依据、基本属性和权利内容,探讨了我国目前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存在的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形象公开权是人格利益商业化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美国在其判例法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并统一了对形象公开权的保护。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商事人格权的法律规定,而人格标识的商品化利用,并不是传统民事权利体系中的人格权或财产权所能涵盖的,用传统人格权来调整这类社会关系已经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因此,探讨并逐步引进形象公开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化权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迫切任务。商品化权因其权利载体的来源不同,某保护有较大的差异,人格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相关制度对商品化权保护均存在缺陷,因此,应对我国商品化权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建议以商品化许可合同的形式予以主动保护。  相似文献   

12.
形象权是在形象利益商品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但在我国现阶段,形象权仍然是一种应然的法益而非实然的法定权利,因而司法实践中通常采用包括人格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内的综合手段保护形象权。而传统的人格权法等对其保护显示出其无能为力的一面,无论放到人身权领域还是单放到版权领域解决,都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将从形象权的定义、内容、性质及保护等方面对形象权的保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锅得缸”商标谐音“郭德纲”之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未规定知名人物或形象"商品化权"的情况下,商标中谐音名人姓名的模仿行为合法存在的条件可以界定为:非贬义性地对非政治及公益知名人物姓名进行谐音模仿,且有实际的商品、服务相联系,且用于与原名人所属的行业不相关的领域,且该名人或知名形象名称未被注册为知名商标;但是,商品广告作品中对名人作品或形象进行整体式模仿时"引人误解"或"误导消费者"者,可以构成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14.
在著作权与商标权之间,存在着一个边缘领域,即作品商品化权。本文对作品商品化权和著作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现行的著作权模式、商标权模式对作品商品化权法律保护的不足,认为作品商品化权是知识产权项下独立于著作权和商标权的一种新型权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化权进行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学者在论述时更多集中在用传统知识产权法对其采取保护的不力性,而具体要由何种法律进行保护却是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分析世界上其它国家商品化权保护的情况和我国商品化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存在的缺陷,认为在目前没有专门立法的前提下,商品化权的保护需要借助反不正当竞争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角色商品化权进行单独立法保护,对动漫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充分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单独立法。现有法律对动漫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存在的缺陷不能成为单独立法的充足理由。本文认为当前的综合保护模式是有利于对动漫角色商品化权的适当保护的,因而现阶段应通过对现有法律的完善来实现对动漫角色商品化权的充分保护,维护相关权利人的利益,促进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虚拟角色商品化权法律保护刍议——美国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毛"漫画形象纠纷案引起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关于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广泛讨论。由于缺乏法律的规定和理论的支撑,此种权利纠纷案件的审判结果或有失公平,或有失统一。本文通过对美国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由来的历史介绍及其保护的现实考量,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实践中所采取的综合保护模式,参考美国判例法中所形成的保护标准,关注与研究典型案例,必要时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确立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标准。  相似文献   

18.
商品化是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目前法律对其规定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发生纠纷时只能通过援引已有的知识产权和传统民法对其进行保护,但这种保护方式往往捉襟见肘。本文将从商品化权的提出谈起,类比传统知识产权对商品化权进行界定;从现有对商品化权保护的模式中总结不足,借鉴民法原理和知识产权理论对今后商品化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人格权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民事主体的形象利益在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并不能通过现有的具体人格权有利于予以保护。现有的具体人格权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定的空白。一项新的权利——形象权应运而生。本文认为把形象权作为独立的人格权有利于克服法律保护人格利益的盲区,从而更好的维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20.
商品化权之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文英 《行政与法》2003,13(7):83-8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权利———商品化权。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对此的适用范围和保护方法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现有保护方法的局限性的论述,提出商品化权应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