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刊订阅单     
正《国际政治科学》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国际安全、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学领域的论文,尤其重视与中国对外政策和东亚国际关系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国际政治科学》倡导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包括问题提出、文献回顾、国际推论和经验检验等研究程序完整的学术论文,同时适当刊出学术性较强的评论文章和书评。2014年《国际政治科学》国内零售价每期29元,全年4期(季刊);年价116元。  相似文献   

2.
赵柯  李刚 《当代世界》2019,(1):33-38
随着德国总理默克尔卸任基督教民主联盟党主席,她将逐步淡出德国的权力中心,但其留下的政治"遗产"更多地会被继承和修正,而非被颠覆性的抛弃。"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在内政方面将会重点聚焦于重建"共识政治",维护社会公正,发展"数字经济";外交领域的优先议题是继续推动欧元区的改革,确保欧元区经济金融的稳定。美国仍是德国在欧盟之外最重要的伙伴,跨大西洋战略同盟关系会进一步稳固。  相似文献   

3.
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深植于理性主义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内政治与世界政治互动的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在理性主义框架内,学者们将国内政治谨慎地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在保证理论简洁和严谨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理解。本文分析了研究国内政治与世界政治互动的难题所在,讨论了将国内政治引入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理线索,并总结了90年代以来理性主义框架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期刊订阅单     
正《国际政治科学》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国际安全、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学领域的论文,尤其重视与中国对外政策和东亚国际关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国际政治科学》倡导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包括问题提出、文献回顾、逻辑推论和经验检验等研究程序完整的学术论文,同时适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中的市场关系和政治民主应在强有力政权的领导下稳步向前推进.在改革政策上,首先选择经济改革而不是政治改革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努力的优先方向,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差别很大,因此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成为国家民主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完全有能力寻找一条既符合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同时又体现其内部极大差异性的政治社会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不同的理论框架(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结构现实主义、认知心理学、国内政治和认同等)出发,以《中苏关系史纲》提供的素材和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内最近解密的省级档案等史料,对中苏分裂等核心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本文尝试从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审视中苏关系,以期促进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的富有成果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默克尔难民政策面临的多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默克尔本因其积极的难民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然而随着德国接纳难民的承受能力已到极限,加之2016年新年前夜发生的疑似中东难民造成的暴力事件,默克尔旋即遭到来自国内政治和舆论的强大压力。面对多重困境,其出路何在?2016年新年前夜发生在德国科隆、汉堡、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等地的大规模抢劫和性侵案以及其后不断发生类似案件对德国国内安全形势造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德国统一后政治文化发生变化,并对德国外交政策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坚持和平与反军国主义的安全防卫政策,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睦邻关系的发展。统一后德国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政策选择的影响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消极方面,主要是德国政治文化本身包含相互矛盾的因素,即坚持多边主义与坚持反军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影响了其和平主义与文明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2009大选年,德国左翼党在联邦大选和许多州议会选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推动了德国向五党并立的政党体制演进和政党联盟的重新划分组合,而且也鼓舞了欧洲左翼力量的发展。适逢两大全民党日益陷入危机以及德国社会结构发生分化,左翼党坚持社会公正与和平主义的新党形象,紧紧抓住这个政治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左翼党本身还面临许多问题,要实现与社民党在联邦层面结盟的时机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德国学界在西藏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德国的涉藏研究表明,德国将西藏看作潜在的政治联盟,纳粹的涉藏活动并没有太多神秘主义内容,希姆莱对西藏有浓厚兴趣,他是纳粹领导层中真正主导第三帝国与西藏关系的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藏在德日关系中起到某种作用。对政治人物涉藏活动的个案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一些政治人物通过自身及其政党的积极活动,"西藏问题"进入德国政治议程,由此导致了德国在西方的涉藏活动中表现极为突出。德国学者通过在瑞士和印度新生代藏人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揭示了海外藏人在身份认同、宗教信仰、价值诉求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异同,年轻藏人群体内部的分化及其在"后达赖喇嘛时代"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德国的西藏研究提供了大量新信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但这些研究并未超出西方学者在"西藏问题"上的"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1.
进攻性技术民族主义与美国对华科技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一直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从经济民族主义、政治现实主义等理论中汲取思想元素并对一国对外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潮,技术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不同国家的技术民族主义存在实质性差别。根据其目标、动机、政策表现与影响,技术民族主义可分为防御性技术民族主义和进攻性技术民族主义。后者对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特朗普政府的执政及其发起的对华科技战,标志着进攻性民族主义政策倾向急剧上升,这反映了美国维护全球经济与技术主导地位的霸权思维。进攻性民族主义在美国国内亦具有深厚的政治与社会基础。在政策实施中,美方在强调中美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价值观差异与国家利益矛盾的基础上,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及相关高科技企业视为安全威胁,通过"安全化"的政策过程与扩大对华科技战国际联盟体系,不断推进对华科技战。美国的这一政策倾向正在并将继续侵蚀中美关系的基础,削弱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并与其他影响因素相互叠加,对全球战略稳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欧洲怀疑主义是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它不单纯是国际关系领域的"疑欧"思潮,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空箱子",里面可以放一系列不同立场的各种政策。从根源上说,欧洲怀疑主义的出现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民众和精英对于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关系、中东欧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现状的一种"另类"审视。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政治研究》2003,(2):80-80
连玉如撰写的学术专著《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围绕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后出现的“新德国问题”,对统一德国在变化了的国际关系中外交政策的连续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原则和操作两个层次、历史和现今两个时期、内政和外交两个领域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交研究在国内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与教学领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方面是从学术角度观察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涉及到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变化。作为现实的一种折射,国际政治研究也有不少新的课题与新的困惑。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无疑是国际关系最新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自然也是国际学术共同体里面特别值得重视的一部分。从本期起,本刊以"专访: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的发展"为题设置专栏,由编辑部特约记者以访谈方式,邀请相关学者,就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学界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和问题,现状与前景进行归纳、梳理和展望,以便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整体画面和最新动向,促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界的内部沟通并加强与外部的交流。21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如何?后冷战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毅就上述议题专访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存刚。王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目前正在撰写专著《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因此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比如,如何理解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的缘起和现状?国内民族问题研究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人物?已有研究存在哪些局限?如何看待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本刊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军教授。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冲突管理、网络政治与外交,代表作有《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历史与理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吸收了诸多学科的营养,主要是社会学、语言哲学和其他国际关系理论,其中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尤其影响到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内部流派纷繁,即便是在主流建构主义阵营之中,也存在贴近实证主义的温和建构主义和诠释成分较高的语言建构主义。但同时,建构主义又有着三个鲜明的共同特征认为主体间互动建构社会意义,强调施动者和结构互动建构身份和认同,突出观念在塑造行为方面的作用。建构主义彰显的是人的能动性、文化的力量和社会性关系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能够在国外和国内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自1948年问世以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连续性,其"社会国家"因素在经历了40年之久的膨胀发展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陷危机,改革势在必行。德国的改革不是要彻底背离原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而是要针对社会国家发展的弊端实行纠偏,矫正"社会倾斜",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德国政治60年发展连续性的另一种形态的体现。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体现出一种德国式的"中庸之道"和"难得糊涂"哲学,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变"与"变"是德国政党趋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国际展望》2013,(4):143
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刊物《国际展望》已于2009年7月15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国际展望》为中英文双月刊,大32开,逢单月15日出版发行。《国际展望》设有国际政治、国别和地区研究、区域合作、经济观察、理论探讨、外国学者来稿等栏目,重点关注国际关系的演变、国际趋势的发展、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强调前瞻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学术创新,致力于为中国的外交战略、政策和实践及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政治视野下看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苏俄的历史进程,得出结论:1921年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事业处于十月革命以来历史进程的"极高的高度",从近现代世界革命史上看它也处于"极高的高度".他以政治行动为手段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如要求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正确地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的形势,增强克服"危险"的勇气;正确地、切实地确定自己的任务,特别是把握好"战略退却"的尺度和"停止退却"的时机;做好经济工作,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列宁对错误思潮的认识和批评,体现了他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犀利的政治判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