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红 《思想战线》2003,29(4):13-16
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笛卡儿以来的近代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最早源于休谟。现代西方哲学由批判形而上学走向了对哲学存在价值的怀疑和否定。马克思扬弃并最终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隐秘的二重含义进行了准确的区分,把以纯粹理性思辨为特征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从哲学本体论中剥离出来,以实践为基础辩证地否定了前者,从而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巨大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评价及其启示郭大俊形而上学的名声不好,在哲学史上,自黑格尔以后往往被当作一种与辩证法绝对不相容的、完全错误的思维方式来对待。现在看来,这种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来否定形而上学的作法未必恰当。思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角度,探讨了非理性主义产生、盛行的根源。旨在揭示非理性主义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否定,只有认识其偏颇和危害,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地理解主体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以语言理解活动的全新维度,一方面否定并扬弃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绝对性,实现了解释学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另一方面又继承并改造了海德格尔语言存在的本体论,实现了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向实践论的转变.他在理解的问与答的对话逻辑中,揭示了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语言性,系统地阐释了当代人文理解理论.  相似文献   

5.
反讽概念可以分为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类型。浪漫主义的反讽强调无穷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以表现无限的绝对运动,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它不是以肯定和同一性为目的,而是以否定自身为目的。它强调反讽自身的独立性,使反讽作为反讽而存在。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美学意义上的反讽,它蕴含一种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泛情感主义"。这种反讽蕴含着一种关于存在理解的虚无化趋势,它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消解和道德价值的真空,使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无意义的生存困境。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主张一种不同类型的反讽:即哲学伦理学意义的反讽。理性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的美学反讽必须伴有对道德原则和形而上学意义的重建,主张必须重建浪漫主义美学的哲学伦理学维度,完成浪漫主义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因此,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感性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表现为一种体现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伦理学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6.
霍克海默的形而上学批判为批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批判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型。霍克海默的形而上学批判包含一种对传统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启蒙理性的否定性逻辑。哈贝马斯试图用"希望"替代"绝望",展现了一种构建后形而上学的努力。两种批判路径都隐藏着"悖论逻辑",霍克海默的批判倒向了"否定"的形而上学,哈贝马斯的批判走向了"话语伦理学"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学习他的哲学思想尤其需要理解他的形而上学,应在理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主要思想的剖析,从而,对其哲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王晓升 《长白学刊》2024,(1):22-33+2
阿多诺否定了传统上的第一哲学,把形而上学和经验科学结合在一起,形而上学由此不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玄思,而变成关注人类生存境遇的哲学。阿多诺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经验”的概念建构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体验。但是关注生存体验不是要从绝对性出发把这种体验观念化,而是要关注生存斗争中肉体被压制的特点。而关注生存体验也不能丧失超越的维度,形而上学经验既包含了超越的维度,又包含了经验的维度,并把二者结合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形而上学经验也是在现实中所产生的对幸福的期待,这个被期待的幸福既是超越性的,又有客观基础。毋庸置疑,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关注人的吃喝住行的经验生活的物质基础开始的,也包含了对共产主义的期待,阿多诺关于形而上学经验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以前的辩证法理论与传统形而上学是统一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把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对立起来,成为反形而上学的一条重要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马尔库塞,一直延续到阿多诺,并在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中得到了最终的完成。阿多诺把辩证法的"否定性"发展到了极致,彻底地摧毁了传统同一性哲学。当非同一性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特征的时候,探讨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就成为辩证法理论研究下一阶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荒诞派戏剧表现出强烈的“反戏剧”特征,即反现实反思想、反人物性格、反情节冲突、反语言。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冲动源于对现实的彻底否定,只有通过“反戏剧”本身从而达到戏剧的自律才能最终实现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命题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反”是为了彻底的否定现实,另一方面“反”的方式即自律使戏剧与现实的距离越拉越大,从而面临体制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哲学学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我们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表象思维方式”,而遗忘了它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从“表象思维方式”和“本体论思维方式”两个维度理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挥之不去的疑惑得到合理的解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2.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论证,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所展开的“文化工业”理论隐藏着研究范式的当代危机。这一危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范式的理论误读,它表现为对社会存在的抽象化理解和对文化自律的乌托邦期待;第二,交往范式的形而上学否定,这导致政治民主空间的遗忘和文化批判的精英化倾向;第三,意义范式的生存论遮蔽,它体现为对日常生活意义生成的忽视和人类主体性的美学逃遁。  相似文献   

14.
在文本和思想的语境中,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和建构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展开的。作为马克思初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巴黎手稿》蕴含了他早期辩证法的存在样态,其思想通道是对国民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在该文本中,国民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主要表现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以分离的方式存于其中,从而使私有财产充满了形而上学性质。由此,与借助于费尔巴哈的异化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不同,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视角来理解费尔巴哈,更能彰显马克思辩证法对它的内在超越。马克思在这一方法论上的超越也预示了他后来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及其方法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古代辩证法源远流长、影响深广,迫使其相对的一方——形而上学宇宙观采取歪曲矛盾的形式。许多形而上学论者竟相大弹“阴阳相推而生变化”之类的“矛盾”交响曲,实际上却“暗渡陈仓”,打着解释矛盾的旗号来歪曲或否定作为我国古代辩证法主要内  相似文献   

16.
张志明 《前沿》2011,(23):95-98
宗教哲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形而上学及道德哲学一起构成了批判哲学,宗教哲学的独立性不容否定。然而康德的宗教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前批判期到批判期再到建构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展示了康德不同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简单否定宗教的反宗教立场,在批判与建构中,康德完成了对理性的道德宗教的先验论证。  相似文献   

17.
金边 《长白学刊》2001,(4):51-53
至今为止,对康德"三大批判"之间关系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实际上,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可以作"道德的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后者才是康德所真正关心的"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等书是为"道德形而上学"作导论,<实践理性批判>等书是康德以"伦理学"的形式提出并论证了"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的"至善论"和<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所"信仰"和"目的论"的形式大致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了掩盖矛盾创“和谐”、排斥竞争保“和谐”、否定革新求“和谐”等三种形而上学的倾向。我们必须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既要坚持团结和谐又要正视矛盾问题,既要坚持互利共生又要鼓励正当竞争,既要坚持社会稳定又要激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9.
蔡玉珍 《前沿》2007,3(4):18-20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思维,对和谐思维的认识和理解非常重要,要反对对和谐思维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解。和谐思维是辨证的,主要体现在普遍联系是和谐思维的根本,矛盾是和谐思维的基本范畴,发展是和谐思维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是积极的.而费尔巴哈时异化的理解则是消极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个从"对异化的彻底否定"到"对异化的积极肯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视角从费尔巴哈转向了黑格尔,而且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史来看.它还意味着马克思由此开始了思想转变,走向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