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谋事在人,成事在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们共产党人看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近年来听到不少人再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古老的成语。其实,这句成语最早出自《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诸葛亮北伐,围困司马懿父子于上方谷,正当大火焚烧,司马父子行将毙命时,突然天降大雨,浇灭烈焰,让司马懿父子得以逃命。为此,诸葛亮口义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就事论事,诸葛亮这次诱敌出击,陷司马懿父子于绝境,是经过长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卢凤娥 《传承》2011,(21):64-6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典型形象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深深景仰,甚至无限崇拜。作者用铺垫的衬托手法以先声夺人之态,众星捧月地把这位预见和掌握三国鼎立形势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介绍给读者。诸葛亮的出场在小说中以人衬为主,景衬为副,运用多种衬托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4.
正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鼎立时期,司马懿最主要的军事行动就是平定孟达之乱、与诸葛亮相持和削平辽东割据势力公孙渊,三次用兵皆不相同,展现了司马懿杰出的军事谋略。孙权曾评价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千里奔袭一鼓作气剿灭孟达叛乱诸葛亮北伐之前一年,司马懿  相似文献   

5.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6.
<正> 诸葛亮后裔今何在?在流传于世的诸葛亮史料和《三国演义》通俗小说中,关于诸葛亮后裔们的记述。截至三代,就断了线索。据考察,在诸葛亮一生有迹可寻的出生地山东琅琊、隐居地  相似文献   

7.
领导必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惧,除失街手、兵屯渭南外等失误,像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可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呢?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作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相似文献   

8.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书中所写的“木牛流马”。小说的一百零二回《司马茨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写道,蜀军伐魏,由剑阁往祁山大寨运粮艰难,于是诸葛亮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转运,昼夜不绝。”然而,对于后人来说,木牛流马却成了一个谜。《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在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以找到依据,说明当时确有其物,文学家罗贯中的描述并非凭空臆想。诸葛亮死后200多年,大科学家祖冲之曾成功地复制出木牛流马(见《南齐书·祖冲之传)})。但是…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将一代名臣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智慧超群、未卜先知的人才。其实,依笔者之见,诸葛亮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名保守型的守成人才。 诸葛亮的保守性首先表现在他选人用人上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众所用知,人才是某一方面术有专攻之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则必然会在另一些方面有很深的缺陷。然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以致于他在用人问题上也过于谨慎(关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详见诸葛亮所著《心书》)。这样做的结果是,诸葛亮死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主角,塑造了刘关张、赵云等典型形象,而且以生动传神的文笔,描写了许多益州人士.刘备集团大体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刘备进入益州之前的旧部,另一部分则是刘备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和占领益州之后逐步吸收的蜀中人士.前者是刘备东征西讨二十几年才积聚起来的一点本钱,自然是蜀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后者虽然归附刘备较晚,但在帮助刘备夺取和治理益州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儿时看《三国演义》,总搞不清在文武两方面都表现不突出的孙权,为什么能与魏、蜀对峙几十年,而有着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蜀国却反而亡得早。最近在看电视《三国演义》之余超前重读了这部小说,才明白这里有个选拔人才和培养接班人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儿时看《三国演义》,总搞不清在文武两方面都表现不突出的孙权,为什么能与魏、蜀对峙几十年,而有着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蜀国却反而亡得早。最近在看电视《三国演义》之余超前重读了这部小说,才明白这里有个选拔人才和培养接班人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小说。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小说搬上荧屏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再创作。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形象当数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从古至今,他给我国人民以多少激励和启迪。即使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见解、谋略也与现代科学惊人地吻合。“隆中对”  相似文献   

14.
鲁肃三策与东吴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肃(172-217年)是孙权的谋臣,对东吴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个堪与诸葛亮比肩的历史人物。后人因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多把鲁肃看成一个平庸无能之辈,与史不符。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国演义》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没有一个不晓得诸葛亮、张飞、关公、曹操这些人物的,所以古人说凡有饮水处,就有《三国》的读者,加上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各国的读者,人数之众,恐怕世界上很多文学名著都难与之比较。为什么一本小说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三国演义》的成书、流传和影响来看,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关羽和马谡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处理了两个违反军令状的案件。第一件是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案;第二件是马谡失街亭案。按理说,关羽和马谡两人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如果从情节后果看,关羽是在完全有条件捉拿或斩杀疲惫不堪的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颂》的首映式上,唐国强谈起再度扮演毛泽东感慨激扬:“延安十年,是中国革命黄金的十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十年。扮演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整部戏对我的考验很大,是我艺术生命和政治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唐国强先后在《三国演义》、《雍正王朝》、《战国红》等剧中出色地塑造了诸葛亮、雍正皇帝等历史人物形象,又在《长征》、《开国  相似文献   

18.
苗振亚 《今日广西》2007,(15):63-64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上半叶那—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更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头。又一客问:“今晚可以试试吗?”钱穆又一点头。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一面背诵,—面表演,把诸葛亮与张昭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人称奇,小钱穆当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  相似文献   

19.
少年时读《三国演义》,关注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侠肝义胆的关云长,甚至是暴躁粗鲁的猛张飞,都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动辄就痛哭流涕、逃亡路上抛妻弃子的软蛋刘备,反复无常心狠手辣的花面奸臣曹操,是没有留下一点儿好感的。前段时间拜通俗历史热所赐,读了易中天的《  相似文献   

20.
一部巨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轰动全国,‘空城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当年的诸葛亮料事如神获得了成功,可当代的少数‘诸葛亮’导演的‘空城计’却无人喝彩……某镇为繁荣市场,开展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造城’运动,动员农民从村里迁居镇上经商。谁知迁上来的不少农民依然去外县做生意,人去楼空,市场萧条,白白造了一座空城。此类情况绝非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