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下形成的自我主义价值观、普适性道德观念的缺失和"圈子文化"等给政治生态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重塑有赖于"差序格局"的消解。为此,一方面,要在政治系统中构建理性官僚制组织;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相似文献   

2.
李广生  李涵 《学理论》2009,(20):90-91
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换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的日常生活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文章通过对传统中国社会中日常交往之礼的现代变迁的阐述,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有别于传统乡土社会特质的日常交往模式——“新差序格局”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赵民学 《学理论》2010,(18):66-67
"三个理性"的原理概括了人的理性结构的三个层面,科学发展观符合"三个理性"的理论构架,从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当前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社会和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拥有独特精神意志的社会有机体,它会受到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生成不同的属性。当代中国的民间资本,在极其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不仅能够保持资本的共性,而且也必然生成一些独特的个性。其中,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对民间资本的精神特质及其行为逻辑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以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为前提,而中国的民间资本则生存于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中,由此导致它生成了与其他资本不同的一些社会属性。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传统的特殊性,正确把握民间资本的个性,才能推进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晓丹 《学理论》2009,(25):167-168,172
"五四"时期,现代文学在反传统和个性主义的思潮中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五四"热潮的消退,中国现代文学由激进的革命阶段进入探索的建设时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T.S.艾略特的"非个性论"传入国内,并在如何面对传统、如何认识文学两个方面,对"五四"时期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个性主义起到了反思与纠偏作用。"非个性论"给中国现代诗歌创作拓展了新的方向,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走向理性与成熟。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22,(2):132-140
差序政府信任是我国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的现实写照。通过分析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人、政府和社会等三个维度探讨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因素是引起差序政府信任变化的关键变量,中央政府的反腐倡廉力度与回应性、地方政府的经济绩效等因素会对差序政府信任产生显著影响;个人的人际信任水平、政治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越高,其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就越高,差序政府信任越不明显;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差序政府信任越小,而社会宽容度越高,差序政府信任越大。为了夯实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石和改变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中央政府应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增强对公众诉求的回应,维护好中央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地方政府则应在做好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政府透明度,提升公众满意度;央地政府还应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更加公平,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积极防范由差序政府信任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8.
曾宇航 《学理论》2010,(22):55-56
"实用理性"这一概念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解读中所提出来的。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实用理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实用理性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对实用理性精神进行评价、通过实用理性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等进行解读、实用理性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如文艺、改革等方面,以及对实用理性和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哲学进行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同作为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从差序格局的范式出发,结合四个访谈,对社会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社会认同具有差序格局特性,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认同。高层次的社会认同将有利于低层次社会治理的开展,低层次的社会认同将对高层次的社会治理产生阻碍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应当整合协调社会认同,构建团体格局,加强信息公开与群际互动,激发民众更高层次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一种描述,包括横向的亲疏差等和纵向的等级序列两个维度。这种格局,在行政中容易造成行政人员的自私性与行政责任公共性冲突、等级序列下淡漠的行政责任意识、行政责任界限模糊等问题,进而给行政责任的履行带来困境。要突破"差序格局"带来的行政责任困境,在行政道德上,要以行政人员的官德消解行政自私性;在行政制度设计上,融入人性的内核;在行政文化上,借助"差序格局"的推浪形式,优化公共行政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5.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6.
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考察,是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哲人对志与功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也蕴涵了对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路径及其认识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詹宇昆  肖毅敏 《学理论》2008,(22):77-79
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来展开阐述并解释"第四势力"与"舆论监督"的概念。其次,探讨二者的相同之处,如:二者都体现媒体的基本职能,二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二者都体现公益性,二者都来源于公民权利。第三从法理的层面运用阐述二者的不同点:二者的主体性质不同、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法律对二者的要求不同,对二者的主要制约方式不同。最后,探求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疯子"黄侃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  相似文献   

20.
"两新"组织蓬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宝山区着力打造"红帆港",创新设置模式,构建起非公有制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