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浪 《学理论》2013,(8):178-179
王德威先生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众生喧哗、富有生命力的晚清小说局面,并狭隘地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由"五四"提至晚清。作者一面不断强调现代的多种可能性,一面却又将已经出现的多种文学类型视而不见。作者在对"五四"文学发出责难时,没有站在真实的历史中做出客观的评述,因而存在诸多质疑。当然这些质疑不是意味着对它进行全盘否定,书中很多观点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2.
陈琳 《学理论》2014,(3):131-132
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同时也是最受宠爱的皇子之一。奕从三岁起便由其师傅贾桢辅佐学业。上书房师傅每日讲授的文章,他"少读即成诵",表现出惊人记忆力。经过系统严格的皇家教育,使奕对传统儒家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奕曾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要职,其治国、治家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是一个颇为显赫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揭示晚清政局演变规律与特点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在他博大精深的五千言中,留下了一句意蕴无穷的千古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试补一句:"正人心必循大道",合在一起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正人心必循大道。今天我们所说的人心,就是党心、军心、民心;我们所说的大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大的时期,走出了两条道路,这就是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道路和邓小平开创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5)
在晚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日本进入晚清的视野有其必然性。是由于晚清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日本进入中国的主动行为决定的,日本的影响具有桥梁和参照的价值和作用。"中国近代留日潮"和"日本教习的年代"的出现,可以作为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上,中国在很长时间,总是"在传统内变",主流文化始终还是在汉族文化传统系统里面作调整,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佛教、三夷教、伊斯兰教,还是明清天主教,始终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战和改变这个汉族中国文化,所以,变化都是在传统内部的调整、适应、改革、变化。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坚船利炮、西力东渐的原因,中国不得不"在传统外变",不得不越出传统,文化就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小说创作和发表过程中,作者之创作,报馆、书局之印刷、刊行,读者之阅读,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运作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及书局的印刷刊行都十分尊重读者趣味,遵循市场规律。在李伯元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创作和刊行中,晚清报刊所载众多关于这部小说的广告,生动揭示了李伯元边写边刊、编读互动的创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反盗版宣传,以及读者对该小说"官场高等教科书"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小说市场的特点以及读者对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自信我们讲得已经比较多了。从我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讲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发明等等。但是,盲目自信带来的许多恶果我们也都领受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天下之中"、万邦来朝的自大,让我们不知道世界大势的变化,"中国之天下"早已变成"天下之中国"。因此,今天在这个论坛上,跟各位交流文化自省之于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作用,我觉得非常重要。其实,中国文化向来是讲究自省的。比如说,儒家从孔子到孟子都讲自省,要"反身而诚",强调自省对  相似文献   

9.
黎明 《侨园》2015,(4):47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杰出人物,也都是湘军的创始人。曾曾提拔过左,有恩于对方:左也曾协助过曾镇压太平天国。但由于两人的性格差别大,所以两人存在的恩恩怨怨一言难尽。曾国藩是晚清大儒,被誉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精神领袖:左宗棠年轻时怀才不遇,常以诸葛亮自比。很久以来,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成了晚清一段谁也说不清的"公案"。按理说,就算他们成不了好朋友,也不致于水火不相容。如果没有曾的提携,左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然而后来曾氏父丧,不待圣旨到即回家,第一个站出来谩骂他的  相似文献   

10.
胡祖铨 《瞭望》2022,(10):34-35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 "一老一小"同是"国之大者",是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增强大国发展韧性的大事."一老一小"同是民之关切,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体现."一老一小"同源于家庭发展,适合发挥政策合力,切实减轻家庭负担."一老一小"问题解决方案有共通之处,都需要高度重视、一...  相似文献   

11.
贵州乡土教材发轫于晚清,成型于"民国",繁荣于改革开放之后,并且不同历史阶段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使命:晚清重在爱国主义教育,"民国"强调知识普及,改革开放后承担着传承本土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文学艺术的重要使命,起着构建本土知识与传承地方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要探讨中国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逻辑,首先必须解答两个前提性问题:其一"何为现代",其二"何为主流文化"。对于"现代"(英文modern)这个概念,西方学术界与中国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一方面来自于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另一方面来自于时间指称的不一致性。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张丽丽 《学理论》2010,(27):129-130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举办洋务实业、力主推行新政之外,他还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在19世纪后半期,张之洞由清流健将至洋务大臣至"朝廷柱石"的过程正是日本由弱变强、从与中国建交发展为参与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透过其对日策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张在心态上由"轻日"到"惧日"、"恃日"的演变。可以说,张对日由轻视到畏惧到依赖的心态变化正是近代中日外交地位逆转的写真。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5)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是我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开始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其目的在于挽救清政府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其特点体现在"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和民主革命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回答"改革开放做对了什么",首先要回答"改革开放做到了什么"。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一枝独秀的"中国奇迹",实现了国家治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走出了一条伟大复兴和全面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了"中国贡献"。在实践中"做到了"就有资格、有底气在道义上讲"做对了",这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自信;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坚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与坚毅的大国担当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这是改革开放的战略自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2)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这样的大国必然在相互争夺主导权的世界政治中处于守势。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正在形成引领世界的话语权。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中国自己的新概念新表述。在2014年2月17日中央党校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新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08,(2):10
西方媒体对"中国工业间谍"的炒作今年(2007)出现了新的高潮.年初,德国媒体一直充当着这场鼓噪浪潮的总领唱,年末,英国媒体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间,美国、加拿大、法国媒体的帮腔附和之声也是不绝于耳,甚至连韩国媒体也声称不应再隔岸观火.西方舆论为何在此时集体爆发,无中生有地指责"中国间谍威胁",根源何在?  相似文献   

19.
"两会"闭幕,中国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代际交接.世界范围内的反应,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最保守的预测,也会承认中国还将继续上升;就算是那个流传很广、语惊天下的"希拉里预言",也把中国的衰落放在了20年之后. 而在未来10年里,习李主政的中国将会上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则是全世界都在关心的大问题. 对西方这个全球主导者来说,历史上它们曾肢解过很多大国,如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上个世纪的前苏联.但这些大帝国当时都是腐败和衰落的,从几百年的历史上看,西方尚缺乏如何击败和瓦解一个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的大国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记得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学",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学境界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