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行政论坛》2016,(6):25-29
突发性群体事件围观者参与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从适度冲突的积极意义层面而言,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在一定层面上缓解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结构性张力,但是必须要看到的是,围观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破坏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力,降低了群众对党执政价值的认同度。从道德危机生成的角度反思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为民谋利不强和多元价值乱象是引发围观者参与的执政伦理因素。破解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实困境,必须切实强化基层政府为民谋利的宗旨意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消除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伦理焦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稳定有效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2.
围观者由围观到参与冲突,是当下一些偶发事件演变成重大群体冲突的重要因素。梳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群体冲突可以发现,围观者参与重大群体冲突具有主观与客观因素,分别为:借机表达利益诉求,群体无意识作用,非理性心理因素;社会急剧转型,有效的行动动员,化解冲突的相关制度建设滞后。预防围观者参与重大群体冲突,必须优化社会发展模式,强化围观者的自我约束,提高社会风险控制能力,加强利益表达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级政府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估和社会预警体系,防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并通过制度平台和社会自组织尽量减少突发性群体事件。对已经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必须坚持处理事件的正确理念和原则,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给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挑战。如何治理群体性事件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群体性事件起因于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冲突,农民抗议和上访是为了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免受基层政府不规范行为的侵犯。因此,治理群体性事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规范基层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社会转型期由于体制、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引发的社会失范状态,应对处置如不及时,将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在当前利益价值多元且求和谐的背景下,政府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应注重健全应对处置法律规范,提高政府执政权威与效能.  相似文献   

6.
“体制性迟钝”的风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时,基层政府如果只报喜不报忧、过滤信息,将延误时机,降低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随着我国改革由“普遍受益期”过度为“利益调整期”,群体利益冲突渐成为“社会常态”,社会矛盾一旦遇到“导火索”,往往呈现出突发性,对抗激烈,社会破坏力强,处置难度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基层政府伦理精神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层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承担着具体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基层政府职能的服从性、执行性、权力有限性、区域局限性和直接服务性特征决定了基层政府公共管理的伦理诉求。基层政府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构建基层政府公共管理伦理精神的主要路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当前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突发性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意义重大。本文以西部C市为例,在分析其近年来突发群体性事件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产生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最后提出了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政府之建构蕴含服务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双重要求。服务型政府建设关键在基层政府层面,而基层公务人员作为基层政府建设的主要践行者,自身的责任伦理状况对政府伦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层公务人员面对个体私权与社会公权的融合交织、效忠组织与公共职责的冲突、角色身份多元化与行为多样化的选择往往陷入责任伦理困境。为此,应坚持以传统伦理刚性约束为主的路径选择,区分责任伦理中自我伦理与他人伦理、理论伦理与现实论理的不同论域,促进责任伦理的明确化与标杆化。  相似文献   

12.
从近年来我国群体事件的处置来看,导致事态失控的政府回应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较强硬的措施加以应对,另一种则是无回应,即有关部门对事件采取消极不作为的态度。文章通过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而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因素,不必以一种"泛政治化"的眼光来看待民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抗争。这样的视角也是政府在回应、处置群体事件的政策制度方面得以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执法者的职业伦理要求执法者在执行公务时既受普适性道德观念拘束,也为特殊的职业道德规则所约束。但在实务中,执法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某一处理中若涉及两种或以上职业道德规则相互冲突时,该如何选择才更符合职业伦理标准。本文综合比较了康德的道德绝对主义和边沁的道德功利主义,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影响考虑,提出在符合国情、正义等要求下,综合评价和衡量当事人、群体、制度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形成更优决策,并试图从理论层面为执法工作中的"道德规则冲突"选择难题提供相应的能力评价和行为选择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双重性的政府回应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伦理缺失、非法参与扩大以及非理性参与等诸多问题,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对政府回应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刚性网络法制的规范、柔性网络伦理的生成、网络道德监控机制的约束以及政府对市民社会的推动等是政府回应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负面效应,促进其理性、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二是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三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针对这三个原因,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6.
张少兰 《学理论》2012,(21):43-44
文章从学习型组织伦理的视角出发,提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应对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伦理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中,要以构建组织现代性"忠诚"为抓手,设立"忠诚"基调、维护"忠诚"氛围、理顺价值认同、价值实现和价值冲突三者关系,通过组织共同愿景的创设引领组织成员在不断学习中自我超越和成长,为基层党组织内涵建设的提升提出了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基层一线公务人员的不当违法行为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导火索,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回应性.规范基层一线公务人员的行为对于提高基层政府的回应性、解决官民矛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是基层政府回应机制的重要内容.西方街头官僚理论为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在街头官僚视角下,旨在实现依法行政的法律监控机制、旨在实现公民主导的民主参与机制、旨在强调行政伦理建设的道德内控机制、旨在实现便捷服务和官民互动的技术保障机制,构成基层政府回应机制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8.
建立政府的快速反应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幼鸿 《党政论坛》2001,(11):38-39
随 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政府面临着更多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突发性事件 ,这就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快速、高效地采取应急性措施处理突发性事件 ,使政府真正成为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的“最快者适存”的政府。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处理 ,是对政府承担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种考验。一政府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的目的 ,是以最少管理成本、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去防范和处理突发性事件 ,将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突发性事件包括两类 :一是由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多发、频发趋势。纵观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生之后,都由政府牵头处理,政府是治理群体l生事件的主要主体。纵向观之,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皆发生在基层社会,因此,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任务便显得格外繁重。那么,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否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任务和要求相匹配?这关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效果。研究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能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下公共冲突的大量存在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在公共冲突的多元管理主体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从实践来看,公共冲突具有复杂性、突发性、群体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目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冲突管理过程中冲突意识淡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制度供给不足、问责不到位以及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缺乏,使其对公共冲突管理基本处于"责任悬浮"与"效果浅表"状态。夯实政府公共冲突管理路向责任,需从构建公共冲突管理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健全的制度体系、畅通的信息发布机制、有效的行政问责机制以及组织保障机制着手,并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舆论导向、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硬件"建设与"软件"保障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公共冲突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